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延安 趙光磊 唐宗源 曹新亞 劉珊珊


【摘 要】烏拉特前旗劉西溝鉛鋅多金屬礦為厚覆蓋區,通過采用1萬磁法精測發現測區分布的磁異常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北部邊緣。西南部異常帶異常強度較大并有較大規模,北部邊緣異常異常強度較小,范圍也較小,其他區域無明顯磁異常顯示。本區隱伏著大的礦化體,總體呈南北向分布,呈塊狀,向南傾斜,埋深在500m-600m之間。
【關鍵詞】劉西溝;多金屬;鉛鋅
1 礦區地質概況
本區地層區劃屬華北地層大區,晉冀魯豫地層區,陰山地層分區,大青山小區。礦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元古界渣爾泰群的鈣質板巖夾硅質灰巖及變質粉砂巖、紅柱石炭質硅質板巖夾石英巖及灰巖透鏡體,二疊紀大紅山組(P1d1)的礫巖、炭質板巖,下白堊統固陽組(K1g)泥巖、砂礫巖和新近紀(N2)粉砂質泥巖、砂礫巖,巖層走向大致為東西向,傾向為350°向北傾。傾角為40°-60°。本區大部分為第四系沉積物覆蓋,構造特征不明顯。礦區內巖漿巖出露較少,僅在北東部出露少量巖漿巖為二疊紀晚華力西晚期斑狀黑云母花崗巖(r3 (2) 4 )及閃長巖(δ3 4)。
2 地球物理特征
本區進行了1:1萬磁法測量,磁異常主要分布在測區西南部及北部邊緣,總體上呈塊體狀分布。具以下特征:
1)本區屬較弱磁異常區,ΔT極大值為613nT,最低值-213nT異常變化范圍較大,大于400nT的異常主要集中在測區西南部及北部邊緣,異常總體上呈塊體狀分布。
2)異常一般強度400-550nT。高值區主要集中在測區西南部,規模較大,異常值較高,但在礦區內未完結;測區北部邊緣異常也未完結,規模較小,反應出引起磁異常的磁性體規模小。礦區中有個別高值異常點,但不成規模。
3)測區磁異常以正異常為主;負異常高值區主要分布在南部,與正異常相伴。
從磁異常的總體特征來看,主要有兩個異常區(圖1),一個是礦區西南部的異常區,分布范圍較大,等值線較寬緩的有較強磁異常的YC-01;另一個是測區北部邊緣的磁異常區YC-02(圖2),規模較小。
3 異常特征
3.1 YC-01異常
位于測區西南部,是本區的主異常區,面積約5.6平方公里,由于未完結,在測區內其東西寬為2km,南北長約2.8km,ΔT極大值為604nT,一般強度400-550nT,異常形態雖不完整,但總體呈南北向分布,呈塊體狀,YC-01與北部負異常相伴,正異常北部等值線較密集,推斷異常向南傾斜。YC-01異常強度較高、范圍較大,推斷是由斜磁化的有一定下延深度的塊體狀磁性體引起,磁性體傾向南。
3.2 YC-02異常
位于測區北部邊緣,測區內并未完結。平面等值線圖上異常主要是一個塊體狀異常。ΔT極大值為470nT,一般強度400-450nT,等值線寬緩,周圍并未與負異常相伴,與YC-01相比較規模較小。
4 結論
1)測區分布的磁異常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北部邊緣。西南部異常帶異常強度較大并有較大規模,推斷為磁性礦致異常;北部邊緣異常異常強度較小,范圍也較小;其他區域無明顯磁異常顯示。
2)從磁異常等值線圖來看,磁異常強度高,上延衰減慢的異常為YC-01異常。
3)根據地球物理特征分析認為礦體總體呈南北向分布,呈塊狀,向南傾斜。通過物探正、反演算,推測本區隱伏著大的礦化體,大致推斷礦化體埋深在500m-600m之間。
【參考文獻】
[1]管志寧.地磁場與磁法勘探[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2]李金銘.地電場與電法勘探[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3]劉國輝,孫志輝,等.綜合物探方法在內蒙東部某多金屬礦勘查中的應用[J].工程地球物理學,2011(2):55-60.
[4]金崢,劉振華,等.大功率激發極化法在內蒙古新巴爾虎右旗多金屬礦區找礦中的應用[J].科技視界,2015(1):162-163.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