陳祿君
摘 要:說到近代日本帝國主義侵華許多中國人都會抱著仇視與憤憤,日本侵略軍在中國犯下的罪行也實在是令人發指與唾棄。然而現在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段歷史。八年的抗戰對當時中國的中國不僅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對當時中國的政局更有著不可言喻的意義。然而日本帝國主義侵華對中國當時的政局有著怎樣的影響呢?日本的侵華對近代中國政局形式的形成又有何意義?
關鍵詞:抗日戰爭;西安事變;攘外安內
說到近代日本帝國主義侵華許多中國人都會抱著仇視與憤憤,八年的抗戰對當時中國的中國不僅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對當時中國的政局更有著不可言喻的意義。然而日本帝國主義侵華對中國當時的政局有著怎樣的影響呢?日本的侵華對近代中國政局形式的形成又有何意義?
首先從抗戰后國共軍事實力來分析,如下:國民黨軍總兵力約為430萬人,其中陸軍200萬人,特種兵36萬人,非正規部隊74萬人,空軍16萬人,海軍3萬人,后勤、機關和院校101萬人。中共部隊總數約為127萬人,其中野戰部隊61萬人,計有24個縱隊(師)、11個旅,地方部隊66萬人;由此可以看出,八年的抗戰,國共實力仍然有著巨大差異。但是,我卻想說,這抗戰的八年為中共贏得了許多發展的時間,其戰前軍事實力對比如下:抗戰前,國民黨方面共有軍隊200多萬。而共產黨方面有5.6萬人。其中八路軍4.5萬人,新四軍1.1萬人。
由此可以看出,八年的抗戰,中共軍事實力中共的軍事實力不僅沒有被消弱,更有了長足的發展。這不僅單單只體現在軍事實力上,其它方面的更是有著不小的發展,所以說八年的抗戰是中共從弱到強的轉折。
然而為什么說抗戰能說中共越打越強而非越挫越慘?這就是毛澤東等中共高層的精明之處了。
從當時時代分析,中國所代表的階級——無產階級,農民階層。在當時公國這片廣大的土地上,農民階層的力量無疑是十分巨大的。然而戰前的中共所能利用的力量卻十分有限,且并不能將所有力量連成一片,其中主要原因有:(1)1919年中國共產黨才正式成立,晚于國民黨將近十年,其指揮、思想、管理必然幼稚于國民黨許多。(2)1919年至1935年遵義會議前,中共思想主要是接受甚至是遵從于蘇聯共產國際的領導,這在中共第五次反國民黨圍剿的作戰中就體現得淋漓盡致。當時的中共并未形成適應于中國本國國情、適合于中國的指導思想。因此,其領導及管理固然漏洞百出,統治基礎不牢。(3)1934年至1936年兩年的紅軍長征中共已被國民黨打得疲憊不堪,軍心,軍力不濟。雖然長征勝利,但中共卻也是奄奄一息,腳跟不穩。
在中共正處于危機當頭,日本開始了大舉侵華的行動。1931年的侵占東北三省到1937年大舉侵華,正好轉移了中國的國內矛盾,當時中共高層們也敏銳地覺察到了這次轉變戰局的機會,由此大量爭取國內輿論力量,繼而迫使國民黨轉移槍口一致對日,從而再無力對付中共,使中共得以喘息和發展,這對中共站穩腳跟,穩住陣勢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
此后再來看看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決策,立足于當時中國局勢,換位于蔣政權的思考,攘外安內思想是有其道理的,其理由有以下幾點:(1)中共雖然力量弱小,但是其潛力十分巨大,任其發展必然能成為一股無法輕易對付的強大力量,其后的歷史也證明了這點。中共所代表的廣大農民及無產階級的力量是難以估計的,當時蔣介石及其代表的國民黨高層也十分清楚的意識到了這點;(2)國共兩黨的意識形態有著根本的不同,甚至是敵對的狀態,其兩者在中國必將只能存一,從國共第一次合作的結局就能看出這點,其兩者的根本矛盾不可化解;(3)中共當時已被壓迫的無法喘息,國民黨若能再施以重擊中共必然無法抵抗,以致可以“永除后患”,從“寧可殺錯一千,也勿放過一個”就可以看出蔣對剿共的決心如何之大,如何之堅決。
然而1936年,以張學良為首發動的“雙十二事變”打亂了蔣及國民黨的作戰節奏。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蔣介石及其代表的國民黨當局決定攘外必先安內的決策之后決定給予中共最后一擊,命東北軍將領張學良將軍率領其東北軍對共作戰,然而國民黨軍由于日本侵略而反內戰情緒較高,未認真對待,使得作戰連連失利,因而蔣專程趕赴西安督戰,而被張學良、楊虎城等將領“兵諫”至此之后,國民黨被迫與中共合作進行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而使得中共得以喘息,起死回生,而后迅速發展,眾所周知,西安事變時,蔣介石雖然被軟禁,但卻把張學良罵得狗血淋頭,無話可說。
日本帝國的侵略雖然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留下了沉重的記憶,但是其對中國當時的政局的影響卻是十分巨大的,若非日本侵華轉移了國內矛盾,是國民黨軍隊無法再繼續打壓中共,那么新中國的到來可能就要延長數年、數十年、甚至是遙遙無期。在這八年的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也逐漸成熟,正確的將馬列主義與當時中國的國情相結合,團結了大量無產階級,農民階層的力量,成功的領導了偉大的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帶領中國人民走向解放,走進新中國新時代,成為中國歷史,乃至是世界歷史的輝煌一筆。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 第 1 卷[M].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
[2] 汪朝光,1945-1949:國共政爭與中國命運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