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蘭
(江蘇省泰興市人民醫院 胃腸外科, 江蘇 泰興, 225400)
?
護理個案
1例重度放射性腸炎的外科治療及護理
邵春蘭
(江蘇省泰興市人民醫院 胃腸外科, 江蘇 泰興, 225400)
放射性腸炎; 治療; 護理
放射性腸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惡性腫瘤經放射治療后引起的小腸和結、直腸的放射損傷[1], 根據腸道遭受輻射劑量大小、時間長短、發病緩急可分為急性放射性腸炎和慢性放射性腸炎。急性放射性腸炎在患者放療后數周或數月發生,癥狀短暫,具有自限性,一般都能治愈。如病程持續3個月以上,可轉變成慢性放射性腸炎[2], 其為惡性腫瘤放療后最嚴重的致死性并發癥之一,病程長,病情重,治療困難,主要采取對癥治療和支持治療,但伴腸梗阻、腸瘺、穿孔、腸出血等后期病變時,內科治療無效,應及時行手術治療[3]。本科2014年10月收治1例慢性放射性腸炎患者,經外科治療及護理干預后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1.1病例資料
患者女,45歲,因“腹脹腹痛伴腹瀉2月余”收住本科。患者18個月前出現陰道不規則流血,檢查出患有宮頸癌,遂入住本院行“腹腔鏡廣泛子宮切除+雙側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術后予放療、化療處理,既往20年前因“腸壞死”手術,術中考慮廣泛腸壞死,遂關腹,術后患者恢復。2個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腹脹、腹痛,呈鈍痛,伴惡心、嘔吐胃內容物,腹瀉稀水樣便, 7~8次/d, 無血便、無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給予對癥治療,效果差,漸感癥狀加重,腹脹腹痛明顯,為進一步治療而收住本科。患者入院體溫36.8 ℃, 脈搏70次/min,呼吸16次/min,血壓92/60 mmHg,查體示體型消瘦,結膜蒼白,腹部平坦,可見陳舊性疤痕,臍周和上腹部有壓痛,無反跳痛,未觸及腫塊,腹水癥(+),腸鳴音活躍,未及氣過水聲,肛門指撿陰性。輔助檢查: B超提示腹腔腸管擴張,腹水, PET-CT排除腫瘤復發轉移,血紅蛋白80 g/L、白蛋白29 g/L、球蛋白34 g/L,余正常。
1.2治療與轉歸
患者入院后即予禁食、胃腸減壓、靜脈營養支持、生長抑素抑制消化液分泌等處理,1周后患者腹脹腹痛緩解,繼而在靜脈營養的同時增加腸內營養,予百普力500 mL/d胃管內緩慢滴入,以促進腸黏膜上皮細胞修復,治療過程中患者仍反復腹脹,腹瀉每日達6~7次,并呈進行性加重,考慮患者發生腸腔狹窄、腸梗阻,行泛影葡胺灌腸造影提示結直腸明顯狹窄,口服碘海醇2 h腹部CT提示腸梗阻,腸腔明顯氣液平,繼續考慮為慢性放射性腸炎致節段性腸管狹窄。請南京軍區總院專家會診后建議手術探查,采取硬麻下行破腹探查術,術中見腹腔內滲液約100 mL, 末端回腸約80 cm嚴重粘連于盆腔,管壁色澤蒼白,明顯狹窄,近端小腸明顯擴張,術中診斷為放射性腸炎伴腸梗阻,即行“腸粘連松解+末端回場切除+回腸造口術”,同時留置回盲部造瘺管1根,用于術后腸液回輸,術后積極抗感染,予腸內、外營養支持,腸液回輸,預防和控制各種并發癥,患者術后5個月又成功進行二期手術即回腸造口閉瘺術,術后腸蠕動恢復后繼續以百普力腸內營養3個月,待腸黏膜上皮細胞修復后,適量增加低脂飲食,逐步恢復正常飲食。患者術后隨訪半年,目前精神狀態良好,營養狀況改善,體質量較前上升,各項檢查指標正常,未發生腹痛、腸梗阻,偶有稀便、腹瀉。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因慢性放射性腸炎反復發作,遷延不愈,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常加重,甚至喪失信心,此時應及時給予情感支持,耐心講解疾病原因和治療方法,使其保持樂觀開朗的精神狀態,配合各項治療與護理計劃的實施[4]。
2.1.2營養支持:由于患者腹痛、腹脹、腹瀉達2個月以上,入院前3個月體質量下降達15%,為糾正低蛋白血癥及貧血,增強對手術的耐受性,圍術期的營養支持是至關重要的。術前主要給予靜脈營養支持,予鎖骨下靜脈留置,補充卡文、電解質、白蛋白等。長期中心靜脈營養,易發生導管膿毒癥、中心靜脈血栓形成、肝功能異常、膽汁淤積等,所以靜脈營養期間要做好中心靜脈置管的觀察和護理,同時監測患者各項生化指標如肝功能、電解質、膽紅素等。
2.1.3術前準備:除常規術前準備外,重要的是還要做好營養支持和心肺功能準備。該患者采用上下樓梯的方式進行身體鍛煉,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0 min。
2.2術后護理
2.2.1一般護理:實施胃腸外科常規護理,如病情觀察、引流管護理、體位和活動的管理、疼痛護理、并發癥的觀察護理,同時應加強對患者術后的心理護理,耐心解釋,開導患者,鼓勵患者說出內心感受,將心理護理貫穿于治療護理的全過程[5]。
2.2.2腸內營養護理:該患者術前營養狀況較差,腸管受放射損傷較重,進而采取回腸造瘺、二期腸吻合術,因此術后飲食調理和營養支持不可忽視。一期手術造瘺口排氣排便后,開始配合使用腸內營養,先予生理鹽水鼻胃管內滴注,無不適,即增加百普力500 mL/d, 腸內營養早期,患者由于短腸,腸道吸收不良,回腸造口排出大量消化液,達3 000~4 000 mL/d, 繼而出現精神差、尿少、黃疸,總膽紅素70.5μmol/L, 直接膽紅素46.4 μmol/L,間接膽紅素24.1 μmol/L, 血鈉130 mmol/L, 血鉀3.4 mmol/L, 考慮患者術前長期靜脈營養,術后大量消化液丟失,并發淤積性黃疸,重度營養不良,增加了護理工作的難度,繼續遵醫囑輸血,輸注白蛋白,補充電解質、消化酶,并應用保肝利膽藥物,同時腸內營養百普力增加至1000 mL/d, 并按要求腸液回輸,4周后患者水電解質失衡糾正,肝功能、黃疸指數逐漸恢復,營養狀況有所改善,于是停止靜脈營養,完全行百普力腸內營養,適當增加流質飲食的攝入,直至行二期手術。期間做好腸內營養輸注的護理:① 保持鼻胃管在位通暢,妥善二次固定,防止滑脫、扭曲。② 輸注前后用20 mL生理鹽水沖管,輸注過程中每隔3~4 h沖管1次,防止堵塞[6]。③ 遵醫囑胃管注入消化酶、乳酸菌、保肝利膽等藥物時,應將藥物研碎,充分溶解后注入,防止堵管。
2.2.3造瘺口護理:術后當日開放造瘺口,觀察造口顏色,及時發現造口有無缺血壞死或出血現象。造口周圍皮膚護理:該患者回腸造口術后早期排出膽汁樣液體,質稀,量多,富含消化酶,呈弱堿性,對皮膚腐蝕性強[7],因此對造口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患者早期使用康樂保一件式造口袋,但由于患者較瘦,造口周圍皮膚不平坦,造成糞液滲漏,造口周圍皮膚紅腫、破潰,于是改用兩件式凸面造口袋,配合使用3M皮膚保護膜、康樂保護膚粉,采用“三明治”模式,即造口周圍皮膚清潔后,先噴1層3M皮膚保護膜,然后涂1層護膚粉,再噴皮膚保護膜,使破潰皮膚得到充分保護,同時在造口周圍使用防漏膏,阻斷消化液滲漏[9], 收效顯著, 1 d后患者自覺造口周圍疼痛減輕,1周后破潰皮膚基本愈合。此外,實施健康指導,提高患者及家屬的自我護理能力[10]。
2.2.4腸液回輸的護理:一期手術回腸造瘺術后,因大量消化液自造口排出,為防止發生水電解質失衡和營養不良,本科采用的方法是將排出的腸液收集,回輸到遠端腸道,有利于患者內環境的維持,進而恢復腸道消化吸收功能。方法: ① 造口袋內腸液用過濾網過濾至收集瓶內,用輸液器連接回腸造瘺管,滴入遠端腸管,速度40~60滴/min。② 每2~4 h收集腸液1次,過濾后立即回輸,保證新鮮無菌,溫度適宜。③ 所用收集瓶、過濾網、輸注管,每日更換消毒[11]。④ 每2~3 d行腸液細菌培養,有細菌污染不可輸入[12]。⑤ 為減少工作量,指導并協助患者和家屬操作。⑥ 腸液回輸后,患者自肛門排出稀便量及次數較多,應做好肛周護理,便后坐浴。
慢性放射性腸炎是一種病程長、病情重、治療困難的疾病,特別是外科手術困難,并發癥多,對外科醫生而言是一項重大挑戰,對外科護士也是一個嚴峻考驗。 本例患者為慢性放射性腸炎并發腸梗阻,具備外科手術指征,而由于患者術前營養狀況較差,腸管受放射損傷較重,故采用腸造口、
二期腸吻合術[13],同時配合優質、高效、全面的護理,積極預防和控制各種并發癥,最終使患者得以全面康復。
[1]賈蓬勃, 王康. 慢性放射性腸炎的外科治療[J]. 現代腫瘤醫學, 2007, 15(7): 982-983.
[2]楊效東, 蔡建英. 小腸慢性放射性腸炎的外科治療[J]. 重慶醫學, 2006, 35(11): 1025-1026.
[3]俞益生, 魯順明, 徐麗陽. 放射性腸炎的臨床特點分析[J/CD]. 中華普通外科文獻: 電子版, 2010, 4(6): 577-578.
[4]黃顯玉, 張宗春, 楊敬磊, 等. 急性放射性直腸炎的護理[J]. 齊魯護理雜志, 2007, 22(6): 546-546.
[5]李衛平, 劉高明. 一例回盲腸雙造口術后患者的護理[J]. 當代護士, 2012(9): 143-144.
[6]王麗紅, 劉霞, 黃作芬. 胃癌術后患者早期應用腸內營養的護理[J]. 當代護士, 2013(1): 88-89.
[7]殷佳萍, 程孝惠. 1例家族性腺瘤病性息肉病癌變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2, 16(4): 88-89.
[8]馬碧泉, 劉英, 王衛華, 等. 一件式凸面造口袋用于回腸造口周圍糞水性皮炎老年患者1例[J]. 護理學報, 2012, 19(3A): 43-44.
[9]袁寶芳. 1例回腸造口回縮伴周圍糞性皮膚炎患者的護理[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08, 4(2): 20-21.
[10]袁曉紅, 趙靜燕, 李明琴. 防治回腸膀胱造口周圍皮炎的詢證護理[J]. 護理與康復, 2012, 11(11): 1024-1025.
[11]葉向紅, 王新穎, 彭南海. 消化液收集回輸的方法和體會[J]. 腸外與腸內營養, 2008, 15(1): 61-64.
[12]卓亞娟, 張芬芳. 十二指腸損傷患者術后消化液回輸聯合腸內營養治療的護理[J]. 護理與康復, 2008, 7(9): 668-669.
[13]李幼生, 黎介壽. 慢性放射性腸炎外科治療的思考[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2, 32(9): 697-699.
2015-11-04
R 473.6
A
1672-2353(2016)10-195-02
10.7619/jcmp.20161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