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凌雁
【摘 要】近年來,我國城鎮一體化進程發展迅速,且為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和統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動力支持。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村鎮生活垃圾的處理效率,改善村鎮人民生活環境,本文通過對村鎮生活垃圾的產生量進行闡述和說明,在結合村鎮生活垃圾處理現狀的基礎上,對當前我國村鎮生活垃圾的處理路線展開了深入研究。
【關鍵詞】村鎮生活垃圾;處理模式;生物工藝
0 前言
根據我國《村鎮建設統計年鑒》,2013年,我國村鎮生活垃圾的年均產量已達到2.5億t,遠超出城市生活垃圾的1.9億t年均產量。然而,相較于城市,村鎮生活垃圾的處理效率卻仍處于較低水平,鎮級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到35%,而村莊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效率只有15%。在此背景下,在了解村鎮生活垃圾產量與處理情況的基礎上,加強對其生活垃圾處理路線的研究,已成為當前我國城鎮一體化建設過程中需要著重開展的關鍵工作。
1 村鎮生活垃圾產生量與處理
1.1 村鎮生活垃圾產生量
首先,對鎮與集鎮生活垃圾的產生量進行分析。根據我國《城鄉建設統計年鑒》,2013年,國內各建制鎮和集鎮生活垃圾生產情況為:鎮級社區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處于0.6~1.1kg/d,集鎮社區的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處于0.4~0.7kg/d,且在地區分布方面,尤以中南地區“珠三角”與華東地區“長三角”各鎮和集鎮的生活垃圾產生量最高。其次,對村莊生活垃圾的產生量進行分析。村莊生活垃圾的產生量同季節具有較強的關聯性,例如,在北方,秋冬季節因取暖等各方面原因導致灰渣成為村莊生活垃圾的一部分,增加了地區生活垃圾的產量[1]。但總體來看,我國村莊的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處于0.5~1.0kg/(人·d),而受經濟發達程度和地區氣候季節影響,我國沿海地區和北方地區村莊生活垃圾產生量較高。最后,對我國村鎮生活垃圾構成進行分析。據國家衛生部門統計,現階段,我國村鎮生活垃圾中廚余/果皮和作物秸稈等易腐爛的有機垃圾所占比例最多,為村鎮生活總量的50%,而磚石、灰渣等無機垃圾占比為30%,而廢品類的塑料以及玻璃和廢紙等占生活垃圾總比例的20%[2]。
1.2 村鎮生活垃圾處理情況
我國村鎮生活垃圾的處理情況如下:華北地區、東北地區、華東地區以及中南、西南和西北地區的村鎮生活垃圾人均產生量、處理率和無害化處理率分別為:(0.66kg/d、48%和19.6%)、(0.64kg/d、22.3%、2.5%)、(0.95kg/d、87.2%、42.3%)、(0.75kg/d、72.1%、17.5%)、(0.69kg/d、54.9%、6.5%)和(0.57kg/d、35.2%、0.6%)。此外,從總體方面來看,據我國衛生部門統計,2013年,我國村鎮生活垃圾的處理率為51.2%,已初步進入大范圍推廣階段,然而,對生活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效率卻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加之國內村莊的生活垃圾仍然處于起步階段,若以設施覆蓋率為依據進行計算,村莊的生活垃圾收集率與處理率為28%、12%。由此可見,對生活垃圾收集效率遠超出處理效率,從而導致村莊生活垃圾出現大量堆積,對鄉村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2 村鎮生活垃圾處理模式
目前,我國對村鎮生活垃圾的處理大體包括兩種模式,分別為集中式處理與分散式處理。首先,對集中式處理模式進行分析。生活垃圾的集中式處理具體來說就是,各村鎮對生活垃圾的“村收集、鎮運輸與縣處理”模式,各級衛生處理部門借助“收集→運輸→轉運”這一處理的網絡模式,將村、鎮、縣各級爭取納入到相對統一的生活垃圾處理體系當中,從而獲取基于生活垃圾處理終端的規模化效應,提高對村鎮生活垃圾的處理效率[3]。此種村鎮生活垃圾的處理模式以衛生填埋焚燒為主,能夠較好地提高村鎮垃圾處理的無害化達標率。
其次,對分散式處理模式進行分析。村鎮生活垃圾的分散式處理主要包括鎮域與村域單元兩種模式,其中,基于鎮域單元的生活垃圾處理主要由垃圾收集以及各村運輸與各鎮處理三部分工作共同構成,以填埋處理方式為主,但在此種模式下,生活垃圾處理的規模極為有限,并不能夠達到村鎮生活垃圾衛生填埋的無害化處理標準。村域單元處理模式就是將生活垃圾的收集工作和就地處理進行直接銜接,從而提高處理效率。目前,以村域單元模式為村鎮生活垃圾處理方式的地區不多,但相關示范性工程表明,基于分類收集與堆肥的村域模式對生活垃圾的處理能夠較好地達到垃圾的無害化處理要求。
3 村鎮生活垃圾處理路線
當前,基于生物工藝(堆肥)的村鎮生活垃圾的分散、分類處理技術對提高村鎮生活垃圾處理效率與無害化處理效率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此種模式除了具有節省垃圾處理技術成本的優勢外,對于易腐有機垃圾的處理效果也極為顯著,通過對易腐有機垃圾進行堆肥分類、分流,能夠對后續垃圾填埋處置工作中產生的80%的污染負荷予以消除,具有良好的無害化處理效率。因此,基于生物工藝的分類分流處理已成為當前國內各級村鎮較為青睞的一項生活垃圾處理技術。村鎮生活垃圾堆肥分散、分流處理技術的關鍵在于前者,即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雖然此項工作具有較大難度,但村鎮較為寬松的地理條件與相對稀疏的居住密度卻也增加了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的可行性,在易腐有機垃圾的生物處理過程中,大都以好氧堆肥工藝為主,而當所處理的生活垃圾規模較大時,則需以厭氧產沼工藝為主,從而在提高垃圾處理效率的同時,也使得生物處理的資源效益得到良好改善[4]。未來,為了進一步提高村鎮生活垃圾處理效率,增加垃圾處理的專業性,需要在對生活垃圾高度分散化特征和較強專業性運營要求等予以充分考量的基礎上,建立起基于生活垃圾處理全過程的垃圾處理專業化運營體系,同時,以縣為單位,構建其專門的垃圾運營機構,通過爭取國家的政策、資金投入,引進先進處理技術和工藝設備,從而提高村鎮生活垃圾處理效率。
4 結論
本文通過對現階段我國村鎮生活垃圾的產生量予以分析,進而對村鎮生活垃圾的處理現狀展開研究,在此基礎上,分別對集中式與分散式兩種村鎮生活垃圾處理模式進行說明,并著重對基于生物工藝的村鎮生活垃圾分散分流處理技術做出全面探究。研究結果表明,當前,我國村鎮生活垃圾的處理情況并不樂觀,產量較多且一般處理效率與無害化處理效率較低。未來,還需進一步加強對生活垃圾處理技術與工藝的研究,從而在提高村鎮生活垃圾處理效率的基礎上,優化村鎮環境,為促進我國鄉村地區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保障。
【參考文獻】
[1]何品晶,章驊,呂凡,等.我國小城鎮生活垃圾處理的現狀、基礎條件與適宜模式[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15,02(12):116-120.
[2]劉成海,尹海東,李偉.市域村鎮生活垃圾治理專項規劃探析——以遼寧省遼陽市為例[J].規劃師,2015,07(05):117-123.
[3]聶永豐.我國生活垃圾處理技術現狀及發展方向探討[J].環境經濟,2012,10(07):30-35.
[4]岳波,張志彬,黃啟飛,等.我國6個典型村鎮生活垃圾的理化特性研究[J].環境工程,2014,07(20):105-110.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