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娟
(濟源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濟源 459000)
豬高熱病發病原因及防治
郭文娟
(濟源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濟源 459000)
豬高熱病為常見傳染病,流行范圍較廣,疫情傳播迅速。達州市郊區約有70戶生豬養殖戶,每年生豬出欄約4.3萬頭,約有51戶年出欄可達200頭,夏季氣溫較高,易發生豬高熱病,每年約有28戶因該病構成程度不同的經濟損失,占40%。豬高熱病發病原因及有效防治為以下重點研究的。
傳染病;生豬養殖戶;豬高熱病
1.1 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又分環境、營養、應激等方面。(1)豬場缺乏規范性建設;缺乏科學、合理的工作程序及管理制度,或者制度未落實到位;未做好滅蠅、滅鼠、滅蚊等工作,或者養貓、犬等,引起疫源擴散;未正確處理病豬,導致疫源蔓延;種豬淘汰、凈化及監測不到位,未及時發現或引入病豬。(2)飼料發霉,對豬體構成一定損害;飼料中缺乏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營養不均衡;加入了損肝元素促長的含量,或添加了免疫抑制類藥物及抗生素。(3)長途運輸、缺水、高濕高溫、斷奶過渡不良、疫苗接種、飼養密度較大、混群咬斗等。分析表明,豬皮下脂肪較厚,屬于恒溫動物,基本無汗腺,體溫調節差,散熱慢,較不耐熱,在高溫天氣下僅能利用呼吸排除多余熱量,肺部工作量增加,易造成豬呼吸加快及張口呼吸等,抵抗力降低,致病因子發作或進入豬體,引起豬高熱病[1]。
1.2 藥物因素
藥物因素包括未正確用藥和抗生素濫用。(1)大量應用免疫抑制類藥物,如地塞米松、解熱鎮痛藥等,導致病情加重,引起死亡。(2)預防豬病時,復合性、長期、大量應用抗生素,導致豬體形成耐藥,加重腎和肝的排毒負擔,對腎臟、胃腸道、肝臟的正常功能造成損害,抵抗力下降。
1.3 生物因素
藍耳病毒、鏈球菌、副豬嗜血桿菌、豬瘟病毒、巴氏桿菌、弓形體、圓環病毒、附紅細胞體、支原體、偽狂犬病毒、胸膜肺炎放線桿菌等混合感染,病原較多,感染率最高的病原是豬瘟病毒,常見感染病原是圓環病毒、弓形體、豬瘟病毒、藍耳病毒、附紅細胞體五種混合感染。研究指出,豬瘟病毒與一種及一種以上原蟲、病菌、病毒混合感染后,治愈率較低,死亡率較高。
1.4 免疫因素
疫苗免疫缺乏科學化、程序化,豬群免疫力得不到提高,免疫力較差;亂接種疫苗,消毒不當,導致疫情加重、范圍擴大,甚至死亡;疫苗運輸與保存不規范,使用不當,導致免疫失敗;給予豬只免疫前后,對其應用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及免疫抑制類藥物等,導致免疫無效。
2.1 強化免疫
(1)對種豬引入畜禽場的基本情況做好了解,包括疫病情況及動物等,結合免疫程序,根據我場具體情況制定免疫制度及程序,落實到位,1-2周后,對免疫制度及程序進行更新、完善。(2)選購疫苗時,必須查看疫苗是否有批準文號及生產許可證,并查看有效期;對疫苗瓶進行仔細檢查,一旦出現過期失效、瓶蓋松動、混有雜質、標簽模糊、破裂、變色、無標簽等,不可購買。領取疫苗時,途中應做好冷藏,為了避免交叉污染,食物與疫苗不得共同保存,避免疫苗高溫或日曬。使用之前,觀察油乳苗有無凍結、疫苗有無變質,對標簽內容及說明書進行認真查閱,檢查是否為過期疫苗;使用時充分搖勻疫苗,于加稀釋液或開蓋后2h內使用完。(3)注射時,一畜一針頭。
2.2 嚴格消毒
選擇刺激性小、效果較好的消毒劑,做好豬舍內外的消毒工作,每日1次。若豬場內有豬只發病,則嚴密封鎖,隔離處理,并徹底消毒,控制疫情傳播。
2.3 飼養管理
(1)堅持自繁自養及全進全出原則,減少應激,飼養密度應合理,實行封閉管理,推進標準化、規范化飼養方式[2]。(2)及時清潔豬舍糞便,并給予正確處理,避免污染環境,糞便清潔后進行豬舍消毒,避免豬舍內潛伏傳染源,同時做好進場車輛、物流、人員等消毒。(3)各階段飼料適當加入維生素制劑,如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和維生素E,提高豬群抗應激及抵抗力。定期檢查飼料,防止豬只使用的飼料發生霉變。(4)高溫天氣應做好豬舍降溫、通風工作,減少發病。
2.4 及時治療
發病初期,給予豬磺胺噻唑鈉頭孢類+板藍根+安乃近等藥物治療。若病豬同時伴有流感,則藥物選擇阿莫西林+柴胡+土霉素+嗎啉胍;若病豬伴有呼吸困難,則藥物選擇黃芪多糖+大觀霉素+林可霉素,也可使用地塞米松、替米考星和氟苯尼考,亦能將多西環素、黃芪多糖、阿莫西林、泰樂菌素和阿奇霉素等藥物加入飲水中。
豬高熱病傳染嚴重,病豬臨診癥狀復雜,若得不到有效、及時治療,短時間內可導致死亡,嚴重危及養殖戶經濟。疫病發病與多方面因素有關,應從根本上做好有效預防及科學治療,減少疫病發生。筆者查閱相關文獻與資料,探討豬高熱病發病原因及防治方法,有一定參考價值。
[1] 程婷婷.夏季豬高熱病發病原因及防止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4,(1):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