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怡楠 李玲玲 高學偉
(威海市文登區文登營畜牧獸醫工作站,山東威海 264400)
動物穴位注射在獸醫臨床的應用
隋怡楠 李玲玲 高學偉
(威海市文登區文登營畜牧獸醫工作站,山東威海 264400)
穴位注射又稱水針療法,是在穴位注射藥物,通過穴位刺激及藥物的作用,改善機體的生命活動,改變機體的病理狀態,促使機體各項功能恢復平衡,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穴位注射;獸醫臨床;應用
穴位是臟腑經絡氣血輸注于體表的特殊部位,經絡聯系臟腑與體表,運行氣血,抵御邪氣。將藥物注入穴位,藥物較長時間滯留于穴位中,刺激穴位,并通過經絡影響所屬臟腑,激發和調節機體的生理功能,提高自我修復能力,同時發揮藥物作用,促使機體快速康復。
穴位注射藥物可以增強藥物作用效果,增加藥效時間,縮短疾病治愈時間,治療效果幾乎等同于靜脈注射,但是血藥濃度比靜脈注射低,用藥量較皮下、肌肉、靜脈等常規注射減少。穴位注射疫苗后抗體峰值出現較早,效價增高,有效滴度消失減慢,淋巴細胞轉化率提高。較常規免疫穴位免疫可以使動物免疫力增強,免疫有效期延長,而且疫苗用量少。邵政一等報道在給小鼠內關穴注射胰島素5 min后,雖然其血清中的藥物濃度僅為靜注相同劑量時的40%,但它的降糖作用卻與靜注組相仿[1]。鄧韶基報道,采用痢菌凈不同途徑給藥治療仔豬白痢129例,發現后海穴注射(45例)用藥量僅分別為肌肉注射(40例)和口服(44例)的60%和30%,而其療效卻分別較肌肉注射和口服平均提高20.3%和38.7%,療程分別縮短25.27 h和55.00 h,給藥次數(1次/12 h)分別減少2.90次和4.99次[2]。蔣曉平報道,用卡那霉素肺俞穴注射治療豬氣喘病120例,3 d療效達95%;而同期卡那霉素和土霉素交替肌肉注射治療的100例,7 d療效66%;880例土霉素鈣鹽和300例土霉素堿拌料添加,10 d的療效分別為36.8%和35.0%[3]。刁曉平報道利用IBD疫苗穴位注射結果顯示:實驗組在穴位注射疫苗28d后,蛋黃液抗體效價達到峰值且維持10d以上,而后抗體效價降至64,有效抗體效價維持至免疫以后100d,肌肉注射組抗體峰值在免疫后38天才出現,有效抗體效價僅維持到免疫后80d。穴位注射組疫苗用量僅為常規肌肉注射的一半,表明穴位注射疫苗與傳統的注射方法相比,有較強的免疫應答反應[4]。張禮華等報道,用奶牛乳房炎多聯苗分別經后海穴和肌肉免疫泌乳牛。經統計,在注苗后4個月中,各組臨床型乳房炎的發病率,后海穴組和肌肉組比相應的對照組分別降低發病率63.51%和49.04%,穴位組比肌肉組平均提高14.47%[5]。何家惠等報道給豬后海穴注射口蹄疫疫苗,用量僅是肌肉注射量的一半,但血凝抗體效價明顯高于肌肉注射組。這一結果與在研究豬輪狀病毒弱毒苗免疫途徑時采用后海穴與肌肉注射得到的結果是一致的[6]。一般適用于皮下、肌肉、靜脈注射的藥物都可以用于穴位注射,包括功能調節性藥物、抗生素、疫苗等。穴位注射所用藥量只有長規用藥的1/5~1/2,2~3日注射一次即可。穴位注射減少了藥物用量,降低了靜脈注射風險,減少了藥物污染,避免了抗生素的濫用,降低了動物體內藥物殘留,提高了動物機體的免疫功能,降低了病原菌的抗藥性,提高了肉食品及其他各種動物性產品的質量安全,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動物疫病防御技術。
自古以來中獸醫學以成熟的理論體系、診療技術在動物疫病防治和提高生產性能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廣大獸醫工作者所學獸醫基礎理論課程主要為西醫,廣大院校對中獸醫的教學、實習課程一般較短,造成獸醫專業學生中醫理論素養普遍不高,缺乏辨證施治經驗。養殖生產主要以西醫為理論指導,多數獸醫人員對中獸醫方法有一定的排斥心理,極少用中獸醫方法。施藥過程中中藥一般作為輔助藥物,與西藥配合使用,一般也不做炮制,較難發揮中藥作用。因此,應加強中獸醫人才培養,獸醫專業院校應將中醫、西醫同等對待,不可偏廢其一,重視中獸醫科研工作,積極開展中獸醫學術活動。在生產一線應積極推廣運用已被驗證的切實有效中獸醫防治技術。在實際操作中,穴位注射技術相對常規的皮下、肌肉注射操作復雜,施術者需要熟練掌握針刺要領,操作時間長,不適用于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場。多數畜禽養殖基地的獸醫專業人員較為匱乏,尤其在免疫注射,一些大型養殖場選擇更為簡便的常規免疫方法。選穴也需要臨床驗證,并不是所有的穴位都適合注射,不同的疾病防治,還應選擇不同的穴位。因此,穴位注射技術需要簡化和完善,只有為廣大獸醫專業人員和養殖者所接受,才能推廣和應用。
[1]邵政一,凌祥,周愛玲,等.經穴類半導體特性的藥理學實驗研究[J].中國針灸,1998,(2):123.
[2]鄧紹基.痢菌凈不同途徑給藥途徑治療仔豬白痢病效果比較[J].遼寧畜牧獸醫,1993,(6):31-32.
[3]蔣曉平.治療豬氣喘病最佳給藥途徑的探討[J].中國獸醫雜志,1993,19(1):32-33.
[4]刁曉平.疫苗穴位免疫研究進展[J].中國獸醫雜,2002,(3):38-39.
[5]張禮華,郁杰,袁永隆,等.奶牛乳房炎多聯苗(A)后海穴注射免疫試驗研究[J].中獸醫醫藥雜志,1996,(6):4-6.
[6]何家惠,丁再棣,劉東霞,等.豬口蹄疫滅活苗最佳免疫途徑研究初報[J].江蘇農業科學,1997,(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