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穎波
(云南省玉溪市紅塔區北城中心衛生院中醫科,云南 玉溪 653101)
歸脾固沖湯治療圍絕經期睡眠障礙60例
宋穎波
(云南省玉溪市紅塔區北城中心衛生院中醫科,云南 玉溪 653101)
目的:觀察歸脾固沖湯治療圍絕經期睡眠障礙的臨床療效。方法:60例給予歸脾固沖湯治療。結果:臨床治愈36例,顯效2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結論:歸脾固沖湯具有健脾補血,益腎固沖,養心安神的作用,治療圍絕經期睡眠障礙具有顯著療效。
睡眠障礙;圍絕經期;歸脾固沖湯
圍絕經期睡眠障礙,是圍絕經期綜合征的并發癥,嚴重困擾著婦女的身心健康。筆者以歸脾湯為主方配以益腎固沖之品,組成歸脾固沖湯治療圍絕經期睡眠障礙60例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本院門診患者。年齡45~55歲,平均(48.62±1.78)歲;病程3個月以內15例,4~12個月20例,1年以上25例;未絕經24例,已絕經36例。臨床表現為入睡困難,寐而易醒,醒后不寐,甚至徹夜難眠,伴頭昏或痛,烘熱汗出,心煩多夢,心悸健忘,四肢倦怠,腰酸耳鳴,腹脹納差,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弱。排除器質性病變和精神疾病所引起的睡眠障礙。
用歸脾固沖湯。藥用炙黃芪30g,黨參20g,茯神20g,酸棗仁20g,山藥20g,枸杞子20g,白術15g,木香15g,龍眼肉15g,菟絲子15g,蓮子15g,女貞子15g,炙遠志10g,炙甘草10g,大棗10g,當歸6g,生姜3片。大便次數多者加芡實20g,砂仁10g;頭痛甚者加川芎15g,菊花15g;徹夜難眠者加生龍骨30g,合歡皮20g,夜交滕20g;煩躁汗多者加浮小麥30g,生牡蠣30g;顏面、下肢水腫者加豬苓15g,澤瀉15g。諸藥納入冷水中浸泡1h,以文火煮沸30min,1日1劑,1日3次,早中晚各服200mL,晚上睡前2h服。治療10天為一療程,并根據病情輕重連續治療1~3個療程,經期不停藥。治療期間配合心理疏導,囑患者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不良情緒刺激,多參加戶外活動或體育鍛煉,飲食清淡,忌飲濃茶和咖啡。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失眠癥的療效標準擬定[1]。臨床治愈:睡眠時間恢復正常或夜間睡眠時間大于6h,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顯效:睡眠明顯好轉,睡眠時間增加,睡眠深度增加,但總睡眠時間小于6h。無效:治療后睡眠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臨床治愈36例(60%),顯效21例(35%),無效3例(5%),總有效率95%。治療后潮熱、汗出、煩躁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未絕經者月經周期、量、色、質均有改善。
李某,女,49歲,2015年6月24日初診。已絕經1年余,近兩年來失眠多夢,每晚睡眠時間1~2h,且易驚醒,甚至徹夜難眠,潮熱汗出,心煩易激動。西醫診斷為圍絕經期睡眠障礙。口服多種鎮靜安神西藥治療無效。刻下見面色少華,形體消瘦,神疲倦怠,頭暈心悸,潮熱多汗,腰酸耳鳴,胃脘不適,納食欠佳,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弱。證屬脾虛血虧,腎虛沖任失固,心神失養。治以健脾補血,養心安神,益腎固沖。方選歸脾固沖湯加味。炙黃芪、浮小麥各30g,黨參、茯神、酸棗仁、山藥、枸杞子、合歡皮、夜交滕各20g,白術、木香、龍眼肉、菟絲子、蓮子、女貞子、炒神曲各15g,炙遠志、炙甘草、大棗各10g,當歸6g,生姜3片。1日1劑,冷水煎,早中晚口服。2015年6月29日復診,睡眠明顯好轉,但仍易醒,腰酸耳鳴減輕,納食增加,其余癥狀消失,舌脈同前。用上方去浮小麥、炒神曲、生姜,加制何首烏20g、杜仲15g、生龍骨30g,以加強補腎固沖,鎮靜安神之功。連服5劑后,睡眠已達6h以上,伴隨諸癥消失,隨訪半年未復發。
圍絕經期綜合征是女性自然絕經前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漸退化,引發下丘腦-垂體-卵巢內分泌功能失調,約2/3的婦女出現不同程度的圍絕經期癥狀,其中睡眠障礙是圍絕經期婦女出現的主要健康問題之一[2]。本病屬中醫 “斷經前后諸癥”、“不寐”、“不得臥”、“目不瞑”等范疇,病因病機多從心、肝、腎論述,治療以補腎調肝清心為主。腎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主藏精氣,是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根本[3];而腎中精氣需要靠后天之本脾所生化之精不斷充養,故腎氣的盛衰與脾胃的功能關系十分密切,正如傅氏所言“脾為后天,腎為先天,脾非先天之氣不能化,腎非后天之氣不能生”。婦女到了“七七”之年,腎虛精虧,沖任衰少,天癸竭,加之如《景岳全書·不寐》中云:“勞倦,思慮太過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無主,所以不眠”,后天無力滋養先天,則先天之精如雪上加霜,愈加虛衰。正如《古今醫統大全·不寐候》曰“有因腎水不足,真陰不升,而心陽獨亢,亦不得眠”[4]。筆者多年的臨床觀察,以“失眠多夢,甚至徹夜難眠”來就診的圍絕經期婦女,多數都有嚴重的脾虛血虧,腎虛沖任失調之證,且此型患者病情纏綿,頑固難愈。
根據病因病機,用歸脾湯為主方,佐以益腎固沖之品,組成歸脾固沖湯治療。方中歸脾湯出自《校注婦人良方》,黨參、白術、炙黃氏、炙甘草健脾補氣固沖,當歸、龍眼肉、大棗健脾養血,酸棗仁、茯神、炙遠志養心寧神,木香、生姜行氣醒脾,枸杞子滋腎、養血、益精,山藥補脾腎,女貞子補肝益腎、滋陰涼血、固沖任二脈,蓮子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養心安神,菟絲子既補腎陽又補腎陰。諸藥合用,有健脾補血,養心安神,補腎固沖之作用,正切中病機,藥證相符,故療效滿意。另外,由于本病的發生與情志因素密切相關,故應做到身心同治,當以“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開之以其苦”[5],使患者正確認識本病,樹立治療信心,生活規律,保持愉悅的心情,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這樣可以提高療效,縮短療程,避免復發。
[1]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 北京:中國中醫藥科技出版社,1997:3-14.
[2] 徐昕紅,霍曉嬌,黃志力. 圍絕經期睡眠障礙研究進展[J]. 中國藥理學通報,2010,26(10):1277-1279.
[3] 馬寶璋,齊聰. 中醫婦科學[M].9版.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64
[4] 吳勉華,王新月.中醫內科學[M].9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54.
[5] 張婧,黃佳欽.從腎論治絕經前后諸證[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6,18(4):55.
R271.917.5
B
1004-2814(2016)10-0978-02
2016-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