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遠 李新
【摘 要】由法國釋意學派提出的“釋意理論”強調翻譯時要“脫離語言外殼”,關注口譯時的意義傳遞。在國家領導人的對外講話中,有不少文化負載詞的表達運用,而這些文化負載詞也恰恰是口譯中比較難處理的部分。本文運用法國釋意學派的“釋意理論”對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文化負載詞的口譯實例進行分析整理,進而說明在翻譯文化負載詞時,不能只是“詞對詞”的死譯,而是應該脫離語言外殼,注重意義與文化的傳遞。
【關鍵詞】釋意理論;脫離語言外殼;文化負載詞;口譯
【Abstract】The French Interpreta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deverbalization” is a necessity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it is important to focus on the accurate transfer of meaning. Many state leaders often use culturally loaded expressions in their speeches, which will cause difficulty in interpreting. Using the French Interpreta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the article takes some examples from the speech of President Xi as examples in analysis. And then the article expounds that the culturally loaded expressions should be interpreted by using deverbalization rather than “word for word” translation, thus transferring the meaning as well as the culture.
【Key words】Interpreta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Deverbalization; Culturally loaded expressions; Interpreting
0 引言
口譯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具有即時性和即席性,要求口譯員在最短的時間內對信息進行接收、處理、傳遞,因此要求口譯員有極高的信息處理能力,扎實的雙語語言基礎以及極好的心理素質。如果說口譯是一種跨語言的解釋行為,那么,很顯然,口譯中的文化翻譯就是關于文化的跨語言解釋行為。[1]國家領導人的發言有時會涉及一些政治敏感詞匯,還經常會出現一些文化負載詞的表達運用,而這些文化負載詞蘊含著豐富的本民族專有的文化內涵,傳遞著大量豐富的信息,這就使得口譯的“跨語言解釋”更加復雜、困難。對于這些文化負載詞的口譯,可以運用法國釋意學派的“釋意理論”對其進行快速、準確地處理。
1 釋意的來源與概念
“釋意理論”又稱“釋意學派翻譯理論”,于20世紀70年代由巴黎高等翻譯學校的Danica Seleskovitch教授及Marianne Lederer教授提出,主要觀點是,翻譯即釋意,故名“釋意理論”。[2]Danica Seleskovitch教授認為:“翻譯的對象應該是信息內容,是意義,而不是語言。”也就是說翻譯時應該準確把握其所要傳達的信息內容,而不是被語言本身束縛,即“脫離語言外殼”。在做口譯時,是要講求一種“意義對等”的效果,使聽者接收到發言人要傳遞的信息,達到一種“譯員隱身”的效果,而不是“語言對等”,也就是詞對詞、句對句的翻譯。
意義是先于語言產生的,說話人在講話之前都會先形成一個整體意義,然后再利用語言這種形式表達出來。而我們也會發現,口頭表達是轉瞬即逝的,當兩個人對話之后,雙方記住的通常是對方講話的內容意義,而不是每一個字詞。也就是說,無論是說話人要表達的,還是我們最后接收的其實都是一種意義,而非某個字詞或者某個句子。事實上,語言只是一種人類用來交流的工具,用來表達人類頭腦中已有意義的工具。所以在口譯中,“脫離語言外殼”進而把握講話人表達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是尋求詞語對應的翻譯可能只會滿足臨時的需要,如果在口譯中尋求詞語對應而非意義對等的翻譯,那么口譯的效率就會大大降低,甚至會出現中斷的現象。
2 英漢文化負載詞的內涵差異
上文說到,口譯中的文化翻譯就是關于文化的跨語言解釋行為,而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載體。在語言中,有一些蘊含著一個民族固有的文化內涵的詞匯,這些詞匯所傳遞出來的信息往往不單單是其表面含義,通常是一種文化信息的傳遞。Leech在《語義學》一書中主張把詞義的研究置于整個社會背景中,以突出交際功能,重視整體交際效果。為此,他把詞義分為七個層面:(1)概念意義(Conceptual
Meaning);(2)內涵意義(Connotative Meaning);(3)文體意義(Stylistic
Meaning);(4)情感意義(Affective Meaning);(5)聯想意義(Reflected
Meaning);(6)搭配意義(Collocative Meaning);(7)主位意義(Thematic
Meaning)。[3]在詞匯的使用過程中,通常是在傳遞其除了概念意義之外的意義,但是因為各個國家的地理環境、傳統觀念、歷史背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一些詞語會被賦予不同的文化內涵,傳遞出不同的意義。
2.1 相同的文化負載詞蘊含不同的文化內涵
中西方文化中都有“桃(peach)”這一形象,但是這一形象在兩種文化中卻蘊含著不同的文化內涵。
在中國,“桃”這一形象負載著多種不同的文化內涵。古代漢族神話中有“福”、“祿”、“壽”三星,其中“壽星”為長壽之神。壽星的頭部長的極像一個桃子,而且手中經常會持“仙桃”。因此,“桃”這一形象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長壽,充滿生命力的。同時,在中國也有“桃色新聞”這一說法,用來形容男女之間的曖昧的關系事件,帶有貶義的色彩。在西方文化中,“peach”可用來比喻女性極為漂亮、有吸引力,或用來比喻事情是極好的。比如,“She is a peach.”,譯為“她是個美人。”
2.2 一方特有的文化負載詞
由于各個民族的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等一系列因素的不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負載詞以及其使用這些詞匯的習慣。中國文化中喜歡用四字詞語,喜歡用“金”和“玉”這兩種物品去形容最好的事情和人,比如,“拋磚引玉”、“金玉良緣”、“金玉滿堂”等等。包括在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中,主人公的名字也都與“玉”有關,比如,“賈寶玉”、“林黛玉”。在中國以及整個亞洲在中國甚至是整個東亞地區,“玉”是一種很受歡迎的寶石,人們認為“玉”是具有祛邪避兇的靈石,是極為純潔、吉祥之物,對中國影響巨大的佛教雅稱其為大地舍利子。但是在西方國家并沒有這樣的說法和文化習俗,因此人們并不理解這樣的比喻,故不能直接翻譯成“gold”和“jade”,因此“金玉良緣”的翻譯是“a perfect marriage”,“金玉滿堂”的翻譯為“Treasures fill the home.”。
再如,莎士比亞的經典詩作中有這樣一句話“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這句話翻譯到中國文化中“summers day”會讓人感覺到困惑,夏天是炙熱的而不是溫和的。這是因為莎士比亞所生活的英國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多雨,夏天氣候溫和。這樣的文化內涵差異是由兩國的地理環境不同造成的。
3 “釋意理論”在文化負載詞翻譯中的具體應用
1977年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名義在維也納召開了一次譯員、語言學家、心理學家和心理語言學家參加的研討會。全體會議譯員一致聲明“他們翻譯的不是字詞,而是意義。”[4]“釋意理論”要求譯者在做口譯時脫離語言外殼,提取講話人說話的意義,然后啟用相關知識用另一種語言對其進行表達和再現。因為文化負載詞本身蘊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如果只是機械地運用詞匯對應進行翻譯,最后是不會達到一種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對于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應該巧妙地利用“釋意理論”,把握其精髓和表達的意義,使講話人的意義再現給聽眾。
實例一:
2012年12月5日,習近平同外國專家代表座談時說“大家長期在中國工作,為中國發展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我要向你們,并通過你們向關心和支持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各國朋友表示誠摯的感謝。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今天來同大家座談,主要是想聽聽大家的看法和建議。”
譯文:You can always find something to learn from the people who keep you company.
評析: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在中國文化中,古人很喜歡用“三”這個量詞,但是“三”并不代表具體的“三個”,而是希望用一個盡可能小的數字表現盡可能廣泛的代表性。“一”太少,“二”不夠,“三”正好。如果這句話采用詞匯對應的翻譯方法,那就失去了這個“三”所代表的韻味,這句話是要人們向身邊的人學習,而不是真的說要和兩個人同行,然后向其余兩個人學習。
實例二:
2015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西雅圖出席第三屆中美省州長論壇并發表講話。講話中在說中美地方優勢互補這個方面時,有這樣一句話“雙方應該因地制宜,‘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譯文:We need to make full use of these strengths in our cooperation. Just as a Chinese saying goes,“When eight immortals crossed the sea, each showed their own magic.”
評析:“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出自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八十一回:“正是八仙同過海,獨自顯神通。”“八仙”是指漢族民間傳說中道家的八位仙人,相傳八仙過海時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術。民間因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諺語,后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領或辦法,互相競賽。這里的譯文采用了直譯的辦法,直接將“八仙”翻譯為“eight immortals”,如果沒有上下文,這讓美國人會摸不著頭腦,不明白到底說的是誰,想要表達什么意思,因為“八仙”只存在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如果單獨使用這句話,就可以直接將其翻譯為“We need to make full use of our own strengths in our cooperation.”,這樣就能清楚地表達出講話人想要表達的意思,即“在合作中,雙方要充分利用、發揮自身優勢去發展。”
實例三:
2015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巴基斯坦進行國事訪問前夕,在巴基斯坦《戰斗報》和《每日新聞報》同時發表題為《中巴人民友誼萬歲》的署名文章,文章中有一句話為:“我相信,只要巴基斯坦人民齊心協力、團結奮進,就一定能夠找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在國家建設事業中取得更大成就,早日實現成為‘亞洲之虎的夢想。”
譯文:I believe that as long as the Pakistani people work together in unity, Pakistan will surely embark on a development path suited to its national conditions, achieve even greater success in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its dream of becoming an “Asian tiger” at an early date.
評析:中國傳統文化中喜歡用“虎”象征生機活力和強盛,虎也是中國十二生肖之一,排行第三,帶虎的成語還有“生龍活虎”、“虎虎生威”、“如虎添翼”等等,在翻譯帶有這些成語的句子時通常也不是直接翻譯為“tiger”,而是將其比喻的意義翻譯出來,比如,“他們打得生龍活虎”就翻譯為“They played with spirit.”。這里說成為“亞洲之虎”是種比喻的說法,如果是現場口譯,因為口譯的每一秒鐘都是黃金,直譯為 “Asian tiger”也是最直接最形象恰當的處理方式。但是翻譯帶“虎”的成語時一般是要將其意義翻譯出來,而不是字對字地翻譯。
語言是文化傳播的工具,是文化的載體,譯者的工作不是將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即可,而是將文化傳播出去。文化負載詞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有著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因此,在一個句子中,文化負載詞很可能就是這個句子所要表達的核心部分,所以在發言人的講話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是非常關鍵的。對于這些詞的翻譯,因其本身蘊含著本文化中專有的意義,譯者不能只做“詞對詞”的翻譯,而是脫離語言外殼,了解其文化,體會其意義,才能將文化負載詞翻譯地形象、準確,將文化傳播給聽眾。
4 總結
口譯實際上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是將一種文化傳遞給另一種文化,但是它不是要填補一種文化中的文化空白,而是給聽眾打開一扇另一種文化的大門,使兩種文化得以交流。因此,口譯不應該只是機械地將每個字詞進行對照翻譯,而是講求一種意義對等,尤其是對文化負載詞的口譯更是如此。而“釋意理論”要求口譯員熟練掌握雙語語言能力,明白文化負載詞所表達的意義,脫離語言外殼,理解“言外之意”,利用好語言這個工具,從而促進各個文化之間的交流,達到講話人和口譯的交際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宓慶.口筆譯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241.
[2]王斌華.口譯即釋意——關于釋意理論及有關爭議的反思[J].外語研究,2008(5):72.
[3]何東燕.文化負載詞與文化差異意識[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9):206.
[4][法]勒代雷(Lederer, M.).劉和平,譯.釋意學派口筆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10.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