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拜都拉.依米提
(庫車縣烏尊鎮畜牧獸醫站,新疆庫車 842000)
淺談犢牛腹瀉病及其綜合防治措施
艾拜都拉.依米提
(庫車縣烏尊鎮畜牧獸醫站,新疆庫車 842000)
犢牛腹瀉是在畜牧生產中最常見的疾病,它不僅影響畜牧業的健康發展,而且病愈后的犢牛生長發育遲緩、瘦弱、飼草料的回報率低,在生產中造成極大的損失。犢牛的死亡原因主要是犢牛腹瀉,特別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占死亡總數的絕大部分,成為犢牛死亡的首要原因。
犢牛;腹瀉;防治
1.1 犢牛飼養管理不當
犢牛飼養管理不當是犢牛腹瀉發生的主要原因。哺乳犢牛的喂奶量過多或過少造成犢牛饑飽不均,加上犢牛的消化機能不健全,飼喂量過多引起消化不良,過少犢牛饑餓采食大量的犢牛補充料也會造成消化不良。犢牛的飼草應給與優質的苜蓿干草,避免飼喂青綠多汁飼草、飼草、飼料更換要有一段時間的過度,給犢牛足夠的時間適應。
1.2 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犢牛從出生到一月齡這段時間是腹瀉發病的高峰期,這是由于犢牛消化道還沒有發育完善,胃腺體分泌胃酸的技能較低,胃內缺乏游離鹽酸,難以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細菌毒素刺激腸道粘膜引起腸道卡它性炎癥,加上乳汁分解產生的遇害物質增加了對腸道粘膜的刺激,使腸道蠕動加劇,造成吸收功能障礙,引起腹瀉。
1.3 犢牛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
春季和秋季是犢牛腹瀉發病的高峰期。天氣寒冷,圈舍內潮濕陰冷,被糞尿污染。門窗關閉不嚴,圈內有賊風。這些因素導致犢牛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襲而感染發病。
1.4 犢牛的飲水不足
有些畜主對犢牛飲水不夠重視,飲水時有時無。有時水槽的水不及時更換,水變質。這樣犢牛無法飲用到清潔的飲水而飲用圈舍內的污水,造成細菌感染引起發病。
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螺旋體、輪轉病毒等。
特別是大腸桿菌,它是引起犢牛腹瀉的最常見的病原。
由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沙門氏菌等引起的腹瀉,發病急劇,病情重,常常因敗血癥引起死亡。病牛體溫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佳,常臥地不起。后期脫水、虛弱而死亡。這類病例早期可以肌肉注射抗生素治療。在使用抗生素前最好分離病原菌,做藥物敏感試驗,根據試驗的結果選擇高敏藥物治療。病情較重的犢牛可以用硫酸慶大霉素5~10ml,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1~2ml,硫酸阿托品注射液2~3ml。每天2次,連用3~5d。體溫升高的犢牛肌肉注射安乃近注射液2~3ml或清熱解毒注射液10ml。病情嚴重脫水等病例采用輸液療法25%葡萄糖注射液200~250ml,維生素c注射液5~8ml,5%葡萄糖生理鹽水500~1000ml,地塞米松注射液2ml,0.5%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200ml,硫酸阿托品注射液2~3ml。靜脈注射一天一次,連用3~5d。
4.1 提高犢牛的抗病能力
喂初乳母牛產后5~7d內所分泌的乳汁,含有較高的蛋白質,特別是含有豐富的免疫球蛋白、礦物質、鎂鹽、維生素A等,這些物質對犢牛胎便的排出,對犢牛免疫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犢牛出生后1h內應該讓其吃上2L初乳,過5~6h,再吃2升初乳。犢牛剛出生能較好的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出生后24~36h,對免疫球蛋白就不能再吸收了,如出生24h內不能吃上初乳,犢牛對許多病原喪失抵抗力,特別是犢牛大腸桿菌病易引起下痢甚至死亡。初乳可喂5~7d,每日三次,溫度為36~38℃。
4.2 喂奶要定溫、定時和定量
初生前三周的牛犢,瘤胃、網胃、瓣胃均未發育完全,此階段不能把牛犢看成反芻家畜,出生后頭幾周必須以牛奶制品為日糧。在飼喂時,一要定溫度,2個月為37~35℃,3個月以上為30~26℃;二要定時間,母牛的初乳有特殊的生物學特性,前7d每天喂4次,7d后日喂三次;三要定量,生后第一天的喂奶量一般是犢牛體重的1/6,即5kg左右。
4.3 犢牛飼養室要平坦、干燥、清潔
墊草要勤換,糞便要及時清除,牛圈要消毒;牛圈和飼料室中嚴禁有布條、繩條等異物,以防犢牛誤食,使胃發生機能障礙而死亡;犢牛便浠或下痢時,要減少喂奶量。
4.4 飼喂發酵初乳
飼喂發酵的初乳可以有效預防犢牛腹瀉的發生,減輕病癥,促進犢牛病情恢復。自然發酵法:將初乳過濾到倒入清潔桶內,蓋上桶蓋,在室內放于陰涼處,在20℃以下環境可自然發酵,初乳粘度大,應用潔凈木棒每天攪動1~2次,以防凝固,一般在10~15℃條件下2~3d可發酵好,可保存使用30~40d。過期或有異味變質的不要再喂。
[1] 張永東,李翔宏,胡文亭,等.淺談犢牛腹瀉的防治措施[J].江西畜牧獸醫雜志,2012,(2):35-36.
[2] 安永福.淺談犢牛腹瀉的綜合防治[J].四川奶牛,1996,(4):17-18.
艾拜都拉·依米提(1987-),男,維吾爾族,大學本科,助理獸醫師,從事基層畜牧獸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