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琰
(濟源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濟源 459000)
家畜尿毒癥的病程及預后
李 琰
(濟源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濟源 459000)
尿毒癥是指腎功能衰竭發展到嚴重階段、代謝產物和毒性物質在體內蓄積而引起機體中毒的全身綜合征候群。它不是二種獨立的疾病,而是泌尿器官疾病晚期發生的臨床綜合征。臨床上可出現神經、消化、血液、循環、呼吸、泌尿和骨骼等系統的一系列癥狀和特征。各種動物均可發生。
尿毒癥;機體中毒;腎功能衰竭
尿毒癥為繼發綜合征,主要是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腎衰竭,或者是由慢性腎炎、慢性腎盂炎等各種腎臟疾患所引起。
尿毒癥一詞由Piorry于1840年首次提出。他認為,尿毒癥是由于腎功能損傷后尿液成分進入血液而引起。目前多數人認為,尿毒癥的發生不僅與毒性物質在體內蓄積有關,而且與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及某些內分泌功能失調有關。
2.1 毒性物質蓄積
從Bostock(1872)首次發現尿毒癥血液中尿素濃度增加以來,至今已研究發現血漿中有上百種蛋白質代謝產物的濃度明顯增多,并已證明它們是有毒的,能引起尿毒癥癥狀。歸納為5類毒物。
(1)胍類化合物。是精氨酸的代謝產物,它們具有溶血,抑制紅細胞內鐵的轉運,抑制腦組織轉氨酶的活性,阻止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抑制血小板第三因子活性及淋巴細胞的轉化作用,因而使病畜組織受損,出現貧血,皮膚瘙癢及意識障礙等。
(2)胺類物質。包括脂肪族胺、芳香族胺和多胺。高濃度的胺源物質能抑制琥珀酸氧化及谷氨酸脫羧酶、多巴羧化酶的活性,抑制腦內的代謝過程,引起尿毒癥病畜的肌肉陣攣、震顫、厭食和嘔吐等癥狀;還能促進紅細胞溶解,抑制紅細胞生成素的合成。多胺可使微循環血管通透性增加,促使尿毒癥時出現腹水、急性腦水腫和肺水腫。
(3)酚類化合物。是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謝產物,主要是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還能抑制單胺氧化酶、乳酸脫氫酶及糖的無氧酵解酶的活性,也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與尿毒癥病畜的出血傾向有關。
(4)中分子毒性物質。此類可能是多肽類物質。它們對機體內多種激素和酶的活性,對造血細胞的生成及血紅蛋白的合成,以及淋巴細胞轉化與玫瑰花環的形成均有抑制作用,并對葡萄糖的利用,成纖維細胞的增生,白細胞的吞噬及神經傳導機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此類毒性物質與尿毒癥時出現的貧血、免疫功能下降,嚴重感染、營養不良及神經系統病變密切相關。
(5)大分子毒性物質。指分子量大于5000的多肽和小分子蛋白,如甲狀旁腺素、生長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胰高糖素、胃泌素和胰島素等激素,其水平在尿毒癥時是升高的,這就給機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因而在臨床上尿毒癥病畜出現貧血,腎小球損害,心肌損害,腎性骨營養不良等癥狀。
最近有人提出“膜功能紊亂”假說,試圖將各種尿毒癥毒性物質歸為一種最終的共同損害途徑。即為尿毒癥時的各種毒性物質都使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異常,從而造成一系列的臨床癥狀,也就是說各種毒性物質均可通過不同方式影響膜功能。
2.2 水、電解質代謝和酸堿平衡紊亂
機體內環境紊亂也是促使尿毒癥癥狀發生的因素之一。尿毒癥患者常有鈉、水潴留,代謝性酸中毒及低鈉、低鈣血癥等。這些變化可造成神經系統功能紊亂,而且還可能抑制許多酶活性而影響神經、肌肉及心臟功能。
總之,多種毒性物質的蓄積是尿毒癥發生的主要因素,而機體內環境紊亂又促進了中毒癥狀的發展。
獸醫臨床上將尿毒癥分為真性尿毒癥和假性尿毒癥兩種類型。
真性尿毒癥主要是因含氮產物如胍類毒性物質在血液和組織內大量蓄積(氮質血癥)。病畜表現精神沉郁,厭食,嘔吐,意識障礙,嗜睡,昏迷,腹瀉,胃腸炎,呼吸困難,嚴重時呈現陳-施二氏呼吸,呼氣有尿味。還可見到出血性素質,貧血和皮膚瘙癢現象。血液非蛋白氮顯著升高。
假性尿毒癥是由其他(如胺類、酚類等)毒性物質在血液內大量蓄積,致使腦血管痙攣和由此引起的腦貧血所致,又稱抽搐性尿毒癥或腎性驚厥。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突發性癲癇樣抽搐及昏迷。病畜嘔吐,流涎,厭食,瞳孔散大,反射增強,呼吸困難,并呈陣發性喘息,臥地不起,衰弱而死亡。
尿毒癥,若治療不及時,或方法不當,預后不良。
除臨床癥狀外,可根據病史調查,血液和尿液的實驗室生化檢驗結果,進行綜合判斷,做出確診。
治療原發病,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日糧蛋白和氨基酸的含量’補充維生素是防止尿毒癥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措施。
為緩解酸中毒,糾正酸堿失衡,可靜脈注射碳酸氫鈉,一次注射量,牛、馬、5~30g,豬、羊2~6g,貓0.5~1.5g。為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應及時靜脈輸液。為促進蛋白質合成,減輕氮質血癥,可采用透析療法,’以清除體內毒性物質。此外,還可采用對癥治療。
[1] 王松山.家畜腎衰竭的癥狀與治療[J].養殖技術顧問,2014,(7):188.
[2] 劉靖.家畜高濃度碘酊去勢繼發癥[J].中國獸醫雜志,1993,(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