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菲
【摘 要】近年來,美聲唱法深受大眾喜愛,也擁有越來越多的學習者。學習過程中,需要練習并掌握的第一項技能就是加強對肌能重要性的了解,并進行大量而有針對性的訓練,從而提高自身技能,并將其有效應用于美聲唱法當中。
【關鍵詞】美聲唱法;肌能訓練;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J61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120-01
應用美聲唱法完成歌曲的演繹,需要演唱者能夠對肌能的重要性及在演唱中的作用進行充分的發揮,才能夠對節奏和旋律等因素進行有效掌握,將演唱技巧更加完整而優美地展現出來。現階段,演唱者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必須對所有肌能的作用進行充分的掌握,并針對不同的器官展開針對性聯系,最終在練習過程中將不同肌能進行有效組合。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演唱者的客觀條件存在一定差距,在肌能訓練的過程中,應當根據自身情況下展開練習。
一、加強聲帶力度訓練
人體負責發生的主要器官之一就是聲帶,存在于喉腔體當中,喉頭位于其下方,同時與會厭也相當接近,其組成部分包含三個,即粘膜、韌帶和肌肉,以兩側對稱的方式存在于人體當中。聲門裂就是產生于聲帶正中位置的縫隙,發聲過程中,聲門裂會產生開合和關閉等變化,當體內氣流對聲帶產生影響,促使其產生振動時,就能夠發出聲音[1]。喉腔肌肉相互配合,能夠對導致不同的振動頻率,從而發出不同種類的聲音,由此可見,在美聲唱法當中,積極加強聲帶力度訓練,促使喉腔肌肉充分發揮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正常的聲帶通常擁有重肌能和輕肌能兩種狀態,前者也稱之為真聲肌能,后者稱之為假聲肌能。演唱者在日常練習中,提高聲帶力度,需要有效加強重肌能和輕肌能的訓練,從而實現快速而平滑的真假音轉換,促使空虛輕浮的假音更能夠打動聽眾的心靈;促使更加堅實的真聲,打動聽眾的情感。美聲唱法真假聲的有效轉換較多,才能夠體現出美聲唱法悠揚婉轉、抑揚頓挫的感覺,因此加強重肌能和輕肌能訓練具有重要意義。
二、口腔肌肉訓練的重要性
人們日常說話及演唱的過程中,最重要的輔助器官就是口腔肌肉。首先,每個人都擁有舌部肌肉群,分布在舌頭的兩側,控制其動作,舌頭形狀的變化可以在其內部肌肉群的作用下展開,其運動過程中,包含四組內容:促使舌頭運動過程中厚度產生變化的是垂直舌肌,其存在于舌頭的四周,均勻分布;影響舌頭長短變化的是舌橫肌,其主要存在于舌體的中間;引導舌尖朝下卷動的是舌下縱肌,同其相反的是舌上縱肌,引導舌頭運動過程中向上卷起。
同時,舌外肌肉群在運動過程中,也能夠對舌頭起到較大的輔助作用,其同樣包含四個組成部分:首先,同舌底相連的肌肉為合舌肌,向后相接的特點導致這部分肌肉運動過程中能夠產生不同的功能,例如,舌頭向前移動時,只需要后部肌肉進行運動即可,而當后部肌肉處于放松狀態時,能夠促使舌頭保持原狀;其次,舌頭兩側的邊緣同舌莖相連的位置為莖突舌肌,舌根運動過程中,向上和向后的功能都是由這部分肌肉進行負責的;再次,能夠在收縮基礎上,促使舌根和舌后部產生位置變化的是舌骨肌肉;最后,腭舌肌。其運動過程中,能夠促使舌根抬高[2]。
以上口腔肌肉的有效訓練和運動,能夠促使人們發音過程中對口型、咬字及口腔中間等位置進行有效的控制。美聲唱法對于演唱者的咬字及口型具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在日常訓練過程中,增加對口腔肌肉的訓練具有重要意義。
三、咽壁肌肉訓練的重要性
這部分肌肉包含三個組成部分,即口腔、喉咽及鼻咽壁。當肺部將氣流向氣管發送時,這部分肌肉的有效運動能夠促使聲音形成多種共震效果,如混合和多方共震等。
事實上,氣流是聲音傳遞的媒介,在進行美聲唱法的過程中,氣流擁有較快的速度,因此會更多的占據寬闊的通道,而高音聲部演唱過程中,必須促使頭腔和后鼻腔產生有效的共鳴,因此,必須加強咽壁肌肉訓練,從而滿足這一需求。通常狀況下,咽壁骨骼之上由咽壁肌肉進行覆蓋,當這部分肌肉處于放松的狀態下,將導致較大的橫紋產生,如果肌肉緊繃,將導致橫紋變小[3]。這一肌肉緊繃和松懈的過程,能夠促使氣流更順暢的通過鼻腔,因此要想提高美聲唱法的質量,必須加強咽壁肌肉的訓練,促使這部分肌肉能夠始終處于拉近的狀態。
四、結論
綜上所述,聲樂演唱者在日常學習和練習過程中,必須加強對肌能訓練的重視,要在較強的基本功基礎上,更好地進行發揮。美聲唱法當中的肌能訓練中,聲帶力度的訓練,能夠促使演唱者更好的控制演唱過程中音的高低和音量的大小,口腔肌肉的訓練過程中,能夠提升演唱者演唱的靈活性,能夠促使其發音更加清晰;而咽壁肌肉的訓練,能夠有效調整演唱者演唱過程中的呼吸。由此可見,肌能訓練在美聲唱法當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功能。
參考文獻:
[1]陶曙光.從歌唱學原理探討美聲唱法中男高音“高音難”問題[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5.
[2]鮑忠孝.談“古詠嘆調”對美聲唱法演唱訓練的重要性[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13.
[3]代凌.美聲唱法中呼吸系統及輔助系統的訓練和保養[J].黃河之聲,2013,(10):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