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亞的“瑙萊塢”(Nollywood)一年的電影產量約為2500部,是僅次于印度寶萊塢的第二大電影產地。在非洲人的電視屏幕上,“瑙萊塢”電影已經取代了美國、印度和中國的電影。
酷熱之下,尼日利亞頂尖的電影人尤格祖·J·尤格祖正坐在一張藍色的塑料凳子上奮筆疾書,修改劇本。攝像機做好了開動的準備。“停!”他在一場關鍵的戲結束后喊道,那是兩位主演的一場對手戲。
這是尤格祖執導的影片《舞蹈之外》在這附近的一個村莊取景拍攝的第七天,也是最后一天,這部電影的制作速度非常快。影片講述的是一個非洲王子選擇新娘的故事。
“在瑙萊塢,不能浪費時間,”他說,“讓我們的電影大受歡迎的不是高深的技術,而是故事。我們講的是非洲故事。”
“瑙萊塢”是尼日利亞蓬勃發展的電影工業的代稱。尼日利亞在非洲大陸的音樂、喜劇、時尚乃至宗教領域的影響力日漸增強,而“瑙萊塢”電影則充當了先鋒。
“瑙萊塢”一年的電影產量約為2500部,是僅次于印度寶萊塢的第二大電影產地。在非洲各地的酒吧、發廊、機場候機廳和居民家中隨處可見的電視上,“瑙萊塢”電影已經取代了美國、印度和中國的電影。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在2014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尼日利亞電影業有100萬從業人員(僅次于農業),每年會為國民經濟貢獻六億美元。而2002年時,尼日利亞電影業的產量只有400部,收入也僅有4500萬美元。
“瑙萊塢”憑借其講述的故事在整個非洲引起了共鳴,如這片大陸在淪為殖民地之前的歷史,以及當下夾在農村生活和城市現代化之間的體驗。影片探究了個人與大家庭之間、城市生活的吸引力與農村生活的牽絆之間、基督教和傳統信仰之間的沖突。這里長久以來一直被外來者左右,對于這里的許多人來說,“瑙萊塢”正在重新定義非洲的體驗。
南非約翰內斯堡的約維爾地區是移民的大熔爐。不久前的一天上午,一名來自加納的女裁縫接到訂單,要縫制“瑙萊塢”電影里出現的最新服飾。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韋的發型師,不管是在店里還是在街頭工作的,都會按照“瑙萊塢”女演員喜歡的發型給顧客做頭發。
“尼日利亞的電影表現的是我們非洲人的生活方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經歷,比如巫術和婆媳大戰等。”34歲的津巴布韋籍辮發師佩興絲·莫約說,“看電影的時候,你會覺得電影里發生的是真事。不管怎樣,總會觸及你生活的某個地方。”
在2002年,“瑙萊塢”的電影還只能叫做尼日利亞家庭錄像。它們最初是通過在非洲各地都能買到的錄像帶流行起來的。但現在,在衛星和有線電視頻道,以及iRokoTV等流媒體服務平臺上,均能看到“瑙萊塢”的影片。
2012年,因“瑙萊塢”電影在非洲法語地區大受歡迎,一個名叫“瑙萊塢電視”的衛星頻道,開始全天播放法語配音的電影。“瑙萊塢”電影大多使用英語,不過也有一些影片用尼日利亞主要的民族語言。
在“瑙萊塢”崛起之前,非洲法語國家攝制的電影,把持著這片大陸上的電影業。但這些靠法國政府的經費拍攝的影片,迎合的是西方影評人和觀眾的感情,在非洲幾乎沒有影迷,也沒有留下文化印記。

? ? ? ?竹子做成的腳手架支撐著一塊綠色的幕布。拍攝前,演員正在幕布前復習臺詞
在“瑙萊塢”,電影制作的資金依然來自希望賺到錢的私人投資者。
“想拍電影?劇本有了?馬上就能籌集資金開拍,”尼日利亞知名電影人馬哈茂德·阿里-巴洛貢說,“要是用法國和歐盟的撥款,它們會規定攝像機的位置,還會改劇本。對我們這些在非洲的人來說,這種模式不好。”
“瑙萊塢”的誕生地是拉各斯蘇魯里爾。如今,電影制作已轉移至其他城市,特別是東南部的州首府阿薩巴。任何一天,都能在這里看到幾十個劇組。像《舞蹈之外》這種有古代故事情節的“史詩”片,要在附近村子里的制片廠攝制;而講述現代生活的“時髦”片則把城市本身當作布景。
“瑙萊塢”大部分電影的預算都在2.5萬美元左右,在一周之內完成拍攝。(陳亦亭譯)(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