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敏輝
(云南省巍山縣中醫院,云南 大理 672400)
治痿獨取陽明證治探討
梁敏輝
(云南省巍山縣中醫院,云南 大理 672400)
治痿獨取陽明一直以來是治療痿證的準則。“痿”就是傳統意義上的痿證,主要表現為肢體筋骨松弛,脈搏緩弛、肢體軟弱無力。引起痿證的原因較多,如過度悲哀、過思房勞、以水為事等。主要病機為熱盛津傷,或濕熱蘊結,筋脈失養。《內經》記載,痿病病因大約有5種,一是外感濕這種邪氣,二是燥熱傷肺,三是五臟氣燥熱,四是脾胃虛,五是肝腎虧。痿病治療有“治痿者,獨取陽明”的觀點[1]。
一是“取陽明”是治療痿證的關鍵。陰陽經絡在身體的各個器官系統具有不同意義。骨關節等筋絡的運轉依賴于陽明氣血調養。二是“取”并非“補”。虛則補之,但此處“調其虛實,和其逆順”,同時包括祛邪。若脾胃虧虛,氣血不足,則健脾益氣補中;若陽明經過盛,濕熱蘊脾,當清熱除濕健脾。三是“獨取”并非“只取”[2]。“各補其滎而通其俞”,治療時也是必須辨證論治,在痿證的不同階段,病因病機不同,治療原則亦有異。如張介賓注“蓋治痿者,當取陽明,又必察其所受病之經而兼治之也。如筋痿者,去陽明厥陰之滎俞;脈痿者,去陽明少陰之滎俞;肉痿骨痿,其治皆然。”朱丹溪也指出“瀉南方、補北方”,則是瀉心火、滋腎陰,使水火相濟,金水相生,滋潤五臟。
在取陽明時,應當合理的結合補法與辨證。《黃帝內經·痿論篇》提出:“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使人誤為足痿不用皆因陽明虛所致,并且認為中焦脾胃氣虛,氣血生化無源,肢體失養,進而形成瘺[3]。現對于痿的認識不斷地完善,認識到痿證的發生原因有許多,但僅陽明就有實虛之分。治療痿證瀉陽明,可以起到或通腑瀉熱,或燥濕祛邪的作用。
陽明是指五運六氣中的六氣之一,指陽明燥金之氣。《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謂:“陽明所至為燥生。”同時陽明有“五臟六腑之海”、“氣血生化之源”以及“后天之本”之稱。陽明之氣健壯則化源充足的效果,同時陽明之氣具有營養全身的臟腑經絡的作用。“治痿獨取陽明”也充分說明了脾胃在治療痿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將飲食水谷化生為營養物質,以滿足機體代謝需要,調節臟腑經絡。脾胃虧虛時,會致筋絡縱緩不收,肌肉松弛、關節不靈。所以治痿當獨取陽明。
痿證有虛實,應靈活辨證,不能偏持一端,否則很容易犯虛虛實實之大忌。因此,取陽明不僅用補法,還可用瀉法。
[1] 林貞慧.淺談治痿獨取陽明[J].福建中醫藥,2002,33(5):37-38.
[2] 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
[3] 張文旗.葉桂治痿證的經驗評析[J].中醫研究,1994,7(3):41-44.
[4] 毛德西.余聽鴻診治痿證的啟發[J].中醫研究,1995,8(2):50-51.
R271.917.5
B
1004-2814(2016)10-1026-02
2016-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