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蕾,李興波
(1.陜西中醫藥大學2013級碩士研究生,陜西 咸陽 712046;2.陜西省西安市第二醫院急診科,陜西 西安 710003;3.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中醫醫院,陜西 西安 710061)
降脂湯治療高脂血癥痰濁阻遏型62例
馮蕾1,2,李興波3
(1.陜西中醫藥大學2013級碩士研究生,陜西 咸陽 712046;2.陜西省西安市第二醫院急診科,陜西 西安 710003;3.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中醫醫院,陜西 西安 710061)
目的:觀察降脂湯治療高脂血癥痰濁阻遏型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方法:62例口服降脂湯治療8周后,觀察治療前后血脂水平的變化及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等。結果:總有效率77.6%,TC、TG、LDL-C、HDL-C指標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中醫臨床證候有明顯改善。結論:降脂湯治療高脂血癥痰濁阻遏型療效較好。
高脂血癥;降脂湯;治療觀察
高脂血癥是由于人體脂質代謝運轉失常,使體內血漿中一種或幾種脂質高于正常的代謝性疾病[1]。表現為高甘油三酯血癥、高膽固醇血癥或混合型高脂血癥,是動脈粥樣硬化、心腦血管疾病和脂肪肝發病的主要原因[2]。已有研究表明血中TC、TG增高及HDL降低在心血管疾病的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故降低血中TC、TG及升高HDL的水平對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減緩冠心病的發展,降低發生率及死亡率有重要作用[3]。筆者采用降脂湯治療高脂血癥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62例均為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門診患者,男32例,女30例;年齡35~64歲,平均(51±2)歲;病程1~15.5年、平均3.3年;合并高血壓4例,糖尿病2例。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依據全國血脂異常防治對策研究組制定的血脂異常防治建議[4]中高脂血癥診斷標準。正常飲食,空腹檢測TC>5.72mmol/ L,TG≥1.70mmol/L。LDL-C>3.64mmol/L,HDLC≤1.04mmol/L。
納入標準:中醫辨證及證候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主癥為形體肥胖,頭重如裹,胸悶,嘔惡痰涎,肢麻沉重,舌體胖苔滑膩,脈弦滑。次證為心悸,失眠,口淡,食少。主癥2項或2項以上,次證1項或1項以上,加舌苔脈象表現即可確診。
排除標準:年齡小于18歲或大于65歲,不符合中醫及西醫高脂血癥癥候診斷標準,妊娠或哺育期或準備妊娠期,繼發性高脂血癥,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
治療期間保持正常飲食,避免使用影響脂質代謝的藥物。自擬降脂方藥用丹參15g,桑寄生15g,決明子15g,澤瀉15g,清半夏12g,當歸12g,山楂12g,蒲黃10g。每日1劑,水煎取400mL,分早晚各服200mL,8周為一療程。
參照2002年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臨床控制:各項血脂指標檢查恢復正常。顯效:TC下降≥20%,或TG下降≥40%,或HDL-C上升≥0.26mmol/L(10mg/dl),或TC-HDL-C/ HDL-C下降≥20%。有效:TC下降10%~20%,或TG下降20%~40%,或HDL-C上升0.104~0.26mmol/L,或LDL-C下降10%~20%,或TC-HDL-C/HDL-C下降10%~20%。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
中醫證候療效評價標準:參照2002年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臨床控制: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大于等于95%。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94%。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69%。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治療前及治療8周后,除檢查血脂水平外,另應檢查血、尿、便常規、血肌酸激酶、肝、腎功能、心電圖的變化。
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s)

表1 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s)
時間 n TC TG HDL-C LDL-C治療前 62 6.7±0.7 3.6±1.3 1.26±0.27 4.2±1.05治療后 62 5.7±1.3 2.5±1.16 1.5±0.2 3.7±+1.25
治療后血清TC、TG、LDL-C降低,HDL-C升高,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療效:臨床控制10例,顯效31例,有效13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7.1%。
兩組治療前后血、尿、便常規、血肌酸激酶、肝腎功能、心電圖均無明顯變化。
高脂血癥在中醫文獻中雖然沒有明確的病名,但其生理、病理古人早已有所認識。《素問·通評虛實論》云:“仆擊,偏枯……肥貴人則膏梁之疾也。”指出嗜食肥厚油膩之食物,可引起血脂異常及多種疾病。高脂血癥屬中醫“濁阻”、“痰濕”、“濕熱”、“痰瘀”等范疇[6],肝、脾、腎三臟之虛為高脂血癥的根本,痰濁瘀血為其之標。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是其病機。中藥在治療高血脂癥時主要的治療原則是標本兼治,呈現多途徑、多靶點,全面調節。降脂方以當歸、丹參、蒲黃、桑寄生、決明子、澤瀉、山楂、清半夏組成。其中當歸、丹參活血化瘀、祛痰生新,蒲黃既有活血散瘀作用又有利尿功效,桑寄生、決明子補益肝腎強筋骨,澤瀉、清半夏利濕降濁,山楂健胃消食而兼活血之功、丹參可破除癮瘕,止煩滿,益氣養血[7]。藥理研究表明,生山楂、澤瀉、丹參、桑寄生均具有調節血脂、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8]。
研究結果顯示,隨著血脂的逐漸下降,臨床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并且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因此,降脂方治療痰濁阻遏型高脂血癥有明顯療效。
[1] 葉任高.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21.
[2] 劉瑞杰.高血脂癥和相關疾病[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143-144.
[3] SHEPHERD J,COBBE SM,FORD1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pravastation in men with byprechoise temlemia[J].WE eng Jmed,1995,333:1301.
[4]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69,171-174.
[5] 方圻,王鐘林,寧田海,等.血脂異常防治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7,25(3):169-172.
[6] 何劍琴,王偉岸,胡品津,等.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睡眠質量特征[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4,12(3):744-747.
[7] 李炳文,高錦林.本草綱目彩圖版[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338,300,297,154.
[8] 邵明義,施斌,魏明.中醫藥治療高脂血癥臨床研究概況[J].中醫雜志,2005,46(4):311-312.
R271.917.5
B
1004-2814(2016)10-0974-02
2016-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