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艷賴賢信周建忠潘云洪
(1.荔浦縣雙江鎮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荔浦 546602;2.荔浦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荔浦 546600)
豬冬季腹瀉病的防制體會
潘文艷1賴賢信2周建忠1潘云洪2
(1.荔浦縣雙江鎮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荔浦 546602;2.荔浦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荔浦 546600)
豬冬季腹瀉病在世界范圍廣泛流行,危害性強,損失巨大,在我國除西藏外都有發生,每年損失慘重。是由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豬輪狀病毒引起的豬的傳染性胃腸道疾病的謂稱。文章介紹了作者多年對該病的防治體會,供同行參考。
豬;冬季腹瀉病;防制;體會
豬冬季腹瀉病是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豬輪狀病毒引起的疾病謂稱,是由豬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豬輪狀病毒引起的豬的傳染性胃腸道疾病。有單一發病及復合發病兩種形式存在,可感染所有日齡的豬只,均可引起豬只的嘔吐、水樣腹瀉和脫水并且體溫不高。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行,發病率高,死亡率也不低。2014年美國流行該病就死亡1000多萬頭豬,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在我國除西藏自治區外,其余省、自治區均有本病的發生,每年死亡的豬不計其數,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十億元人民幣,成為規模養豬場重點防控的疾病之一。
本病潛伏期短,一般1~7d,特別是仔豬更短,12~24h。潛伏期的豬和病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通過病豬排泄的糞便散播病毒,污染飼料、飲水和環境,糞——口途徑是該病的主要傳播方式。各種年齡、品種、性別的豬均可發生,特別是仔豬更易發生,其他動物不發生。本病的發生有一定的季節性,主要冬春季節流行,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其他季節少發,但近年來一些規模養豬場夏季也有發生,甚至全年發生。流行性發生變化,危害在不斷加大。發病率高,可高達60~80%,死亡率也高,特別是初生10d內仔豬,死亡率達100%。
精神沉郁,打堆,寒戰;體溫一般不高;不食,腹部脹氣,嘔吐、哺乳仔豬嘔吐物中含有未消化的乳凝塊;拉黑色或黑綠色或黃綠色水樣糞便,味腥臭;拉稀的糞便可噴射到豬舍欄墻上或其他豬身上,糞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飼料,可迅速脫水;病程一般5~7d,最長10d;發病率達60~80%,死亡率隨豬年齡增加而逐漸下降,復合感染發生時10日齡內仔豬可達100%。若單一發生輪狀病毒病,死亡率在10%左右。
病變主要集中在胃腸道,胃內有凝乳塊或未消化的飼料,胃底部充血或出血,腸道充滿氣體,腸壁明顯變簿,腸粘膜脫落;小腸充血,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切面多汁。肝呈紫紅色瘀血。其他臟器無明顯變化。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基本能診斷。
綜合防制為原則,落實好各項生物安全措施(加強檢疫、免疫、隔離、消毒、日常飼養管理工作)。
(1)提供適合豬生長需要的飼料營養,飼料應保持新鮮,杜絕喂發霉變質飼料,提高豬的抗病能力;提供舒適的生長環境,減少應激因素的產生,提高豬的抵抗疾病的能力;
(2)每噸飼料中添加中草藥研粉(石榴皮+桃金娘葉+黃芪+甘草)2kg,連續飼喂;
(3)加強欄舍保溫措施,提高豬舍內溫度,盡可能保持10℃以上,溫度越高,越不容易發生該病;如果溫度過低,可在豬舍內生火加溫,盡可能提高舍內溫度;
(4)飲水盡可能供給45℃溫水,避免胃腸道受到冷水的刺激,更不能喂冷水、雪水;
(5)使用滅活疫苗預防:可用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輪狀病毒三聯滅活疫苗在每年的11月份普免1~2頭份,間隔20d后加強一次,妊娠母豬在產前35~40d、產前15d各加強一次,以保護哺乳期仔豬;
(6)使用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輪狀病毒三聯活疫苗免疫,每年11月份普免一頭份,間隔20d加強一次1頭份;免疫后母豬所生小豬斷奶后7~10d免疫1頭份;未免母豬所生仔豬在出生3d時免疫注射0.5頭份。
該病為病毒性疾病,沒有特別有效的藥物,治療以對癥療法為主,補液、防脫水、防止繼發感染為主。
(1)加強環境控制,保溫保暖,提供木板或稻草等保暖材料供豬睡,及時擦干拉稀的糞便或及時撒上干石灰粉或木糠盡量保持豬舍干燥;
(2)停止喂食,飲水中添加口服補液鹽任豬自由飲水或者用中草藥(石榴皮、桃金娘、一點紅、馬鞭草等)煮水加口服補液鹽供豬自由飲水(盡量是溫水);
(3)有條件的靜脈補液:0.9%糖鹽水加溫至45℃輸液200~500ml(以豬不斷排尿為標準);液體在輸給的過程應保持38℃為宜;如果不升溫至豬體溫的溫度來輸液,將消耗豬的更多能量,特別是仔豬,將加快其死亡;
(4)肌肉注射安痛定或安乃近等止痛類藥物緩解豬的胃腸道疼痛,減緩胃腸道蠕動;
(5)使用抗菌素類藥物防止繼發感染(出售前一定要遵守休藥期規定);
(6)待豬有食欲時可用米糠炒熟喂,可較快的止瀉,使病豬快速恢復;
(7)種豬場哺乳期仔豬可口服美國輝瑞公司生產的“開金口”膏藥劑(含有本病的抗體),有一定效果,但成本高。
(1)該病幾乎每年都會發生,流行范圍也較廣,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包括:10日齡內仔豬死亡可達100%;部分仔豬耐過康復后成為僵豬;育肥豬掉膘,推遲出欄;導致動物機體抵抗力下降,誘發其他疾病發生;飼料利用率下降,增加飼養成本;不能如期出欄,信譽受損失,品牌受影響;
(2)加強舍內溫度控制和溫水供給可減少胃腸刺激,但多年實踐結果看,只能減少發生,不能避免;
(3)中草藥預防有一定效果,也是只能減少發生,不能避免,仍達不到理想程度;
(4)治療時靜脈補液是最有效的方法,可減少或避免豬只脫水導致死亡,也只能用于少部分發生時,一旦大面積發生,基本上無法進行,除非人力非常充足;否則,難以實施。
(5)滅活疫苗使用了多年,有一定的效果,但最終不能逃脫發生的厄運,只是發生的時間往后推遲至來年3月份或4月初,損失減少,仍不能避免發生;
(6)要預防本病的發生,仍然要做好免疫抑制性疾病(圓環病毒病、藍耳病、支原體肺炎)
免疫和日常飼養管理工作,減少豬的免疫抑制產生,才能充分發揮三聯活疫苗的最大保護力。
[1]王鳳,錢麗萍,朱娟.秋冬季豬主要病毒性腹瀉病的病原及其防
控措施[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2,33(1):108-109.
賴賢信(1963—),男,高級獸醫師,主要從事豬病防控和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