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靜
(新疆新源縣草原工作站,新疆新源 835800)
新源縣牧草產業發展現狀探究
常 靜
(新疆新源縣草原工作站,新疆新源 835800)
新源縣是新疆重要的農牧業大縣,有優質天然草場53.33余萬hm2。近年來,新源縣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精細管理”,積極推廣應用牧草產業技術,推動了牧草產業發展。本文通過對新源縣牧草產業現狀、發展規劃、存在問題等論述和分析,提出了針對性解決對策和措施。
牧草產業;發展;研究
新源縣是新疆重要的農牧業大縣,有優質天然草場45.93萬hm2。新源縣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精細管理”的原則,積極推進人工種草,采取領導包鄉鎮,干部包技術,有效保證了人工種草種植面積和質量。
2011年至2014年,每年完成種植紫花苜蓿2133.33hm2,2015年,恢復非法開墾草場和人工草地改良,完成種植紫花苜蓿面積4666.67余hm2,目前累計完成人工草地種植1.75萬hm2。2006年~2008年,依托退牧還草工程項目,投入資金950萬元,先后在肖爾布拉克鎮、塔勒德鎮和別斯托別鄉建立高標準灌溉飼料地3處,可灌溉飼草料地1333.33余hm2。
2.1 品種方面
通過近幾年的試驗,適合新源縣種植的牧草品種雖然有阿爾崗金、金皇后、三得力、賽迪7、賽迪10、紅豆草、披堿草和草木犀,但由于牧草價格和抗旱等原因,牧民一直青睞種植紫花苜蓿和紅豆草。
2.2 種植管理
2.2.1 種植方式、技術應用與需求。苜??稍黾拥鞍罪暳?,是家畜生產中成本最低的蛋白來源,能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鹽堿化。我縣牧草播種時間在春季或秋季,由于氣候等原因,東片鄉鎮每年較西片鄉鎮晚播種1周左右,種植中方沒有根據地塊的干旱和濕潤等情況,采取特殊的播種方式,如頂凌播種、根瘤菌拌種等技術。
2.2.2 種植模式(輪作、混作、間套作、復種)應用與需求。不同牧草混播,如黑麥草與紅豆草混播,防效好 排水暢通,減少根腐病。
2.2.3 施肥技術應用與需求。根據土壤的肥力情況確定肥料使用量,磷肥:6~8kg/667m2·年,鉀肥:7~10kg/667m2·年;對于頭年秋季播種的苜蓿,可在早春化雪時采用二甲戊靈防除一年生雜草。春播苜蓿可采用氟樂靈防除一年生雜草,但必須施藥一周后才能播種,秋播苜??稍诘诙暝绱夯┣坝盟幬锓乐?。
2.3 病蟲草害
2.3.1 牧草田病蟲害、雜草發生情況。牧草病害的苜蓿常見的害蟲主要有:銹病、白粉病、霜霉病等,但一般年份不會造成危害。特殊自然條件下,如有蟲害發生,將針對實際情況對癥防治。對于雜草生長嚴重的地塊在播前7~10d用氟樂靈(100ml/667m2)進行地面噴灑,以減輕雜草危害,對多年生不易殺死根孽型雜草播前用百草枯、草甘膦、2,4-D進行噴打。
2.3.2 采取的防控措施:一是輪作:病情嚴重的地塊,可與多年生黑麥草和其他木科牧草、作物輪作,避免與豆科植物連作,旱地輪作期限至少2~3年。二是加強田間管理:播時用磷肥拌種或苗期增施磷鉀肥,冬季放草木灰,提高幼苗抗進和抗病能力。
2.4 牧草利用與草畜轉化
以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為契機,結合恢復開墾草原、人工種草等工作,加大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規模飼草料基地建設,充分利用農副產品,開展鍘短粉碎、飼草料全價配方生產,大力推廣青貯、飼草料顆粒飼喂技術,為農區規?;B殖場提供充足的原料供應保障。
新源縣草原技術部門每年利用冬閑,結合開展“科技之冬”活動,加大草原建設與保護工作宣傳培訓力度,邀請上級資深專家對全縣的牧草種植戶及草原工作人員進行以“優質、高效、高產牧草種植技術等為主要內容的宣傳培訓;同時,采取草原部門提供技術、鄉鎮抓總責、轄區具體實施的三級責任制,下派技術干部對人工飼草料種植提供全程技術服務,確保人工飼草料從選種、播種到管理等方面的高標準管護,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3.1 技術推廣面臨的困難
3.1.1 水資源不足制約著人工種草的發展。牧草在新源縣13個鄉鎮場的37個行政村種植,無水源灌溉牧草地達到45%(占牧草總面積1.33萬hm2),由于牧草種植區域灌溉設施不配套,灌溉質量不高,嚴重影響了人工草地規模的擴大和牧草產量的提高。
3.1.2 部分牧民種草積極性不高。由于種草效益比較低,同時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有部分牧民的人工草地種植糧食和經濟作物,致使牧草產量不足。
3.1.3 部分牧民忽視人工草地管理。對人工草地的除雜、除蟲、施肥等方面管理不夠,致使一些人工草地退化或消失。
3.2 培養農牧業產業技術人才困難
工作人員知識結構偏低,技術力量缺乏,在全縣草原技術隊伍中,中專及其以上學歷的人數占總人數的87.5%;中高級職稱人員占總人數的12.5%。由于草原建設與保護經費來源不穩、工作生活條件較差等原因,致使從事草業工作人員積極性無法提高,科研人員缺乏。
4.1 牧草體系結合存在的問題
現有可使用草場近46.67余萬hm2,管理人員僅22人,人均負責2.13萬hm2草原管理,任務繁重。由于經費不足,儀器和交通車輛配備不全,監測預警手段落后;業務培訓欠缺,技術力量薄弱,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工作條件艱苦,鄉鎮層面草原管理人員隊伍不穩定,尤其是近期因草原“三站”權屬及隸屬關系問題,導致鄉鎮級草原工作人員思想波動,工作質量和任務無法保證完成。
4.2 牧草體系有機結合的建議
(1)建立草業科技服務體系,以縣、鄉草原工作站為基礎,加大科技人才引進力度,同時對原有技術人員進行科技培訓,提高草業技術人員整體水平,配備交通工具,草地動態監測設備和種籽檢驗設備儀等;
(2)積極提供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投入,鼓勵農牧民種植優質高效的牧草;
(3)加大對牧區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從而提高牧草的產量和品質;
(4)加大高標準人工草料基地建設,在人工飼草料地的建設中,要注重品種的選取,因地制宜,要根據當地的自然氣候條件,選擇營養成分高、抗性強的優質牧草品種。
[1] 麥麥提敏·乃依木,艾爾肯·蘇里塔諾夫.新疆牧草種子產業化的創新之議[J]. 新疆畜牧業,2016,(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