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朝軍
(四川省平昌縣元山鎮農業服務中心,四川平昌 636400)
仔豬副傷寒的防治技術初探
何朝軍
(四川省平昌縣元山鎮農業服務中心,四川平昌 636400)
仔豬副傷寒也稱豬沙門菌病,是由沙門氏菌引起的仔豬的一種傳染病。急性者為敗血癥,慢性者為壞死性腸炎,有時在肺上有卡他性或干酪性炎癥。常發生于6月齡以下仔豬,特別是2~4月齡仔豬多見,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雨潮濕、寒冷、季節交替時發生率高。豬感染該病后,雖大部分能治愈,但對后期生長發育影響很大。加之農村飼料成分單一,飼養管理條件差,常造成后期生長緩慢,給后期育肥帶來困難和增加飼料成本,所以要注意搞好仔豬的防治。
仔豬副傷寒;防治
仔豬副傷寒的病原體是沙門氏菌屬,本屬細菌為革蘭氏陰性,兩端鈍圓的短桿菌,菌體長約1~3μm,寬約0.6μm。本菌不產生牙胞,多數為周身鞭毛(少數無鞭毛),能運動。沙門氏桿菌對外界不利因素有很強的抵抗力。
病豬和帶菌豬是本病的傳染源,病菌可隨糞便、尿、乳汁及流產胎兒、胎衣和羊水排出體外,污染飼料、場地、圈舍和水源,一般經過消化道感染。交配和人工授精也可傳播。各年齡的豬均可發病,但主要侵害2~4月齡階段的小豬,哺乳仔豬及成年豬極少發生。發病率低于10%,病死率可達20~40%。
仔豬副傷寒的潛伏期視豬體抵抗力、細菌的數量及毒力而異,可達數天至數月不定。臨床上一般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來勢迅猛、類似豬瘟病。斷乳前后的仔豬有的突然發病,迅速而死。有的精神不振,體溫升高至41~42℃,收腹弓背、腹瀉糞便惡臭,2~3d后體溫稍有下降,后期有帶血糞便沾污,此時部分豬伴有咳嗽或呼吸困難。由于心衰而出現皮膚(特別是耳尖、四肢、胸腹等處)暗紅色或紫紅色。本型發病率低而死亡率高,病程短。
慢性型:特征病變為壞死性腸炎:盲腸、結腸或回腸后端,腸壁增厚,粘膜上覆蓋一層彌漫性壞死性物質,呈灰黃色或淡綠色麩皮樣物質,剝開見底部紅色,邊緣有不規則的潰瘍面。腸系膜淋巴腫脹,部分變干酪樣。脾稍腫。肺部增大處呈灰紅色等。
仔豬副傷寒的診斷,可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及尸體剖檢等材料進行綜合診斷。
4.1 流行病學特點
本病多發生在2~4月齡的小豬,流行緩慢,多為散發或呈地方性流行,陰雨潮濕,豬只飼養管理和圈舍衛生條件不良等,對本病的發生影響極大。
4.2 臨床特征
病豬呈現高度消瘦和持續性下痢或周期性下痢。
4.3 剖檢變化
特征是腸系膜淋巴結高度腫大。急性者大腸粘膜腫脹發紅,有出血點。脾腫大,肝脾腎等器官有米粒大壞死灶。慢性者大腸粘膜增厚,有淺而平的潰瘍和壞死。腸粘膜表面附著灰白色或暗褐色假膜,似糠麩樣。
(1)平時應堅持自繁自養,加強飼養管理.仔豬圈舍注意保暖,保持清潔干燥,食槽要干凈,及時清糞搞好環境衛生消毒工作。初生仔豬早吃初乳,提早引料補料,仔豬斷奶分群時,不要換舍。新購進的仔豬,必須先隔離觀察一周以上,無病時方可進入豬群飼養。
(2)加強免疫接種。仔豬斷奶前后,可肌注仔豬副傷寒弱毒凍干菌苗,用20%氫氧化鋁生理鹽水稀釋,肌肉注射1ml,免疫期達9個月。已感染仔豬副傷寒的仔豬不宜注射。
(3)仔豬發病后,及時隔離治療,豬舍徹底消毒;對尚未發病的仔豬可在每1t飼料中加入金霉素100g,加以預防。
(4)定期保健。按仔豬每1t飼料或每1t飲水中添加銀翹散1kg和金霉素100g,仔豬斷奶當天開始使用,連續使用7d,此外在仔豬斷奶前7d。
1)磺胺脒,第一次0.3g/kg,以后減半,每日3次,連用7d。
2)復方新諾明0.07g/kg,首次加倍,每日2次,連用10d。針對病情嚴重的可先注射一針阿托品每頭按1~3ml,同時口服次硝酸鉍或鞣酸蛋白+活性肽碳口服,連用3d。
3)新霉素用15~20mg/kg分兩次口服。
4)中藥方劑:敗醬草40g,薏苡仁30g,金銀花20g,丹參、苦參、土茯苓各18g,地丁15g,丹皮10g,廣木香6g,煎水給仔豬內服,每天早晚各內服一次,連續內服3~5d。經我在實踐中應用此方后,治療成本低,效果顯著。
[1] 執業獸醫資格考試應試指南[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