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豫娟
(蒙古烏蘭察布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內蒙古烏蘭察布 012100)
綿羊鏈球菌病的診治體會
曾豫娟
(蒙古烏蘭察布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內蒙古烏蘭察布 012100)
綿羊鏈球菌病主要是由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發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其發病與飼養管理有很大關系。本文通過對一例綿羊鏈球菌病的發病情況、臨床檢查、剖檢變化、診斷、治療及體會進行闡述,以期為廣大畜牧獸醫工作人員提供參考。
鏈球菌病;季節性;體會
綿羊鏈球菌病主要是由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山羊也可感染。發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多在每年的10月到翌年4月。以全身性出血性敗血癥(因具有下頜淋巴結和咽喉腫脹特點,該病又稱為“嗓喉病”)及漿液性肺炎與纖維素性胸膜炎為主要特征。
本病的病原菌可經呼吸道和損傷的皮膚傳播,也可通過體表寄生蟲傳播。其發病可能與氣候的變化直接相關,環境溫度低、營養缺乏等因素可能是促進本病發生誘因。在常發地區,以散發的方式出現,冬、春季節流行的新疫區,發病率為15~24%,病死率為80%以上。
1月份,某養殖戶飼養綿羊219只,有20多只突然采食廢絕,打蔫,體溫達到41.0℃以上,注射安乃近、青霉素,第二天早上,發現死亡10只,另外發病的10多只,沒有明顯變化,流漿液性鼻液,羊群中發現新發病例。
發病羊體溫均升高到41.0℃以上,精神萎頓,頭低耳耷,離群呆立,經驅趕后勉強走動,食欲廢絕,反芻停止。瘤胃蠕動音消失或減弱,腸音較強,沒有規律,心率較快,肺區有濕啰音。已經死亡的羊下頜淋巴結腫大,咽喉腫脹。眼結膜潮紅,眼流漿液性分泌物。鼻腔流出膿性鼻液。有的病羊糞便帶血。
剖檢5只病死羊,消瘦(4/5)血液凝固不良,胸腔、腹腔和心包積聚淡黃色液體。肺門淋巴結腫大、出血,肺臟表面有出血斑,肺水腫,有散在的氣腫區,有紅色和暗紅的肝變區,氣管內有大量泡沫樣液體,喉頭、氣管環出血。心冠脂肪和心外膜有點狀出血,心內膜有出血斑,心肌松弛,右心肥大。肝臟腫大,呈土黃色,邊緣鈍圓,松軟易碎,膽囊腫大2倍以上,外觀染綠,充滿膽汁。腎臟被膜不易剝離(3/5),有出血性梗死,脾臟腫大。真胃粘膜潮紅,有出血點。松軟易碎。腸系膜出血,腸系膜淋巴結腫脹出血(4/5),腸粘膜潮紅,出血,內有少量稀薄內容物。
4.1 細菌學檢查
無菌采集心血、肝臟進行組織涂片,經革蘭氏染色鏡檢,見有大量革蘭氏陽性,呈圓形或卵圓形細菌,鏈狀排列,個別呈單個或成對。
4.2 培養檢查
選取上述病料接種在鮮血瓊脂培養基,置37℃培養24h后觀察,長出灰白色、透明、濕潤、粘稠、露珠狀菌落,出現溶血現象。
4.3 血液檢查
經血液常規和血液涂片檢查未見異常。
經流行病學調查、臨床檢查、剖檢變化及實驗室診斷,初步診斷為綿羊鏈球菌病。
將病羊進行隔離治療、飼養,對飼養環境進行徹底衛生、消毒措施,使用消毒藥對飼槽、圈欄、用具等進行消毒,飼養環境連續消毒一周。把病死羊、糞便等進行深埋、焚燒等處理。全群羊口服磺胺嘧啶片,首次量按200mg/kg,維持量按100mg/kg,2次/ d,連用5d;對發病羊同時肌內注射青霉素,按3萬IU/kg,2次/d,連用5d。同時飲水中加入黃芪多糖和電解多維。加強保暖,增加營養,對病重羊進行靜脈注射給藥。
經上述治療4d后回訪,治療過程中死亡3只。無新發病例,羊群采食飲水正常,沒有出現關節炎病例。建議養殖戶在一周后進行免疫接種。
綿羊鏈球菌病的病原體是溶血性鏈球菌,種類較多,且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其對熱和普通的消毒藥抵抗力不強,但在0~4℃可存活150d,經冷凍6個月后期特性不變。當飼養管理不當,環境衛生較差,氣候炎熱、冬季寒冷潮濕、氣候突變等使羊只抗病力降低,易發生本病。
該病例屬于急性鏈球菌病,其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圈舍的溫度較低,潮濕,加之飼草單一缺乏營養等,另外,未注射菌苗進行預防是發生本病重要原因。從治療過程看,對發病羊使用青霉素和磺胺嘧啶等敏感藥物進行聯合治療能收到良好效果,對假定健康使用磺胺嘧啶口服,結合黃芪多糖、電解多維混飲可起到良好的預防效果。
預防本病,尤其是本病的流行地區采用免疫接種對預防和控制本病傳播有顯著效果,如在發病季節前,使用羊鏈球菌氫氧化鋁甲醛菌苗3ml,皮下注射,對羔羊21d后加強免疫一次。
[1] 丁印玉.一例急性羊鏈球菌病的診斷與治療[J].甘肅農業,2011,(10):85.
[2] 陳溥言.獸醫傳染病學(第五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