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允祥
(文山州馬關縣都龍鎮畜牧獸醫工作站,云南文山 663701)
淺談仔豬副傷寒的預防和治療
錢允祥
(文山州馬關縣都龍鎮畜牧獸醫工作站,云南文山 663701)
本文以都龍鎮養豬戶何xx為例,本文介紹了仔豬副傷寒的發病情況及原因、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剖檢變化、診斷,并提出科學、合理的綜合防治措施,以提高養豬經濟效益,確保養豬健康發展。
仔豬;副傷寒;診斷;預防;治療
仔豬副傷寒又稱沙門氏菌病,是由致病性沙門氏菌引起的仔豬傳染病。2015年6月,都龍鎮養豬戶何xx,從市場前后購進52頭仔豬,飼養到當年9月時,仔豬全部出現食欲減退、精神沉郁、體溫41.2℃、排灰綠色惡臭稀便和呼吸困難等癥狀,前后死亡8頭,死亡率為15.4%。筆者通過觀察、剖解等初診,結合臨床癥狀,最后確診為仔豬副傷寒,通過抗生素和磺胺類等藥物治療,治愈44頭,治愈率達84.6%;有效控制了仔豬的死亡,減少了養豬的經濟損失。
仔豬副傷寒主要由沙門氏菌引起,該類病菌為腸道寄生菌,可使仔豬本身抵抗力下降,腸道內沙門氏菌毒力增強,出現內部感染而發仔豬副傷寒,加之病豬排泄后感染周邊正常豬苗,出現外源性感染。同時在母豬感染寄生蟲、分娩以及手術過程中,仔豬也有可能出現發病。
何xx養豬戶仔豬發病原因是:飼養擁擠14頭為1圈,飼料營養不足缺青綠多汁,衛生消毒差,免疫工作沒有做等。其中病豬、帶菌豬是主要傳染源。該病4月齡左右易發,成年豬少發,都龍一年四季均有可能發生,呈現散發性。但冬季和春季由于氣候變化、潮濕,呈現地方性流行,發病率高。
3.1 慢性型
也稱為亞急性型,較為多見,由于其主要病變在盲腸、結腸和回腸部位,多為壞死性的腸炎以及肺炎,似腸型豬瘟。病豬多表現精神不振、食欲下降,體溫逐漸升高至40.5~41.5℃,仔豬眼角出現黏性、膿性分泌物,同時出現長時間的下痢,糞便呈淡黃色、暗綠色的水樣稀糞,其中常混有帶血的壞死組織碎片,氣味惡臭難聞。病情癥狀多反復發作、長者可持續數周,終致死亡或成僵豬。
3.2 急性(敗血)型
患病仔豬處于斷奶前后,其體溫升高至41~42℃,患病仔豬多呈現拒食,精神不良,在腹下、胸前、耳根等處皮膚出現淤血性紫斑,隨著病情加重,會出現腹瀉、呼吸困難、跛行、咳嗽等,經過1~4d死亡,死亡率高達65%。急性型的特點是發病急、病程短,往往來不及治療就死亡。
4.1 急性(敗血)型
主要表現敗血癥的病理變化。首先在病豬的四肢內側、腹部、耳根處皮膚有紫紅色血斑;淋巴結多出現索狀腫大,并且出血;卡他性出血性胃腸炎;全身黏膜如心內外膜、膀胱黏膜、咽喉及 腎臟出血;脾腫大,似橡皮,邊緣厚鈍,呈暗藍色;膽囊黏膜壞死;肝腫大、充血、出血,常有黃灰色小結節。
4.2 慢性型
主要病變在盲腸、結腸和回腸部位,出現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病變為腸壁增厚、壞死以及潰瘍、黏膜潮紅、表面覆蓋有一層淡綠色或灰黃色的彌漫性壞死灶和腐乳狀物質,臨床上稱其為假膜。肝、脾、腸系膜淋巴結常見細小的黃灰色壞死點。腸系膜淋巴結呈絮狀腫大,部分呈干酪樣變,肺常有卡他性肺炎或灰藍色干酪樣結節,在心葉、尖葉和隔葉前下緣處有肺炎的實變區。
初步診斷可根據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常見流行病學確定,又可通過尸體剖檢、觀察組織病變作出初步判定。再者可通過排除法與其他常見豬瘟及豬痢疾等進行區別診斷。仔豬副傷寒多出現在仔豬群中,慢性過程;豬瘟多在成年豬群中出現,范圍較廣;豬痢疾傳播速度慢、持續時間長、糞便多帶血和黏液,其外部特征相對正常。筆者通過反復視查,結合實際癥狀,最終確診為仔豬副傷寒。
筆者對仔豬副傷寒病的治療方法有以下幾種:(1)土霉素療法
按60~80mg/kg用藥,每天分2~3次拌料喂服。
(2)阿米卡星注射療法
肌肉注射,每次20萬~40萬國際單位/kg,每天2~3次,連用3~5d。
(3)鹽酸多西環素十氟苯尼考混合肌肉注射療法
肌肉注射,鹽酸多西環素按0.3~0.5ml/kg用藥,20%氟苯尼考按0.2~0.3ml/kg用藥,每天1次,每次20ml,連用3~5d。
(4)磺胺-5-甲氧嘧啶、磺胺-6-甲氧嘧啶或磺胺甲基異惡唑藥物(SMZ)等與抗菌增效劑(TMP)按5:1混合,按25~30 mg/kg口服,每日2次,連用3~5d。
(5)阿奇霉素注射療法
深部肌肉注射,按0.2~0.3ml/kg用藥,每日2次,連用3~5d。
(1)藥物保健。藥物保健是預防沙門氏菌的首選方法。在飼料、飲水中添加藥物,即每1t料及每1t飲水中添加銀翹散1kg,斷奶當天開始使用,連用7d。
(2)疫苗免疫。對1月齡以上哺乳或斷奶仔豬,用仔豬副傷寒活疫苗進行預防,肌肉注射1ml或口服2ml。
(3)加強飼養管理。由于仔豬的飼養管理及衛生條件不良促進病菌的發生和傳播。因此,預防該病的根本措施是“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方針。首先是改善飼養管理和衛生條件,消除發病誘因,增強仔豬抵抗力。其次是對管理用具和食槽等經常洗刷消毒,圈舍要清潔,經常保持干燥,及時清除糞便,以減少感染機會。哺乳及培育仔豬給以優質而易消化的飼料,防止突然更換飼料。
(4)對病死或剖檢仔豬,尸體及場地消毒后作深埋處理,防止感染、傳播仔豬。
據調查統計,在都龍養豬實際中仔豬副傷寒死亡率高達65%,而且有著散發性的特點。因此,不僅要注意該病的防治,而且要對改善飼養管理及衛生條件作出相應的對策,尤其是春、秋兩季要對仔豬進行高密度的預防注射,并選用磺胺類藥物及抗菌素等添加劑防控仔豬的患病率。以有效手段減少養豬的經濟損失,促進養豬業的發展。
[1]潘蕎,鄧治邦.仔豬副傷寒沙門菌致病性及耐藥機制研究進展[J].動物醫學進展,2009,(30):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