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寅峰
(黑龍江省紅星農場畜牧科,黑龍江北安 164022)
豬的幾種常見寄生蟲病
于寅峰
(黑龍江省紅星農場畜牧科,黑龍江北安 164022)
生豬體內的寄生蟲,是防治生豬疾病的重要環節。應根據不同年齡、體質、病情和寄生蟲的生物學特性,采取不同方法,在對癥治療、提高病豬抵抗力的基礎上,應用恰當的驅蟲藥。所選用的藥物要安全有效,成本低廉,低毒,使用方便。具體操作應注意以下幾點∶
豬蛔蟲病;豬疥螨病;防治
寄生在豬小腸中的雌蟲產卵,每條雌蟲每天平均可產卵10萬~20萬個,產卵旺盛時期每天可排100萬~200萬個,每條雌蟲一生可產卵3000萬個。蟲卵隨糞便排出,在適宜的外界環境下,經11~12d發育成含有感染性幼蟲的卵,這種蟲卵隨同飼料或飲水被豬吞食后,在小腸中孵出幼蟲,并進入腸壁的血管,隨血流被帶到肝臟,再繼續沿腔靜脈、右心室和肺動脈而移行至肺臟。幼蟲由肺毛細血管進入肺泡,在這里度過一定的發育階段,此后再沿支氣管、氣管上行,后隨黏液進入會厭,經食道而至小腸。從感染時起到再次回到小腸發育為成蟲,共需2~2.5個月。蟲體以黏膜表層物質及腸內容物為食。在豬體內寄生7~10個月后,即隨糞便排出。
防治本病可用廣譜高效低毒的抗寄生蟲藥物如:①伊維佳:皮下注射,一次量0.03ml/kg,常規寄生蟲一次即可見效;重癥酌情增加次數,每次間隔5~7d。② 驅蟲先鋒:混飼料,種豬每包拌料100kg;育肥豬、哺乳母豬每包拌料150kg;仔豬每包拌料200kg。全群連用5~7d。③動物內外殺蟲王:每100kg體重使用本品8~10g,間隔6d后再使用一次,以達到徹底滅蟲的目的。
規模化豬場要采取綜合防制,要注意豬舍和運動場衛生,及時清除糞便,并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污染環境,散播病原。保持飼料,飲水和環境的清潔衛生。加強飼養管理,防止糞便污染飼料和飲水。圈養豬要進行定期驅蟲:種豬配種前,要進行驅蟲;母豬產仔前1周驅蟲;仔豬斷奶前驅蟲。在蛔蟲病流行的豬場,每年春秋兩季對全群豬只各驅蟲1次,特別對斷奶后到6月齡的仔豬,應驅蟲1~3次。
豬囊蟲病又稱豬囊尾蚴病,是由人的有鉤絳蟲的幼蟲(豬囊尾蚴)寄生于豬的肌肉組織中引起的一種危害嚴重的人畜共患病。
豬感染囊蟲病與患絳蟲病人的糞便有密切關系,因有鉤絳蟲寄生在人的小腸內,成熟蟲卵的體節,每3~5個脫落下來,隨糞便排出體外,被豬吞食后而患該病,人吃發病的牛豬肉或未做熟病豬肉又能感染絳蟲。
豬囊尾蚴少量寄生豬體時,癥狀不顯著。嚴重感染時,病豬發育不良,貧血,生長遲緩,侵害肺和喉時,出現呼吸困難,聲音嘶啞;寄生于眼部可引起失明或視覺障礙;寄生于腦部,有癲癇和急性腦炎癥狀,甚至引起死亡;寄生在舌、頰部肌肉時,引起咀嚼困難。剖檢時在肌肉特別是心肌、舌肌、四肢及頸部肌肉中發現半透明囊泡,俗稱“米肉”。
避免豬吃人的糞便,人糞經過發酵處理后再作肥料。加強屠宰檢驗,禁止出售有囊尾蚴的豬肉。徹底清除人體內絳蟲,以防止病原傳播。對病豬可采取下列藥物進行治療:吡喹酮,每公斤體重50毫克,肌肉或皮下注射,連用3d。
弓形體病是一種分布廣泛的人畜共患病,病原是龔地弓形體,豬暴發該病時,有時引起全群發病,死亡率高,給養豬業帶來很大的危害。該病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并且多種動物以及人均可感染。龔地弓漿體的終末宿主是豬及貓科動物,中間宿主是各種哺乳動物和禽類,豬也是弓形體的中間宿主。豬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皮膚劃傷及病、健豬同圈飼養均可感染發病。不同品種、性別、年齡的豬均可發生,但以3~6月齡豬發病較多。本病無明顯季節性,但以7~9月間發病較多。一般呈急性暴發時,病豬體溫升高到40~42℃,稽留不退,減食或不食,呼吸困難,呈犬坐勢,有的咳嗽、流鼻液,眼結膜充血、有眼眵,耳部、胸部以至全身出現紫紅色淤斑、腹瀉等。有的豬出現癲癇發作、震顫、麻痹、不能站立等神經癥狀,最后極度衰竭死亡,病程4~5d,病程2周以上呈亞急性或慢性經過。成年豬也可感染,但多無癥狀;妊娠母豬感染可出現死產,或生出先天感染胎兒,于短期內死亡、失明或后軀運動失調等。
預防措施如下:①注意平時對該病的預防,定期消毒滅鼠,清理環境衛生,防止家養和野生肉食動物對畜舍和家畜的接觸。②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舍內及周邊環境定期衛生和消毒工作,嚴格阻斷貓類及其排泄物對畜舍及飼料、飲水的污染。
治療:①隔離發病豬,淘汰重癥豬,病死豬深埋處理。每天用3%生石灰水對豬舍內外場所進行消毒。②治療要及時,急性弓形體病在發病3d內治療非常有效;發病5d后,治愈率會很低,即使癥狀消失,蟲體也會進入組織形成包囊。使病畜成為帶蟲者。發病初期即采用復方磺胺嘧啶鈉注射液,按0.3ml/kg肌肉注射,首次劑量加倍,每日3次。連用3~5d。③重癥病豬應對癥治療,如退熱、大輸液,并用抗菌素防止繼發感染。病情控制后應繼續治療1~2d。
豬疥螨病又稱“疥瘡”,是由豬疥螨引起的一種慢性皮膚寄生蟲病,其特征是患豬發癢和皮炎。5個月齡以下小豬最易發生,主要由病豬與健康豬的直接接觸或通過被疥螨及其卵污染的圈舍、墊草和用具間接接觸而感染。豬舍陰暗、潮濕、環境衛生差、營養不良,均可促進本病發生。幼措相互擠壓或躺臥的習慣是本病傳播的重要因素。
防治措施如下:保持豬舍清潔、干燥、通風。進豬時,隔離飼養,確認無病方可混群。對病豬舍及用具可使用草木灰水、生石灰等徹底消毒,對病豬盡早治療:①敵百蟲:1%溶液噴灑,應該現用現配。懷孕母豬禁用,以防流產。②溴螨酯:1%水溶液,噴灑患處。③溴氰菊酯:50%的溶液,間隔10d噴淋兩次。
[1] 王延龍,王倩.豬的幾種常見寄生蟲病及防治措施[J].養殖技術顧問,2008,(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