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建
(云南省通海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通海 652700)
目前規模豬場豬瘟流行的特點和綜合防制措施
楊紅建
(云南省通海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通海 652700)
豬瘟是由黃病毒科瘟病毒屬的豬瘟病毒引起的豬的高度致死性烈性傳染病,其特征是病豬高熱稽留、全身廣泛性出血,血管變性,導致內臟器官中的多發性出血、壞死和梗塞。慢性病例表現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發病率和致死率較高。臨床上表現為最急性型、急性型、亞急性型、慢性型、繁殖障礙型。由于采取了以疫苗注射為主的有效防制措施,致使很多年來都未見到大的疫情流行。因此,我們的一些規模豬場就錯誤地認為豬瘟目前已不再是一個大病,只需要用疫苗控制就行了。然而,本人與部分規模豬場接觸、病豬診斷解剖后,卻發現豬瘟在一些豬場較為普遍,且呈上升發展趨勢,給養殖戶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為此,現將目前規模豬場豬瘟發生和流行的新特點及防制對策總結如下,以期采取相應的防制措施,防止和控制本病的發生。
豬瘟;新特點;防制措施
由于多年來實施以免疫預防為主的豬瘟防制策略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有效地控制了豬瘟的急性發生和大流行。使流行形勢轉變為散發流行,多局限于所謂“豬瘟不穩定豬場”,病程由急性轉為慢性過程,臨床癥狀由典型變為非典型的溫和型豬瘟。癥狀顯著減輕,發病率不高,病勢較緩和,死亡率降低。仔豬死亡率較高,育肥豬較輕或可耐過,病理變化也不特別。具體特點為:
(1)散發流行:由于大規模免疫接種,近些年來豬瘟沒有大流行,而呈散發流行,規模較小,強度較輕。
(2)發病年齡小:發病多見于3月齡以下,特別是斷奶前后和10日齡以內的仔豬多見。
(3)發病溫和:豬瘟在臨床與病理解剖上不夠典型,死亡率顯著降低,病程明顯延長。
(4)持續性感染:是能繁母豬發生豬瘟感染的一種主要方式,感染母豬由于具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通常不表現明顯的發病癥狀,但是卻不斷地向外排毒或通過胎盤將病毒傳染給胎兒,這是目前一些規模豬場豬瘟自發傳染的主要原因。此外,持續性感染還可造成妊娠母豬的帶毒綜合癥,使妊娠母豬發生流產、死胎和弱仔。
(1)最急性型。體溫高達41℃以上,高熱稽留1d至數天死亡,可視粘膜和腹部有針尖大小密集出血點,病程1~4d,多突然死亡。
(2)急性型。病豬體溫41℃左右,呈稽留熱,喜臥、弓背、寒戰及行走搖晃,食欲減退或廢絕,行動緩慢無力,眼結膜潮紅,眼角多有粘性或膿性分泌物,耳、四肢、腹下、會陰等處皮膚有大小不等的出血點或出血斑。
(3)亞急性型。癥狀與急性型相似,但較緩和。
(4)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轉變而來。體溫時高時低,主要表現消瘦、貧血、全身衰弱、食欲不振、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有的病豬在耳端、尾尖及四肢皮膚上有紫斑或壞死痂出現。病程多數在20d以上,最后衰竭死亡。
(5)繁殖障礙型。懷孕母豬感染豬瘟病毒后發生流產,產出弱仔、死胎、木乃伊,產出的“正常”仔豬終身帶毒,出生幾個月后因應激因素的出現使其發生厭食、結膜炎、皮炎、下痢、運動失調,但體溫正常。
(1)全身淋巴結腫大,周邊出血,紅白相間呈大理石狀;
(2)腎顏色變淡,表面有小出血點,似麻雀蛋顏色。通過母豬胎盤屏障感染豬胎兒時,新生仔豬腎臟發育不良呈溝回狀。(3)脾腫大、出血,邊緣有黑色壞死(出血性梗死);(4)慢性病例盲場、結腸處有扣狀腫;
(5)喉頭、會厭軟骨、膀胱粘膜出血點或出血斑;(6)小豬胃出血或中大豬扭扣狀腫。
(1)做好免疫注射:仔豬免疫程序的關鍵是排除母源抗體的干擾,確定合適本廠的首免日齡;公豬每年免疫兩次;母豬在仔豬斷奶時免疫一次;公母豬劑量一般為3~4頭份;仔豬免疫程:28~35日齡首免,60~65日齡2免。
(2)把好疫苗質量和操作技術關:①做好疫苗的運輸、保管,保證其生物效價。②堅持針具煮沸消毒,注射時一豬一針,以免交叉傳染;按豬體大小使用大小適宜的針頭,注射深度適中,以確保疫苗能進入體液循環,刺激機體產生抗體。④重視免疫監測,定期從免疫豬群中抽樣檢查抗體是否是達到保護水平,制定適合于該豬場的合理免疫程序。
(3)做好環境衛生消毒,降低豬舍病原濃度,減少混合感染和繼發感染的發生;消毒藥要勤更換,三種以上成分的消毒藥要交替使用。
(4)認真做好藍耳病、圓環病毒病疫苗的免疫工作,因為這兩種病毒的感染嚴重損害豬免疫器官,造成免疫抑制,而導致豬瘟苗免疫失敗。
(5)飼料中的霉菌毒素也是造成豬瘟免疫失敗的元兇之一,因而在控制霉菌毒素的措施中,把握好飼料原料的質量是關鍵錯施之一;同時另一有效且實用的措施是在飼料中長期添加吸咐能力強、范圍廣、價廉、高效的霉菌毒素吸咐劑。
[1]葉秀娟,付云玲,章紅兵.規模豬場豬瘟發生的新特點和防制[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05,(5):57-59.
[2]董加才,薛雙,劉礦,等.規模化豬場豬瘟流行的新特點和防制[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07,(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