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丁群
內容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已明確規定,語文課程應落實“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一課程目標,那在語文課堂中該怎樣做才能有效地落實呢?筆者結合自己的實踐,從“立足年段,依‘標’定點”、“立足方法,步步推進”、 “立足能力,扶放有度”三方面談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語言 方法 能力 運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已明確地告訴我們:語文課程的目標和內容應聚集于“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那語文課堂中怎樣做才能有效地“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上出本真的“語言味”呢?筆者認為,教師必須立足年段,以教材為抓手,借助《標準》,把準每個年段的教學落點和教學尺度,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步步推進,才能上出本真的“語言味”。下面,筆者以四年級上冊《頤和園》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立足年段,依“標”定點,著眼本真的“語言味”
四年級上冊的《頤和園》一課,它是一篇游記。對于這種體裁的文章,三年級學生已接觸,五、六年級的學生還是會學到,那對于四年級第一學期的學生應如何定位呢?
執教者認真研討教材,發現本單元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是:認真閱讀課文,想象課文描寫的情境,留心文章表達的方法。而《頤和園》一課的課后練習更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一是討論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瀏覽的,從課文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二是找出描寫景物的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方法。表面一看,落點夠清晰了,但之后又細細一想,有了這些還不行,因為還不清楚三年級學生曾學過什么,五年級的學生要學些什么,也就是說,執教者教這一課的教學點是什么,起點在哪,尺度去到哪。于是,執教者又深入地研讀了《標準》與《教學參考書》,通過解讀這兩本書,執教者發現,三、四、五年級的教學要求都不一樣,三年級下冊的要求是:學會有序地觀察,能抓住景物,把具體的場景表達清楚。四年級的要求是學會移步換景的方法,學習抓住特點具體表達的方法,初步認識過渡句的特點,五年級的要求是能用移步換景的方法表達景物,并能運用排比等修辭手法將景物寫具體生動,融入真情實感等。
有了這么清晰的指引,執教者決定細化目標,根據年段以及課文的特點,把這篇課文的教學點定為:
1、認識移步換景這種寫作方法,并嘗試運用過渡句體現移步換景。
2、通過感悟語言美來學習作者抓住特點把景物寫具體的方法,并嘗試運用。
從這兩個教學點我們看到,執教者不再繞著內容去教,而是真正的在用教材,因為從教者確定的兩個教學點發現,課堂不但關注了課文內容的理解,指導學生讀懂“寫什么”,更關注了語言的表達形式和寫作方法,讓學生通過感悟語言來學習“怎樣寫”,最后還讓學生嘗試“怎樣寫”,通過嘗試學會“怎樣寫”,這樣的課堂,一定是充滿“語言味”的課堂。
二、立足方法,步步推進,練出本真的“語言味”
學習《頤和園》一課,必須要指導學生學習移步換景的方法,這是大部分的老師都知道的,關鍵是采用怎樣的教學環節,才符合四年級的年段特征,省時高效地讓學生明白并學會運用。為此,執教者再次研讀《標準》,找出三、四、五年級的年段要求,進行對比,然后把準四年級的目標,采用了“三步走”的辦法,讓學生在讀中發現,導中理解,練中運用。
1、默讀課文,想想作者介紹了哪幾個景點?
2、作者用了哪些句子把這些景點連起來的?畫出有關的句子。
3、把句子讀一讀,想想這些句子有什么特點?叫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4、作者按照自己的瀏覽順序,有條理地介紹景點,這種寫法叫什么?
5、小結移步換景的寫法:
6、要把移步換景這個方法用好,還要用上什么詞把景點串連在一起?
7、嘗試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來介紹校園。
我們的學校
( )學校雄偉壯觀的大門,就會看見幾個大花壇,花壇上……
( )鮮花盛開的花壇,( )我們的教學樓……
從飄滿書香的教學樓( ),( )一樓的活動室,準會看到一個綠草如茵的大操場……
從案例中,我們清楚地看到,教師選擇的起點是先讓學生找出作者介紹了哪幾個景點,因為從第一點中我們已知道,學生三年級學會了“有序地觀察,能抓住景物,把具體的場景表達清楚”。所以完成這樣任務是沒有難度的,教者也沒多作指導,但后面找“過渡句”,學習“移步換景”的方法,是新知識,也是這一節要突破的重難點,因此教者花了一定的時間,安排了多個環節:先是讓學生在讀文中找出有關的句子,接著在讀中指導學生發現句子的特點,讓學生初步認識什么叫“過渡句”,然后通過觀察、對比,認識“移步換景”這種寫法,最后遷移運用,嘗試用所學的方法介紹校園,學生就是在這種步步推進的思維訓練中,練出了本真的“語言味”。
三、立足能力,扶放有度,品出本真的“語言味”
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是教學生“學會閱讀”,形成基本的閱讀能力。課堂上只帶著學生理解一篇文本寫了什么顯然不夠,突出“語文知識、語文策略和語文技能”這樣的本體性內容,培養閱讀能力,才是閱讀教學的重點。而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著眼點都應放在引導學生品讀課文這個環節上,這已是教師們的共識。但現實中,往往很多教師都沒有真正掌握品讀的方法,不知道如何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品讀,也不知道不同年段的學生應該如何把握品讀的度。其實這時候只要你細細解讀《標準》與《教學參考書》,書中已把各個年段的學生品讀中要達到什么目標,要達到怎樣的度都已清楚列明。
如四年級上冊,《標準》在領悟體會方面,要求教者引導學生初步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在欣賞評價方面,要求教者引導學生嘗試進入文字所描繪的情境,初步感受作品中的生動形象和優美語句。既然都是初步感受,那說明學生在三年級沒有太多的訓練,因此,我認為四年級上冊的教學應采用“半扶半放”的教學手段,扶放有度地引導學生學習揣摩語言文字,感悟其中的奧妙。
下面以四年級上冊《頤和園》一課的教學為例來談一談。
指導品讀句子“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花又開了。”
(1)指名讀句。
(2)能把“這一種花、那一種花”換上花的名字讀讀嗎?
(3)換上花的名字寫也不錯呀,可作者為什么用“這一種花”“那一種花”來表達呢?我們再來讀讀,看讀出了什么?(長廊兩旁的花木品種多、數量多)
(4)讀著讀著,我又發現有一對詞有問題,你發現了嗎?(謝——開)
(5)質疑:把一組反義詞放在同一句話中,不矛盾嗎?
(6)變換著節奏引讀。讀后問:有什么感覺?(眼前的花越來越多,感覺眼花繚亂)
(7)小結方法:讀書就是要這樣慢慢地讀,細細地品,才能品出句子的意蘊、情感。
從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教者沒有直接告訴學生這句寫花美,也沒有只停留在花美這么淺層的理解上,而是通過一次次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領悟品讀句子的方法,掌握閱讀的技巧。課堂中,教者先讓學生找出描寫花的句子讀一讀,再讓學生換上花的名字對比讀,體會長廊兩旁的花木品種多、數量多,然后讓學生讀中發現“謝”與“開”這一對反義詞,并在引讀中感受花越來越多,說出眼花繚亂花的感覺,最后通過小結,讓學生明白層層深入地品讀“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花又開了”這十四個字,目的就是學習如何品讀句子,才能發現作者遣詞造句的奧秘所在。筆者相信,如果教者長期通過這樣的指導去引導學生進行品讀訓練,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欣賞評價能力一定能快速提高。
總之,《標準》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有很強的導向作用,所以,我們在上課前必須認真研讀教材與《標準》,找準每一課的教學點與落腳點,重視引導學生感悟課文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法,重視學生方法的習得與運用。這樣,教者在課堂中就一定能上出本真的“語言味”,學生的語文能力也一定能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出版地:北京 出版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2.1.
[2] 梁昌輝.聚焦性閱讀:從教教材到教閱讀[J]小學語文教師 2015.09
[3] 陳群.三步推進,讀寫聯動[J]教學月刊 2015.09
(作者單位:廣東廣州市從化區街口街新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