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平
(吉林省長嶺縣前七號鎮畜牧獸醫站,吉林長嶺 131505)
牛沙門菌病的流行、診斷及防治措施
趙秀平
(吉林省長嶺縣前七號鎮畜牧獸醫站,吉林長嶺 131505)
牛沙門菌病又名牛副傷寒,是由于鼠傷寒沙門菌、都柏林沙門菌以及腸炎沙門菌引起的一種以發生敗血癥、毒血癥或胃腸炎為特征的傳染病。沙門氏菌屬是一群寄生于人和動物腸道內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可發生于各種年齡的牛。本文就近年來沙門菌流行特點、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診斷要點、防治措施做扼要概述,重點介紹了本病的病理特點,希望能為防治牛沙門菌病提供一點兒幫助。
牛沙門菌;診斷;防治
犢牛和成年牛的主要病型不同,犢牛發生急性胃腸炎,或關節炎與肺炎,常呈地方性流行,死亡率較高。成年牛常呈散發性,多為慢性感染或帶菌者,可使妊娠母牛流產。引起牛沙門菌病的血清型,多為鼠傷寒沙門菌、都柏林沙門菌、腸炎沙門菌、明斯特沙門菌等。國內牛副傷寒的病原菌以都柏林沙門菌和腸炎沙門菌為主。
犢牛沙門菌病主要發生于10~14日齡以上的犢牛。病犢表現發熱、脫水、衰弱和常有腹瀉、糞便稀薄、混有血液黏液并有惡臭氣味。過早斷奶、擁擠、飼料和飲水不潔、氣候反常等不良因素都可促進本病發生和流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成年牛常以高熱(40~41℃)、昏迷、食欲廢絕、脈搏頻數、呼吸困難開始。大多數病牛于發病后12~24h,糞便中帶有血塊,不久即變為下痢。糞便惡臭,含有纖維素絮片,間雜有黏膜。下痢開始后體溫降至正常或較正常略高。病牛可于發病24h內死亡,多數于1~5d內死亡。病期延長者可見迅速脫水和消瘦,眼球下陷,黏膜(尤其是眼結膜)充血和發黃。懷孕母牛多數發生流產,從流產胎兒中可發現病原菌。
本病分急性型和慢性型。
(1)犢牛。急性型為敗血型,除有敗血癥的一般變化外,特征病變在脾臟、肝臟、腸道和腸系膜淋巴結。脾臟高度腫大柔軟,常達正常的2~3倍,呈灰紅色或暗紅色。透過被膜可以看到出血斑點及粟粒大的壞死灶或結節。切面結構模糊,失去固有的紋理。鏡檢,脾靜脈竇顯著淤血,紅髓內散布大小不一的出血灶和細胞增生灶,后者王要由增生的網狀細胞和浸潤的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組成。肝臟腫大,柔軟,被膜下散布許多針頭大的病灶。病灶的色彩因其病變的性質不同而異,以組織壞死為主的,眼觀呈灰黃色;以細胞增殖為主的則呈灰白色。各病例中肝臟病灶多少亦有不同,有的可以密發,有的則寥寥無幾,甚至完全缺如。鏡檢,肝細胞呈顆粒變性或脂肪變性,竇狀隙或因腫脹的肝細胞壓迫而貧血,或因淤血而擴張。眼觀所見的灶狀病變位于肝小葉內,基本上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肝實質的局灶性凝固性壞死;壞死的肝細胞核消失,胞漿著染伊紅,呈均質狀,星狀細胞腫脹、變性,壞死灶周圍沒有炎性反應。另一種是由網狀內皮細胞增殖所形成的細胞集團,稱之為副傷寒結節,由胞核淡染的大型網狀細胞和上皮樣細胞組成,其中混有少量中性粒細胞。此外,還可看到處于這兩種病變的過渡型病灶和一種所謂滲出性結節,即病灶中有纖維素和紅細胞滲出。結節性病變,除見于肝實質外,有時在中央靜脈及葉下靜脈的內膜下也可看到,構成所謂副傷寒性靜脈內膜炎。如果內皮細胞發生漸進性壞死,可繼發血栓形成。副傷寒結節還可見于骨髓、腎臟和淋巴結等器官。胃腸道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癥,始于回腸,隨后炎癥擴展到空腸和結腸。真胃黏膜潮紅、腫脹,有時出血,被覆多量黏液。掃描電鏡觀察可見破碎的小腸黏膜表面有大量病原菌,絨毛短縮,其表面的腸上皮細胞成片脫落。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呈灰紅色或灰白色,切面濕潤,有時散布出血點。鏡檢,淋巴竇內有大量網狀細胞和單核細胞增生,部分細胞趨于壞死。其他部位的淋巴結如肝門淋巴結、縱隔淋巴結、咽喉淋巴結等也有類似病變,但較輕微。慢性型的主要病變是肺臟呈卡他性化膿性肺炎。小葉性肺炎病灶首先發生在尖葉、心葉和腦葉的前下緣,呈紫紅色,質地堅實而濕潤,有時散布粟粒至豌豆大的灰黃色化膿性壞死灶,支氣管內充滿黏液膿性滲出物,小葉間質因水腫而增寬,周圍肺組織常因淤血和膨脹不全而塌陷,呈暗紅色。胸腔積有漿液纖維素性滲出物,肺炎區的肺胸膜被覆薄層淡黃色纖維素性假膜,有時甚至與肋胸膜發生粘連。同時,也常伴有漿液纖維素性心包炎。脾臟呈輕度增生性腫大,肝臟有副傷寒結節散布,腸黏膜呈卡他性炎變化。四肢關節伴發漿液纖維素性炎,關節囊腫大,關節腔內積有漿液纖維素性滲出物。
(2)成年牛。病型比較復雜,有些病例與犢牛急性型相似,表現為急性胃腸炎,但腸炎變化較嚴重,多為小腸出血性炎,腸壁淋巴小結明顯腫大,腸黏膜有局部性壞死區并被覆纖維素性偽膜。有的病例發生肺炎、關節炎。隱性病牛常無明顯病理變化。
根據本病的流行特點,結合剖檢所見肝、脾、胃腸等臟器的特征性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肝臟組織學檢查發現有小壞死灶、副傷寒結節及其過渡型結節是診斷的重要依據。必要時可取肝、脾和腸系膜淋巴結等病變組織作沙門菌的分離培養與鑒定。本病的腸管病變與牛球蟲病、犢牛大腸桿菌病相似,應注意鑒別。
(1)預防。加強母牛與犢牛的飼養管理,消除各種發病誘因。保持飼料、飲水的清潔衛生;定期對牛舍、用具及環境進行消毒;定期對牛群進行檢疫,檢出帶菌牛,應淘汰;應用本牛群或當地牛群中分離的菌株,制備單價滅活菌苗,用于本病的免疫接種,可收到良好的預防效果。
(2)治療。用抗生素(土霉素、鏈霉素、卡那霉素)及磺胺類藥物(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等),并輔以對癥治療(調整胃腸功能、止瀉收斂、調節電解質平衡等),可收到良好效果。
[1]朱時清.牛沙門氏菌病的診治[J].農村科技,200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