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婷
一、傳媒業的發展形成了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復雜環境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國家培養的高級專業人才,做好他們的思想教育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又存在著很多現實難題,分析其原因可知,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形成與堅定的特殊階段,其價值觀具有不穩定性、可塑性和個性化的特點。而現代大眾傳媒,特別是數字化新媒體來勢洶洶,強大的功能使其能夠快速、大量地生產和廣泛、快捷地傳播著各種精神文化產品、思想信息,從而也形成了大學生的思想教育的復雜環境。由于大學生成長與成才于當今復雜的環境之下,所以大學生思想教育也必須在復雜的環境中進行,這也給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二、傳媒業的發展對獨立學院學生的思想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大學生中,獨立學院學生又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獨立學院已發展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中一股不容忽視的強大勢力,相較于傳統公辦高等院校的學生,他們的家庭經濟條件更好,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新事物,同時,他們的學習自制力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數字化新媒體的所具備的特性: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區化,正迎合了他們的這種特點。根據對我校本科在校生的調查問卷顯示,他們每周接觸最多的媒體中,網絡新媒體和移動新媒體的占比分別達到93.24%和90.54%,遙遙領先于報刊(16.22%)、廣播(14.86%)和電視(28.38%)等傳統媒體。而他們關注程度最高的前三類信息分別是社會生活類(70.27%)、時政類(55.41%)和娛樂類(51.35%)。由此可見,獨立學院學生的信息源主要是來自于網絡,而他們獲得的社會、時政信息,也會區別于傳統媒體代表官方所傳達的信息。在“媒體對您的影響主要在哪些方面?”這項調查中,選擇學習的占47.3%,選擇生活方式(消費習慣、生活習慣、穿著打扮等)的占74.32%,選擇思維方式的占56.76%,可見獨立學院的學生更關注與生活相關的信息,但同時媒體對學習和思維的影響力也非常明顯,在原因的選擇上,75.68%的學生認為媒體對于他們了解社會開拓視野很有幫助。
三、在傳媒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對獨立學院做好思想教育的建議
1.加強對學生媒介傳播甄別力的培養
中國的新聞傳播業在近年呈現爆發式的增長,這其中現代媒體的發展更為迅猛,在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中國當代大學生,相較于傳統的新聞傳播業強國英、美、日等國的國民,對網絡非官方信息的信任度和依存度更高。2012年以來,我國的移動設備上網比例超過臺式電腦,這也推動了無線輿論場的形成。以微信和新聞客戶端為代表,移動互聯網在突發事件和公共議題上成為新的信源,其傳遞更私密,社會動員能力更強。網絡社會扁平、融合、流動、分散的特點愈發顯現,使得傳統媒體管理失效,話語權分散、下移,官方、民間兩個輿論場并存,進而更導致“媒介管理—意識形態建構—社會組織動員”三根鏈條面臨失效的連鎖反應。但學生對網絡信息的真實性缺少辨知的能力,又運用了網絡新媒體這種呈幾何倍數的傳播方式,使得謠言迅速擴散,導致假新聞、偽科學層出不窮。在這樣的環境下,高校特別是學生思想本身就比較活躍、容易被輿論感染的獨立學院,必須改變傳統觀念,主動轉型,以適應學生思想教育的需要。對學生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 就是要通過讓學生了解媒體的運作方式,特別是互聯網的傳播方式,使他們能夠正確地甄別媒介信息, 并且能夠有效地運用、評價和監督大眾傳媒。例如開設傳媒方面的選修課程及講座,通過假新聞的產生、熱點炒作、網絡謠言等典型案例的分析,讓學生知曉信息傳播的現象、模式、效果等,知曉如何對虛假信息進行鑒別及求證,提升他們的辨析能力。
2.重視對學生媒介傳播依賴性的矯正
御宅,意指沉迷于某種興趣愛好中而不可自拔的個人或群體,例如電腦、動漫、游戲等。中國青年報2008年一項名為“你有‘御宅’傾向嗎?”的調查顯示,56.9%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身邊存在宅男宅女。這種現象在獨立學院更甚,根據我校的調查結果,學生每天在媒體上花4小時以上的占17.57%,2-4小時的占33.78%,1-2小時的35.14%,可見沉迷于網絡,足不出戶的學生比比皆是。從環境來分析,一些缺乏社會責任感的媒體的引導,讓大學生認為“宅”是種時尚的行為,而獨立學院的學生對時尚的生活更為推崇,從自身來分析,獨立學院學生的課業和升學壓力相對較小,同時家庭經濟條件較好,讓他們有時間和金錢進行投入在興趣愛好方面?!罢蔽幕淖畲笙麡O影響是易導致大學生個體的社交障礙、心理上與現實脫節、求知欲下降、形成孤僻和自閉的性格。在過去的一般做法中,學校和家庭對“宅”傾向的學生定義為問題少年,進行批判和強制“戒癮”,反而導致了學生的強烈抵觸和反抗。而效果比較好的思路和做法是,學校對“宅”文化持相對寬容的態度,做客觀的評價和定位,了解、理解學生的思想根源,引導他們培養適度的興趣愛好,而不是過度沉迷。我校早在幾年前就成立一些與“宅”文化相關的社團,如動漫社等,也經常開展電子競技類的比賽,我校學生還組隊奪得過GTL2013華南賽區DOTA2冠軍,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這些學生都是不務正業、行為乖張的的問題少年,但在實際上通過學校的引導,他們在追求自己興趣愛好的同時并沒有荒廢學業,還拓展了交際圈,結識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3.促進學生媒介傳播運用能力的提升
在對我校學生“您主要想從校園媒體中獲得哪方面的信息?”這項調查中,74.32% 的學生選擇了“校園信息”,55.41%的學生選擇了“學習交流”,選擇這兩項的學生均超過了半數,且遙遙領先于其他選項,可見獨立學院的學生對與自身密切相關的校園信息非常關注,同時對通過媒體提升自己的學習交流能力有比較迫切的需求。在“如果校園媒體需要完善與豐富,您最希望通過以下哪些媒體形式呈現?”這項調查中,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占據了前三位,分別占47.3%、43.24%和43.24%,而這三項全部屬于現代大眾傳媒的范疇,可見獨立學院的學生對網絡新媒體和移動新媒體投入的關注度和期待值要高于報紙、廣播、電視、平面廣告等傳統媒體。但現實情況是,很多高校對如何運用現代媒體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感到束手無策,制作一個思政網轉載幾篇文章就算完事,內容更新不及時,不接地氣,學生不愛看,點擊率低,幾乎淪為“雞肋”。在這方面,學校可通過精心策劃一些專題,通過媒體傳播,擴大影響力,提升關注度和討論熱度,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其中,對“真善美”有更多的追求,對“假惡丑”的行為進行批判。例如,我校曾經在官方網站上發起過“感動鹿山”十大人物投票,在微博、微信上發起過“校園十大不文明行為”討論和“你微笑的樣子真美”圖片征集活動,將線上、線下相結合,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也滿足了他們運用媒體拓寬視野、提升自身素質的需求,切實增強了獨立學院思想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4.做好輿情的危機處理
在數字化新媒體時代,“全民織網”早已成為常態,特別是2011年微博盛行以來,2012年網絡熱點事件的首發主體中,由微博首先曝光的占32%,成為名副其實第一大社會信息源。根據我校一項“假如您所在學校發生了一件有新聞價值的事,你會選擇什么渠道去傳播它?”的調查顯示,60.81%的學生會選擇使用QQ進行傳播,另外選擇微信、微博和網上論壇的分別占43.24%、39.19%和32.43%。可見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掌握著話語權,學生對學校的管理稍有不滿,就能通過互聯網發布信息,其傳播范圍可從身邊的同學,擴大到異地的陌生人,甚至引發媒體的關注,給高校的輿情處置帶來了極大的壓力。根據我校對學生“您更希望通過什么渠道向學校反映信息?”選擇通過輔導員和“領導面對面”等傳統平臺的學生分別占43.24%和35.14%,而選擇通過微博、微信等媒體“發聲”的占82.43%,越來越多的學生認為通過媒體反映比通過個人反映更直接、更迅速、更有效。在高校的輿情管理方面,以往有個做法是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網絡媒體評論員隊伍,但在實際的操作中我們發現,學生在面對復雜的輿情時,還缺少分析和把控能力,在進行解釋時因為缺少相關的知識和有力的證據,使得事情“越描越黑”。從反復的實踐經驗中,我校逐步建立起輿情的收集、互動、反饋機制,由學生在百度貼吧、微博、微信等重要的輿情發生點收集信息,反饋給宣傳部門,再由宣傳部門通過與教務、后勤、學工等相關部門聯動獲得準確的信息后再及時回復和發布,按照“提供事實—解析真相—專業辨析—引領思想”的思路對學生進行“軟引導”,使得學生更信服,也避免了輿情失控的情況。
參考文獻:
[1] 徐禮堂,房正宏.現代傳媒對新生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影響及對策[J] .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110-114.
[2] 林延軍.創新獨立學院宣傳工作載體運用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4(6):9-10.
[注:本文是2013年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立項研究課題(編號:2013SZ039)]
(作者單位: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