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付東,夏庭偉,楊 越,郭 靜
(1.成都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2010級七年制本碩連讀生,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2011級七年制本碩連讀生,四川 成都 610075;3.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四川 成都 610072)
蕁麻疹證治新解
溫付東1,夏庭偉1,楊越2,郭靜3
(1.成都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2010級七年制本碩連讀生,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2011級七年制本碩連讀生,四川 成都 610075;3.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四川 成都 610072)
蕁麻疹是以反復發作的部位不定的皮膚瘙癢、水腫性團塊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皮膚病,病程常遷延數日至數月。本病屬中醫“癮疹”范疇。歷代醫家將其病因歸納為外邪侵襲、情志內傷、素體虛弱等,治法也多種多樣[1]。筆者認為主要病機為“少陰有余”。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云:“少陰有余,病皮痹癮疹。”王冰注為“腎水逆連于肺母故也”。張介賓則注為“少陰君火有余,火盛克金”所致。《金匱要略·水氣病篇》則謂:“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而王冰在注《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經文“汗出見濕,乃生痤疿”時言“陽氣發泄,寒水制之,熱怫內余,郁于皮里,甚為痤癤,微作疿瘡。疿,風癮也”。這里的“疿”,王冰的解釋不應是后世理解之“痱”,而應為“風癮”,即蕁麻疹。
少陰有余是蕁麻疹的發病的關鍵,是“少陰君火有余”,君火有余則多有陰血之不足。“陽氣發泄、寒水制之”為機轉的動因。其中之“陽氣”需靈活理解,既可以指風氣有余之陽邪,又可以指肺衛之氣。“寒水”當指心腎之陰血而言。因此,“陽氣發泄、寒水制之”,制約正常,代表氣血充足而運行正常,心血足則風邪不能強,腎陰足而不亂則心火不盛、肺金可保。反之,制約失常,太過與不及均可發生癮疹,拋開“君火有余”,看陰血不足之后果,心血不足,則不能制約風邪,風襲肌膚,“風強則為癮疹”,或營血不足,衛陽盛而化熱,“郁于皮里”,其邪微則為“風癮”;若從“君火有余”來看,則為制約太過,少陰君火有余,則火盛克金,或可能有特殊情況,即少陰腎水泛濫,則逆連于肺母,衛氣失于固衛而為病。
針對“少陰有余”的病理基礎,蕁麻疹的治療則應以和養陰血、祛除陽邪為主。《諸病源候論》說:“人皮膚虛,為風邪所折,則起隱疹。”巢元方用“人皮膚虛”概括了蕁麻疹發病的內因,用“風邪所折”突出外邪誘發的特點。[2]“皮膚虛”的產生或因失于衛氣的固衛,或因失于營血的濡養。《臨證指南醫案·斑痧疹瘰》云“營氣不足者,助其虛而和之托之”[3]。可以看作是對“少陰有余”中營氣不足的治療,養血以和營,則陽氣不致亢奮;和而托之,復營血之虛的同時兼以助衛氣之用。如《內經》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且陽氣衛外之職得以正常行使,外邪不易入侵,并且侵入之邪更易被托而之外。風氣有余者,得營血之滋,則自然息矣,如經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癥并治》謂:“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由此可知,祛邪固不可少,再佐以祛風之法,給邪以出路,則法備焉。
當歸飲子出自明代王肯堂的《重訂嚴氏濟生方》。由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黃、制何首烏、黃芪、防風、地膚子、白蒺藜、僵蠶、蟬蛻、雞血藤、甘草組成。方中四物湯養血活血、補中有通、補而不滯,何首烏滋陰養血、潤膚止癢,黃芪補脾益氣、達表益衛,白蒺藜、荊芥、防風祛風散邪,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全方與蕁麻疹病機契合。現代眾多學者常以當歸飲子加減治療蕁麻疹療效顯著[4]。
蕁麻疹雖有“少陰有余”之病機,然臨證總有營陰不足與風陽有余程度之不同,故當細察陰陽之偏頗而調之,以平為期。且導致“少陰有余”之原因,有素體不足、外邪侵襲、情志抑郁等,可在當歸飲子的基礎上佐以或調理體質、或祛除外邪、或疏肝解郁之法,更能切中病機,達到理想的療效。
[1] 童輝,楊斌,晏洪波.中醫治療慢性蕁麻疹研究進展[J].河南中醫,2013,33(10):1809-1811.
[2]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M].魯兆麟,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3.
[3]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M].宋白楊,校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150,151,309.
[4] 張剛,張建華.當歸飲子治療蕁麻疹的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7,34(3):333.
R271.917.5
B
1004-2814(2016)10-1027-01
2016-05-2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1302982);四川省科技廳支撐項目(2014SZ0090);成都市科技惠民技術研發項目(2014-HM01-00133-SF)
郭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