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建峰 徐江華
0 引言
2007年5月國土資源部下發了TD/T1008-2007《土地勘測定界技術規程》,為全國建設項目用地勘測定界工作制定了統一的技術標準,土地勘測定界工作日趨規范化,逐漸成為建設用地審批的技術依據。土地勘測定界是指根據土地征用、劃撥、出讓、農用地轉用、土地利用規劃及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等工作的需要,實地界定項目用地范圍、測定界址位置、調繪土地利用現狀、計算用地面積的技術服務性工作。土地勘測定界為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用地審批和地籍管理提供科學、準確的基礎資料。土地勘測定界工作的意義在于:保障用地審查,使用地審批工作更加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健全了用地的準人制度;使項目用地依法、科學、集約和規范,嚴格控制非農業建設占用耕地,保障耕地保護制度的實施。
1 勘測定界作業流程
使用二調成果之前勘測定界工作在CAD平臺上,利用現勢地形圖勾出境界,權屬,地類界線,遂塊計算每個權屬單位內的地類面積,然后匯總統計,流程中作業員進行大量的統計計算和重復性繪圖,工作繁瑣,時耗較長,效率低下,計算統計數據容易出錯等問題。啟用二調成果進行勘測定界后,以Arcgis為平臺,二調成果數據庫為基礎,運用專業的應用軟件對地塊進行面積匯總統計,作業員從密集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從手工繪制境界、權屬、地類界轉變為核對邊界范圍、對權屬和地類認定和定性,從人工統計匯總轉化為軟件自動分析統計匯總分類面積,從而大大減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杜絕面積統計出錯,及時高效地為建設用地的報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圖1)。
2 收集資料
收集轄區內用地管理圖,用地范圍內的地籍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利用權屬界線圖,地形圖,正射影像圖,基本農田界線圖,土地利用總體利用規劃圖。實地調查核實用地范圍內的行政界線,權屬界線(歷年已登記發證的國有建設用地范圍),土地利用類型界線,基本農田界線,已批準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范圍線,將其測繪或轉繪于工作底圖上。
3 外業調查
外業調查內容包括調查境界、權屬界線,土地權屬性質的調查,土地利用的現狀地類調查。
3.1 境界調查
在境界調查工作中執行GB/T17796-2009《行政區域界線測繪規范》,各級別行政界線要分級調查,采用省國土資源廳下發的行政區域及原有民政部門調查的界線為準。首先利用收集到的區域范圍內1:1000圖紙結合界線資料調查村組界,在具有共村組界的相鄰單位有關人員的指認下,從某明顯易判讀的目標開始,沿著村組界,邊走邊判邊繪邊記,在界線的兩連寫清楚XX村XX組,當遇到無法明確村組界線范圍的區域按共有處理,在圖上注明每個權益人的共有比例,無法確定比例的可統計村委一級。遇到飛地要在工作圖上詳細注明,現場勾出范圍,做明顯的標記(圖2)。
3.2 權屬調查
我國土地權屬分為所有權和使用權兩種,調查工作中執行TD/T1001-2012《地籍調查規程》,權屬界線調查由土地管理部門提供權源材料,權源資料包括土地使用證;征撥地文件;拆隊轉居批文及附圖等。如果土地使用權屬界線發生變化,應實地調查,重新測定界址,繪制到工作地圖上。
3.3 地類調查
地類界調查工作中應執行TD/T1014-2007《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技術規程》和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標準》等相關規程。先進行室內影像解譯,結合現勢地形圖、歷年的地形圖,土地利用現狀圖,逐一核對面狀、線狀地類,把發生變化的地方分別用不同顏色和符號標繪在工作底圖上,到現場調查及實地判讀時對內業標繪的內容要重點檢查,逐一進行核實補充調查。已有圖件與實地不一致時,按變更地籍調查的相關規定,采用實地測量方法,測量新增加的地物,更新現有圖件資料及數據庫。
以上調查結束后,工作底圖給權屬單位指界人確認無誤后,在工作底圖上簽字蓋公章,做到指界程序合法,手續完備,簽字蓋章材料與內業資料一起歸檔。
4 匯總統計制作勘測報告
根據用地規劃圖結合外業調查成果以及收集的資料確定范圍要注意以下幾點:(1)檢查是否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剔除地塊內國有建設用地范圍,按目前相關規定河流屬于未利用地,要與農用地一起統計到新增建設用地中,國有農用地需要由省土地管理部門批準辦理農用地轉用手續,因此要保留。(3)檢查編輯好后的范圍與周邊已征用范圍或者周邊地塊的拼接,杜絕漏征和重復征用情況發生。
利用勘測定界用地總面積控制用地范圍內原不同權屬單位或不同土地利用面積之和,當其相對誤差小于1/200時,將誤差按面積比例分配。
勘測定界報告主要由封面、土地勘測定界技術說明、土地勘測定界表、勘測面積表、土地分類面積表、界址點坐標成果表、用地范圍略圖、勘測定界圖組成。
【參考文獻】
[1]李萬東,張炳智.土地利用基礎圖件與數據更新[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9.4.
[2]孔祥元,郭標明,劉宗泉.大地測量學基礎[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12.
[3]林君建,蒼桂華.攝影測量學[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6.2.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