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珍
(惠東縣梁化畜牧獸醫站,廣東惠東 516300)
關于豬傳染性胃腸炎防治方法的研究
陳 珍
(惠東縣梁化畜牧獸醫站,廣東惠東 516300)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豬的一種常見性、多發性傳染病,尤其是仔豬發病率和致死率較高,甚至造成整窩仔豬發病死亡,對養殖戶造成較大經濟損失。本文從發病原因、流行特點、臨床診斷、病理變化方面剖析本病,為早發現早確診早治療提供一些經驗和防治措施。
豬傳染性胃腸炎;防治
豬傳染性胃腸炎傳染源主要是病豬和帶毒豬,病毒主要存在于豬的小腸黏膜,腸內容物、腸系膜淋巴結和扁桃體中,并可隨糞便排毒達兩個月左右。本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吃入被污染的飼料,經消化道傳染,也可通過呼吸道感染。特別是密閉豬舍、濕度大,豬只集中地豬場更易傳播。
(1)主要發生于頭年的11月至第二年4月之間的這段最寒冷的季節,故又有“寒瀉”之稱。
(2)傳播迅速,數日內可呈地方性流行,甚至構成大流行。
(3)不分大小、年齡、品種,所有豬均可感染發病。
(4)發病時突然嘔吐,隨之發生急劇水瀉,乳豬水瀉糞便中往往含有凝乳塊,很快出現脫水、消瘦、被毛干枯。育肥豬和肥豬出現不同程度的減重現象。
(5)病初有短時體溫升高到41℃,很快下降,仔豬甚至可低于38℃,少吃到不吃,渴感明顯,飲水增多。
(6) 14日齡內的仔豬,死亡率可達98%以上,15~30日齡的仔豬,死亡率為30%左右,60日齡以上的豬死亡率較低。
(7)病程7~10d,未死的可自然康復,但康復仍排毒。
(1)哺乳仔豬往往在吃奶后突然發生嘔吐,接著發生急劇的水樣腹瀉,糞便為黃綠色或灰白色,后期略帶灰褐色并含有凝乳塊。部分病豬體溫先短期升高,發生腹瀉后體溫下降,病豬精神萎靡,被毛粗亂無光澤,顫栗,吃奶減少或停止吃奶,嚴重口渴,迅速脫水,很快消瘦,最終因衰竭而死亡。10日齡以內的仔豬有較高的致死率,隨著日齡的增長而致死率降低,病仔豬生長發育較緩慢,往往成為僵豬。
(2)架子豬、肥豬和成年豬發病率高,突然發生水樣腹瀉、糞便呈灰色或灰褐色,發生1至數日的減食、無力、體重迅速減輕、有時出現嘔吐、體溫升高、嚴重腹瀉,一般3~7日恢復,極少發生死亡。
(3)妊娠母豬和成年公、母豬感染常不發病,少數發病的僅表 現輕度水樣腹瀉或一時性軟便。
主要病變在胃和小腸。仔豬胃腸膨脹,胃內充滿未消化的凝乳塊,胃底黏膜充血,有時在黏膜下有出血斑。小腸內充滿黃綠色或灰白色液狀物,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小乳塊,小腸壁變薄,彈性降低,以致腸管擴張、淋巴結腫脹,腸系膜淋巴管內見不到乳靡,腎常有渾濁腫脹和脂肪變性,并有白色尿酸鹽沉積,有的并發肺炎。
本病根據流行性病學和癥狀可以作出初步診斷。本病發生于寒冷季節、傳播迅速。病豬先嘔吐、繼而發生水樣腹瀉,10日齡以內仔豬有高度致死率,而大豬能迅速的恢復。必要時刻檢查空腸絨毛萎縮的情況。如果呈彌漫性無邊際性的萎縮,可診斷為本病。本病與豬的流行性腹瀉,豬大腸桿菌病和豬痢疾等相區別。
(1)停食或減食,及時補液。在患病期間大量補給葡萄糖氯化鈉溶液,清潔飲水,可使較大的病豬加速恢復,減少仔豬死亡。不能飲水的病仔豬應靜脈或腹腔注射5~10%葡萄糖+硫酸慶大霉素+5%碳酸氫鈉,也可采用口服補液鹽溶液灌服。
(2)使用抗菌素可防止繼發感染,減輕癥狀。抗菌藥物雖不能直接治療本病,但能有效地防治細菌性疾病的并發或繼發性感染。臨診上常見的有大腸桿菌病、沙門氏桿菌病、肺炎以及球蟲病等。這些疾病能加重本病的病程,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因素。常用的腸道抗菌藥有痢特靈、鏈霉素、痢菌凈、硫酸慶大霉素。氟哌酸、恩諾沙星、環丙沙星等,也可使用醋蒜合計(大蒜2kg搗成蒜泥加入4kg醋漫泡2~3d,取汁灌服,每次2~3 ml,每天2次,連喂3d)。
(3)確診本病后,立即使用抗傳染性胃腸炎免疫血清肌肉注射,劑量按1ml/kg。對同窩未發病的仔豬每頭每天可作緊急預防,用量減半。
7.1 科學的飼養管理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體系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建立穩定的種豬群,不輕易引種豬,若引豬時,必須從健康優質、無特定(垂直傳染)病原的種豬場引進,需嚴格檢疫和消毒后隔離飼養20-30d才能轉入生產豬舍,避免各種日齡豬群混養,實行全進全出。加強飼養管理,建立和完善以消毒衛生工作為核心的豬場安全制度將消毒衛生工作貫穿于整個養豬生產各個環節,保持豬舍內清潔衛生和干燥,做好保育群的保暖,提供豬群不同時期的營養需要,提高飼料和飲水質量,降低飼養密度,提高豬群對其他病原微生物抵抗力,降低持續感染的發病風險。
7.2 建立健全各項防疫管理制度
使用安全有效的疫苗針對目前環境污染嚴重的現實,接種豬傳染性胃腸炎凍干疫苗是目前預防本病有效而可靠的方法,對規模養豬場和老疫區的妊娠母豬于產前20~30d注射豬傳染性胃腸炎凍干苗2ml,1~2日齡初生仔豬滴鼻0.5ml,按豬體重 10~50kg注射1ml,50kg 以上注射2ml,免疫期均為6個月。另外懷孕母豬在臨產18h以前可進行人工感染,可將病死豬的小腸內容物攪碎后給臨產前一個月的母豬服下,使之感染發病,則其所產仔豬可以通過初乳獲得保護。
綜上所述,豬傳染性胃腸炎是一種高度接觸性胃腸道傳染病,并且在各年齡段的豬都會發病,對養豬業的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為了防治這種病狀,我們既要了解和分析該病的致病原、病原特性等方面的特點,并結合這些特點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從而做到有效的防治。
[1] 任曉峰.豬傳染利三胃腸炎病毒TH-98株S攀因的克隆與鑒定[D].東北農業大學,2001.
[2] 王明俊.獸醫生物制品[M].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3] 趙德明,張中秋,沈建中(主譯).豬病學(第八版)[M].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0:263-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