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群渴望回家、有情有義、錯失十一年光陰的孩子。一伙希望改變命運的青年、一個慈祥偉大的老人、一項改變國民命運的壯舉。這群因為上山下鄉被迫留在三分場的孩子們,他們懷揣夢想,渴望參加高考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在奔赴夢想的路上十一年的等待、十一年的翹首成真,不再是一枚渺茫而沉重的公章所能阻擋的。
【關鍵詞】高考;敘事;色彩;鏡頭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160-01
一、敘事:兩條線索相輔相成
《高考1977》的選材是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從敘事方法上來看,選用了兩條敘事線索。這兩條敘事線索的選用別具一格又不失常理,一條是陳瓊和潘志友的愛情線,而另一條就是強子等人為了高考的努力。這兩條線索看似無關卻又相互照應,相輔相成,推進敘事發展。在陳瓊和潘志友愛情線索之下又穿插了陳瓊和她的父親之間的父女線索。為了女兒的未來,背負著女兒一身埋怨的父親任勞任怨。陳瓊為了愛情執著付出、不計一切,甚至暗存著犧牲自己留在偏遠農場默默等待潘志友的心思。在當時的環境下,一個滿腹經綸的黨員和一個反革命女兒之間的愛情是不被看好的,我們可以從老遲的態度上看出來。老遲——一個典型的按規章辦事的三分場場長,他一開始所倚重的是一個公章和潘志友這樣一個人才,而后在強子等人努力拼搏的氛圍感染下,在陳瓊父親無私的父愛面前,在潘志友恰如其分的勸告之后,老遲做回了一個有人性、有血有肉的三分場孩子們的“父親”,在最后關頭也幫了陳瓊至關重要的一把。無論是得知恢復高考政策之后的“偷書”,亦或者是為了尊嚴和命運的絕食抗爭,甚至是有強烈回家愿望的小根寶為救強子而死,這群為了夢想而努力的少年不曾放棄過自己,他們堅韌、頑強,向著高考一路沖擊。不論多難、多險,他們的步伐不曾停止。這群孩子被迫來到了農場,在那里等待了十一年,但是夢想卻始終不曾懈怠,他們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為自己的未來鼓勁,徹夜苦讀、不眠不休。
二、別具深意的“色彩”與“鏡頭”
白雪皚皚的世界,著裝統一的深色大衣,一眼望去就是白色和灰色的交織,給人壓抑沉悶的感覺,就如同待在三分場等待了十一年的這群少年們的心情。再者就是火車,這每天一趟的火車是連通外界的工具,伴隨著屢屢白煙進站,畫面和聲音相結合,冰冷的鐵軌、隆隆的鳴笛聲、一節節車廂的前進,給人一種壓抑的情緒,無處安放。最為典型的一場戲就是小根寶為了救強子而死去,導演的拍攝角度選擇從高空落下的喇叭、布滿血跡的強子的臉之后直接轉換到已經躺在冰冷雪地里的死不瞑目的小根寶。血慢慢浸透白雪、白色與紅色相互交織,形成鮮明對比,使之反復地出現在觀眾的腦海之中,增強觀眾對于影片的感知度。
在陳瓊與陳父見面的那場戲中,先分別用中景拍攝兩人,鏡頭在兩人之間不斷跳轉,然后慢慢推進變為近景,最后采用了一個特寫鏡頭。畫面與背景音樂相結合,使影片更加立體生動,向觀眾傳達出一個父親對女兒的愛、自身的無奈、女兒對父親深深的埋怨甚至可以說是怨恨。針對陳父手刻印章的段落,采用推鏡頭加上特寫的手法,并用背景音樂加以襯托,表現出陳父無私深沉的愛。
此外,導演也運用了俯拍外加用主觀鏡頭的手法去傳達和記錄感受。最典型的一場戲就是強子將要被高空墜落的喇叭砸中時,導演采用了強子的主觀角度來俯拍高空墜落的喇叭,展現出了強子和喇叭的空間關系,畫面好像被凝固,給觀眾傳達一種逼真的情緒,仿佛此時此刻強子所追求的東西將要被擊碎。導演選擇放大強子的形象給觀眾帶來視覺沖擊,同時用主觀鏡頭去拍攝,更能讓觀眾理解到主人公此時的絕望:“自己對于高考的執著就要斷送于此”。
在鏡頭的處理上,《高考1977》還采用了慢鏡頭。慢鏡頭在當今電影藝術中的運用已經十分普遍,拉長鏡頭放慢人物動作,用快一楨的速度演繹人物的動作和特點來向觀眾傳遞情感。在這篇影片中,有兩場戲獨具一格,一場是陳瓊選擇獻身給潘志友的戲,導演從正反兩面去拍攝陳瓊的雙手從頭頂環繞脫下碎花上衣的情景。通過慢鏡頭將一個為了愛情奮不顧身的姑娘的復雜情感表露無疑。身份的差距讓這個姑娘深受老遲的排擠,一方面答應老遲給自己找個婆家,而另一方面則是不想放棄自己深愛的男人。這樣的一個慢鏡頭的呈現可以使觀眾體會到陳瓊作出復雜卻艱難的決定時的心境,這是一個姑娘對一個自己深愛的男人的付出和挽留。
而最為重要和鮮明的一場戲就是“趕考”。導演先拍攝了這群少年奔跑的腳步,而后用慢鏡頭展現他們的心急、焦慮、渴望和不甘。慢慢倒下的身體、氣喘吁吁卻死不放棄臉龐、潘志友竭盡全力將要倒下的佝僂身影、不甘望向遠方的眼神,這幾個鏡頭的選取恰到好處,將這群少年的不甘和絕望通過鏡頭進行放大,這不僅僅是他們奔赴高考現場的決心,也是一個個不忍放棄夢想的青年們的執著與拼搏。沉重的背景音樂也讓觀眾此時的心和這群青年緊緊地貼在了一起。
1977年出臺的這項偉大的決策,是一把解救國民命運的鑰匙。未來,掌握在青年手中,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盛則國盛。少年應意氣風發、不失勇氣、不度虛陰、拼搏奮斗,用自己的努力將夢想化為現實,用蓬勃的朝氣為夢想編織翅膀。
作者簡介:
張燦燦(1994-),女,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畢業,現任教于成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