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維建
羊本是普通的動物,但在人們的觀念中,羊幾乎成了善良、美好與吉祥的象征。早在《詩經》中就有關于羊的記載。《王風·君子于役》云:“日之西矣,羊牛下來。”古代人對養羊業早就很注意,《毛詩·小雅·無羊》說:“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莊子》曰:“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山東漢畫像石上常見到羊,而南陽漢畫像石上卻很罕見。這大概可以說明山東養羊業比河南南陽發達很多。山東漢畫像石上,無論是庖廚圖、狩獵圖、車騎圖、墓門上、大樹下,往往可以見到羊。漢代人祭祀中更是不能缺少羊。
1 羊因其仁者形象常被作為執摯之物
見面執摯為周代見面禮儀,摯通蟄,即禮品。周代人拜謁尊長及走親訪友必須攜帶見面禮物。古人的“執摯”不同于今天走親訪友時的饋贈。一是不能無摯;二是不能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隨意選擇以何為摯,什么樣的人以什么樣的物品為摯是一定的;三是摯并非饋贈之物,除表示禮貌外,主要作用是表明身份,在一般情況下,都應在第二天回拜時原物送還。回拜也稱“回訪”。客人來訪后,主人也應前往復見客人,俗稱回拜。若有來而無往,則為失禮。古時回拜以異日為敬,后世則以同日為肅,至近代可根據情況隨意確定回拜日期。
《左傳·莊公二十四年》:“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鳥,以章物也。女贄,不過榛栗棗修,以告虔也。”《正義》:“《士相見禮》云,天下大夫相見以雁,上大夫相見以羔。”《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禽作六贄,以等諸臣。孤執皮幣,卿執羔,大夫執雁,士執翟,庶人執騖,工商執雞。蓋象事以明等威,以示禮也。”賈公彥疏:“羔,小羊,取其群而不失其類者,凡羊與羔皆隨群而不獨,故卿亦像焉而不失其類也云。
漢襲古禮,《續漢書·禮儀志》說:“每歲首為大朝之賀,其儀,夜漏未盡七刻,鐘鳴,受賀。其贄,公侯璧,中二千石、二千石羔,千石、六百石雁,四百石以下雉。”注引《決疑要注》:“古者朝會皆執贄,侯、伯執圭,子男執璧,公執皮帛,卿執羔,大夫執雁,士執雉。漢魏粗依其制。正旦大會,諸侯執玉璧薦以鹿皮,公卿以下所執如古禮。”
漢代人還相信羊能體現人倫之美,把羊作為知己知孝的象征。《說文》:“羔,羊子也,《春秋繁露》曰:‘羔飲之其母必跪,類知禮者。”《公羊傳》何休注云:“乳必跪而受之。”《春秋繁露》說:“凡贄,卿用羔。羊有角而不用,如好仁者;執而不鳴,殺之不謗,類死義者;蓋飲其母,必跪,類知禮者。故羊之言猶祥,故以為贄。”羊的溫厚、忍耐、至死不爭的性情,頗有禮儀風范,故而被視為仁者象征。
2 羊是太牢、少牢的必備品,亦是“六畜”之一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ǐ,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于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六畜”一詞,屢見于《左傳》、《周禮》等先秦典籍,最早解釋六畜內涵的,是《爾雅》“釋畜”,該書中的六畜排列為:馬、牛、羊、豬、狗、雞。《三字經》中將六畜排列為“馬、牛、羊、雞、犬、豕”,“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它們是人類為了經濟或其它目的而馴養的。六畜之中,豬的地位很重要,有“六畜興旺豬為首”的說法。在史前農耕文化中,豬是最重要的家畜,其馴養年代大體和狗相同。河北的徐水南莊頭遺址出土了1萬年前的家豬遺骸。中國史前文化也有豬崇拜,紅山文化出土的玉器豬首龍表明,龍的原形是豬首蛇身。六畜也泛指各種家畜、家禽: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六畜興旺”代表著家族人丁興旺、吉祥美好。春節時人們一般都會提“六畜興旺”。
古代修造陵墓時,在地宮構造完畢之后,都要在墓中宰殺豬、牛、羊三牲,捆縛雞、鴨、鵝三禽于地,為的是請走古墓附近的生靈,請上天賜給此地平安,使墓主安息不被打擾。這種說法叫做:“三牲通天,三禽達地。”豬頭牛頭羊頭同時貢奉,是十分隆重的,可以把信息傳達到上蒼;三禽則是獻祭給居住于地上的神靈。禽畜可使真穴余氣所結,所以陪葬坑中必葬禽畜,以順星宮、理地脈。
3 羊是漢代人信仰中的吉祥物
最遲到漢代,羊已成為人們信仰中的吉祥物。漢代吉祥多作“吉羊”。清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漢洗·大吉羊洗》有:“大吉羊,宜用。”漢瓦當、銅器中亦多有“大吉羊”的字樣。《說文》:“羊,祥也。”劉熙《釋名·釋車》云:“羊,祥也,祥獸也。”羊在古代寓意“吉祥”。漢墓出土的“元嘉刀”銘文有“宜侯王,大吉羊。”徐州繆宇墓畫像石之羊,題銘為“福德羊”[1]。羊又與“陽”通,“三羊”即“三陽”,有否去泰來的吉祥含義。《史記·孫子世家》:“眼如望羊。”《釋名·釋姿容》曰:“望羊:羊,陽也。言陽氣在上,舉頭高,似若望之然也。”《瑞應圖》曰:“鐘律和則玉羊見。”因為此神性,故許多民族舊時以羊的肩胛骨作為卜具進行占卜。《遼史·西夏外記》云:“凡出兵先卜……,一炙勃焦以艾說灼羊脾骨(即羊胛骨)。”記述的是古代羌族用艾炙羊胛骨,根據骨面的裂紋判斷吉兇、決定可否。此俗至今保留于羌族人中。
4 綴以羊頭的漢代墓門楣畫像石寓意除盜祈富
山東漢畫像石中,有許多中間刻一、二羊頭,旁邊再綴以其它物象的畫像石。據它們的形制、尺寸及雕刻布局看,當為墓室中的門楣。那么在墓室的門楣上刻這些羊頭作什么呢?《雜五行書》云:“懸羊頭于門上,除盜賊。”《新言》云:“初年懸羊頭磔雞頭以求富余……。”從這些記載我們知道,在漢代人的信仰中,懸羊頭于門上既有除盜賊,又有祈求富余的意思。
5 羊還有升仙工具之寓意
文獻上有此佐證。漢劉向《列仙傳》載:“葛山,蜀羌人也。周成王時,一日乘木羊入蜀,蜀中王侯追之上綏山——綏山在峨眉山西南,高無極也。隨之者不復還,皆得仙道。”因此,羊能作為升仙的工具,可能就是崖墓門楣上有大量浮雕羊的主要原因。劉熙《釋名》注:“羊車,羊祥也,祥善也,善飾之車,今犢車是也。”羊車是取吉祥之意的善飾之車。臨沂漢畫像石上,已發現四幅羊拉車、羽人騎羊內容的畫面。
2003年2月1日,山東省郵政局在羊年的正月初一這天,啟用了癸未春節拜年紀念郵戳一套17枚(全省17地市各一),此為第五套春節拜年系列郵戳。這套拜年郵戳賦予了較強的歷史文化內涵。郵戳將我國古代書法藝術中的經典“羊”字與古代文物兩者合二為一,融為一體,再配以流暢富有韻味的線飾,借以表達“三陽開泰”、“雙羊獻瑞”這個意境。全套郵戳選取素材從殷代甲骨文到現代毛澤東的草書羊字,從四千年前后的二里頭文化時期的“羊頭石杵”到現代的“綿羊石”,幾乎涵蓋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文明。其中的臨沂戳:“羊”字出自書圣王羲之(山東臨沂市人)《快雪堂帖》中的草書,羊圖則選自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墓前室南壁橫額上的羊圖案。這枚郵戳是本組系列拜年郵戳中的唯一一枚羊圖、羊字出自同一地區的戳記。
【參考文獻】
[1]南京博物院,等.東漢彭城相繆宇墓[M].文物,1984,4.
[2]朱國照.漢代畫像中所見牛、鹿、羊車及其反映的社會意識[C]//漢代畫像石研究.文物出版社,1987.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