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100700)于麗
點穴是以指代針,用手點、按、掐、拍、叩等不同手法刺激適當穴位,通過經絡的作用,調理氣血,止痛解痙,起到了疏通經絡,平衡陰陽,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1]。疼痛是真正或潛在的組織損傷或用損傷來描述的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中醫對疼痛的產生定論為“氣滯血瘀,經絡不通,不通則痛”。肛腸病是一種常見病,據有關資料顯示,在我國肛腸病的發病率為59.1% ,主要為痔(內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瘺、肛周膿腫。
1.1 資料 選取2014年11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肛腸科住院的100例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納入年齡為20歲~80歲。臨床資料完整。
1.2 手術方法
1.2.1 痔的手術方法 痔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內痔和混合痔采用PPH(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釘合術)。外痔采用外剝內扎術,外剝時切口要切至齒線上約0.3cm處,過深易出血,過淺易疼痛。
1.2.2 肛裂的手術方法 治療肛裂采用肛管內括約肌切斷術和肛裂切除術。肛管內括約肌切斷術可解除肛門括約肌痙攣引起的肛裂,恢復肛管正常的伸展性,阻斷肛裂的惡性循環。肛裂切除術適用于肛裂合并肛門狹窄及肛管皮膚有較大缺損的患者。
1.2.3 肛瘺的手術>方法 肛瘺采用開放式瘺管切除術,用于治療低位、高位、單純性、復雜性肛瘺,重點是找到內口,完全切除瘺管,需要保護括約肌的功能,此種手術使創面愈合快、患者痛苦小,住院時間短。
1.2.4 肛周膿腫的手術>方法 肛周膿腫采用膿腫切開引流掛線術,充分引流,徹底清除原發感染病灶及感染的肛竇、肛腺及導管。
1.3 點穴>方法 操作前應修剪指甲,以防損傷患者的皮膚。操作時用力要均勻、柔和、持久,刺激量輕到皮,患者局部有酸、麻、脹、重感。每天3~4次,每次5~10分鐘。點穴所選用的腧穴為長強、靈山、二白、足三里(雙側)、三陰交(雙側)。
點穴后48例患者疼痛消失,30例明顯改善,19例緩解,3例無效果。
肛門直腸疾病目前主要以手術方法治療。術后疼痛是常見癥狀,一般表現在會陰部及肛門部。肛門區神經豐富,患者敏感,疼痛劇烈,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并造成恐懼感。主要為創傷性疼痛和痙攣性疼痛,它是一種病理和生理的反應,術后換藥及排便時疼痛更難以忍受,影響術后體力的恢復。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肛腸病的治療過程中,希望能夠做到無痛或者偶有輕微疼痛,筆者認為患者提出無痛治療是可以理解的。
肛腸病術后疼痛給患者帶來一系列心理困擾,出現害怕、緊張、煩躁、行動不便、坐臥不寧、影響休息,甚至出現抑郁癥狀。術后疼痛對于老年患者還會引起呼吸及心血管系統的并發癥。術后疼痛還可能造成膀胱肌緊張痙攣,自行排尿困難,引起尿潴留,所以醫療臨床工作中,積極研究尋找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方便的止痛方法,避免或減少了患者的痛苦。
對于肛腸術后的疼痛,目前臨床上主要緩解方法有:①杜冷丁注射液50毫克,非那根注射液25毫克,肌肉注射,起效明顯,但持續時間短。若使患者長時間處于無痛癥狀,需反復多次注射,毒麻藥易使患者造成依賴性和成癮性。②術中給予靜脈麻醉止痛泵。一方面患者偶有頭暈、惡心、嘔吐的癥狀,另一方面費用高。③口服奇曼丁100mg/片,能暫緩疼痛,但止痛時間短,偶有患者自感胃部不適。
點穴起源于我國古代,甚至可以認為是針灸的鼻祖;點穴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止痛治療手段,通過對穴位的刺激,使體內氣血暢通,經絡舒暢,達到調和氣血,鎮靜止痛的目的;點穴調節臟腑功能,促進血液循環,行氣活血,起到治療術后疼痛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皮膚破損及瘢痕等部位禁止點穴。
依據經絡腧穴的分布和作用,循經取穴,對肛腸相關的腧穴進行點、按或者掐,使肛門括約肌得到充分的松弛,緩解了痙攣,起到了止痛作用,減少了止痛藥的攝入量,既簡便又安全,在肛腸科臨床上得到了一定的推廣,取得了積極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