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功林胡 平
(1.自貢市沿灘區水產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四川自貢 643030;2.榮縣水產站,四川榮縣 643100)
魚病的日常檢查及診斷
陽功林1胡 平2
(1.自貢市沿灘區水產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四川自貢 643030;2.榮縣水產站,四川榮縣 643100)
魚病的正確診斷是魚病能否成功治療的關鍵,不僅要從魚體本身著手,還要從養殖環境及養殖狀況等各個養殖層面著手,切實弄明白魚病發生的確切因素,對病魚對癥用藥,對未發病的魚做到科學預防。
及時;診斷;對癥
及時診斷魚病,并做到對癥下藥,是搞好魚類病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環節。魚病的檢查與診斷要做到全面、細致。一旦發生魚病,要從水質,水體環境,周邊環境,養殖模式,天氣狀況,魚自身的基本情況等方面查看。
看水質,水色是怎樣的;聞水體是否有腥臭味,底質是否有酸敗味;上游及周圍是否有污染;放養的品種、密度、比例搭配合不合適;飼料品質如何,投喂量及飼料的選擇合不合理;施肥量及比例搭配合不合適;近幾天的天氣變化和魚群活動情況,特別是病魚在池中出現的各種異?,F象及死亡率等。對魚體要仔細檢查。
從池塘內撈幾條將死未死的病魚,或剛死不久的魚,仔細檢查。
(1)先檢查體表,看體質、體色、頭、嘴、眼、鰓蓋、鱗片、鰭條、肌肉、病灶等部位有啥異常表現。是否充血、潰爛、發白或變黑。
(2)觀察鰓蓋是否張開,打開鰓蓋檢查鰓片顏色,是否有淤泥、粘液多不多,鰓絲末端是否腫大或缺損,鰓蓋內是否打孔。
(3)仔細觀察內臟,特別是肝膽外表、顏色是否正常,肝膽是否變大,變脆;腹腔內是否有腹水和肉眼可見的大型寄生蟲;腸壁是否充血、發炎、有小白點等。
(4)用顯微鏡檢查病魚的體表、鰓和內臟器官組織的病原體,根據病原體來診斷魚病。
魚類發病的原因較多,歸根到底,是環境、魚類和病原體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如果環境發生了不利魚類生存的變化時,魚體抵抗力減弱,病原體的感染侵襲,易引起魚患病和死亡。
(1)環境因素
魚類是變溫動物,因而水體的各種理化因素對魚類的生活、生長、繁殖具有特殊作用。影響最大的是水溫、溶氧、PH值以及水中的化學成分,有毒物質及其含量的變化等。水體中強酸、強堿、亞硝酸鹽、硫化氫、氨、農藥等均較易引起魚患病和死亡。
(2)病原體
病毒、細菌、真菌等感染魚體后,即可引起各種傳染性疾病,這類疾病的特點是發病快,來勢猛,死亡率高,是魚類的主要疾病。
如錨頭鳋、中華鳋、小瓜蟲等各類寄生蟲感染侵襲魚體后,可引起各種侵襲性疾病,習慣稱寄生蟲病。
龍虱、水蜈蚣、水生昆蟲及幼蟲等敵害生物,均可傷害幼魚;青泥苔、湖淀等亦可困死幼魚;浮萍等水上漂浮植物過多,造成魚類缺氧。這些都是養殖魚類的敵害,同時又是多種致病菌的攜帶者。
(3)魚類內在因素
魚種優良,體質健壯,抗病力強,就少患病。相反,魚種不好,營養不良,體質瘦弱,魚體受傷,抗病力減弱,外界環境變化劇烈,病原體侵襲的情況下魚就易患病。
魚病發生的原因很復雜,魚生活在水中,它們的活動情況平時不易覺察,魚生病被人發現時,大多已到了病情比較嚴重、開始死亡的時候;魚類用藥受水體環境的影響,受天氣的影響,而水體環境、天氣都是比較復雜的因素,這些都加大了治療魚病的難度。定期對整個養殖狀況進行評估、定期對魚體進行檢查,在魚病發生前期或可能出現病害發生狀況時及時處置,切實做到“魚病防重于治”。
[1] 王冰鋒.魚病的檢查與診斷[J].養殖技術顧問,2014,(11):325.
[2] 辛玉文.淺談魚病的檢測與診斷[J].科學養魚,2008,(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