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珍,孫晉營,項淑英,王愛云,劉三運
(1.浙江省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婦幼保健院內科,浙江 杭州 310018;2.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250000;3.山東省廣饒縣中醫院,山東 廣饒 257300;4.山東省濟寧市中醫院,山東 濟寧 272000)
證治集粹
民國名醫驗方治療風濕性疾病舉隅
劉書珍1,孫晉營2,項淑英1,王愛云3,劉三運4
(1.浙江省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婦幼保健院內科,浙江 杭州 310018;2.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250000;3.山東省廣饒縣中醫院,山東 廣饒 257300;4.山東省濟寧市中醫院,山東 濟寧 272000)
民國在中醫學發展進程中是一特殊時期,一方面中醫學遭遇嚴重歧視,倍受摧殘,經過了歷史上最艱難的歲月;另一方面,中醫界的志士們為了求生存、圖發展,用臨床療效證明中醫的科學性及實用價值,使中醫學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其間涌現出一大批著名醫學大師,創立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劑。筆者用民國名醫驗方治療風濕性疾病每獲滿意效果,舉例如下。
張某,女,34歲。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四肢關節腫痛,以雙手指對稱性關節腫脹疼痛為主,晨起關節僵硬,反復發作,曾在某省級醫院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間斷服用布洛芬等抗風濕藥物,可暫時止痛,停藥后又復發。近1個月關節疼痛加劇,晨僵明顯(約持續1h以上),午后潮熱、盜汗、口干、大便干結,夜寐欠安。檢查雙手掌指、近端指間關節中度腫脹,觸之灼熱,舌質紅苔黃,脈弦滑。化驗血沉50mm/h,類風濕因子(+)。X線攝片顯示雙手骨質略稀疏,雙手無名指及中指軟組織腫脹明顯。西醫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診斷為痹證(熱痹)。辨證為肝腎陰虛,濕熱毒邪痹阻經絡,血瘀不通。治以養陰生津,清熱解毒,祛風化濕,活血通絡。方用丁氏清絡湯[1]。藥用羚羊角粉0.6g(吞服),石斛9g,白薇9g,赤芍9g,生甘草9g,茺蔚子9g,竹茹6g,絲瓜絡9g,銀花藤15g,夜交藤15g,桑枝15g,地龍9g。水煎服,每日1劑。服14劑后,手指關節紅腫熱痛減輕,活動好轉,晨僵、午后潮熱、盜汗、口干、大便干結等癥均較前減輕,復查血沉降至25mm/h,類風濕因子(+)。上方去羚羊角粉、茺蔚子、竹茹、夜交藤,加當歸9g,秦艽9g,懷牛膝9g,生地9g。連服2個月,關節腫脹疼痛等基本消失,關節功能明顯改善,化驗血沉15mm/h,類風濕因子(-)。隨訪6個月,病情穩定未復發。
按: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中醫“痹證”范圍,由于時代的變遷以及認識水平的提高,傳統的“風寒濕三氣致病學說”受到專家學者的質疑,而濕熱毒邪則成為致病主因。由此,我國著名中西醫結合風濕病專家張鳴鶴教授首開清熱解毒法治療風濕病之先河,提出“因炎致痹”、“因炎致痛”的觀點,并認為“有炎即有熱,熱與毒相伴”,故將清熱解毒法貫穿于風濕病整個治療過程。急性活動期以清熱解毒為主,并“重用”清熱解毒藥,慢性緩解期雖有正氣虧虛,但熱毒之邪盤踞于內,可在扶正基礎上加用清熱解毒藥,以防余火復燃,卷土重來,達到鞏固療效、最終根治之目的[2]。丁氏清絡湯出自《丁甘仁醫案·痹癥門》,只有治療藥物,未出方名,筆者根據原文“專清絡熱為主,熱清則風自熄,風靜則痛可止”而命名為“丁氏清絡湯”。此方功專清熱解毒、養陰通絡、消腫止痛,正適合本例患者。方中銀花藤、羚羊角粉清熱解毒、熄風通絡,石斛、白薇、茺蔚子養陰通絡,竹茹、桑枝、地龍清熱通絡,赤芍涼血消腫、化瘀通絡,夜交藤養心安神、祛風通絡,絲瓜絡通利經絡,甘草清熱解毒。諸藥合用,可使熱清毒消,陰復絡暢,腫消痛止,而熱痹自除。
李某,女,52歲。絕經3年,從絕經開始逐漸出現口唇、咽喉干燥,眼睛干澀,心情煩躁,腰酸,四肢酸軟,大便干燥,夜寐欠安,納差乏力,四肢關節疼痛。檢查掌指關節輕度變形,舌紅絳苔薄少津,脈沉細澀。化驗抗SS抗體(SSA、SSB)、類風濕因子(RF)均為陽性、血沉75mm/h。西醫診斷為干燥綜合征(繼發性),伴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診斷為燥痹。辨證為氣陰耗損,燥毒蘊結,津液虧乏。治以養陰益氣,清熱解毒,生津潤燥。方用玉液湯加味[3]。藥用山藥30g,黃芪15g,知母12g,雞內金6g,葛根6g,五味子9g,天花粉9g,秦艽9g,麥冬12g,天冬12g,石斛9g,玄參9g,生地9g。水煎服,每日1劑。服14劑后,口眼干燥及關節疼痛減輕,精神轉佳,體力增加,食欲好轉,煩躁、腰酸、便干等均有緩解,血沉下降(40mm/h)。上方加西洋參6g,繼服30劑,癥狀基本消失,血沉正常(20mm/ h)。效不更方,再服30劑,諸癥皆失,化驗抗SS抗體(SSA、SSB)、類風濕因子(RF)均為陰性,血沉15mm/h。隨訪1年未復發。
按:干燥綜合征屬中醫“燥證”范疇。因常伴有關節疼痛,1989年全國中醫痹病委員會將其命名為“燥痹”。是因素體陰虛,或感染邪毒而致津液生化不足,清竅、關節失其濡養所致。基本病機為“陰虛津虧為本,燥熱為標”[4]。患者臨床表現與消渴病的常見癥狀也極為相似,由于病程較久,已有氣陰俱損改變,法當養陰益氣、生津潤燥、清熱解毒。選用張錫純主治消渴病的玉液湯治療。方中知母、葛根滋陰生津、潤燥止渴,五味子酸能化陰、固腎生津,天花粉生津潤燥、清熱解毒,山藥、黃芪益氣生津,雞內金助脾胃強健、化水谷為津液[5],加麥冬、天冬、石斛、生地以加強滋陰潤燥之力,加玄參以增強養陰解毒之功,加秦艽以蠲痹通絡。諸藥合用,恰切病情,故而獲效。后又加西洋參進一步增強滋陰益氣、改善體質、調節機體免疫功能。
王某,女,28歲。3個月前雙下肢不明原因出現紅斑結節、疼痛,皮色鮮紅,自服消炎痛片,只能暫時緩解疼痛,仍有新皮疹出現。伴有口渴口黏不欲飲,小便色黃,檢查雙下肢起大小不等紅斑結節,腫脹、色鮮紅,境界明顯,觸之灼手。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化驗血沉55mm/h。西醫診斷為結節性紅斑。中醫診斷為瓜藤纏。辨證為濕熱下注,痹阻脈絡,蘊于肌膚,積聚成結。治以宣痹化濕,清利濕熱,通絡散結,涼血消腫。方用汪氏宣痹化濕湯[6]。藥用大豆卷9g,漢防己9g,茵陳蒿9g,白鮮皮9g,萆薢9g,地膚子9g,檳榔6g,海桐皮12g,赤豬苓各9g,澤瀉9g,薏苡仁30g,嫩桑枝30g,絲瓜絡9g,冬瓜皮30g,生甘草梢6g。7劑,水煎,日1劑,分2次服。服藥后疼痛消失,紅斑結節大部分消退,無新皮損出現,關節痛減輕,飲食正常。上藥去檳榔、大豆卷,加赤芍9g。丹皮9g,繼服14劑,紅斑全消,諸癥悉除,血沉15mm/h,病告痊愈,隨訪1年未復發。
按:結節性紅斑屬中醫“瓜藤纏”范疇。《醫宗金鑒》云:“此證生于腿脛,流行不定,或發一二處,瘡頂形似牛眼,根腳漫腫……,若繞脛而發,即名瓜藤纏,結核數枚,日久腫痛……,亦屬濕熱下注而成。”清代醫家高秉鈞《瘍科心得集》認為“下部者,俱屬濕火濕熱,水性下趨故也”。本病多發于下肢,多因素體血熱,外受濕邪,濕熱蘊結,下注腿脛,阻塞脈絡而成。治宜宣痹化濕,清利濕熱,通絡散結,涼血消腫。方用汪氏宣痹化濕湯。汪逢春《泊廬醫案》指出“兩腿腫脹起瘰,既痛且癢,舌苔浮黃而厚,兩脈弦滑且數。濕熱下注,亟從宣痹化濕。大豆卷三錢,漢防己三錢……”原作者未出方名,筆者根據“亟從宣痹化濕”之意而命名為“汪氏宣痹化濕湯”。方中漢防己、粉萆薢、海桐皮、嫩桑枝、絲瓜絡、白鮮皮宣痹化濕、通絡散結,大豆卷、茵陳蒿、地膚子、檳榔、赤豬苓、澤瀉、薏苡仁、冬瓜皮清利濕熱,白鮮皮、生甘草梢清熱解毒,加入赤芍、丹皮涼血消炎、活血消腫。諸藥合用,使濕熱清,結節散,絡脈通,腫痛消。
感謝山東中醫藥大學李玉清教授在查閱參考文獻中給予的幫助。
[1] 丁甘仁.丁甘仁醫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01-102.
[2] 張永強,潘艷麗,張立亭.張鳴鶴教授診治風濕病經驗[J].河南中醫,2007,27(8):16-17.
[3]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47.
[4] 黃曉娟,佟曉輝,張云鵬.益氣養陰活血法中藥結合環戊硫酮片治療原發干燥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航空航天醫藥,2009,20(2):65-66.
[5] 王付.用方臨證指要[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271-274.
[6] 汪逢春.泊廬醫案[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75.
R271.917.5
B
1004-2814(2016)10-1019-02
2016-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