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榮坤
(重慶市銅梁區侶俸畜牧獸醫站,重慶 402560)
雞馬立克氏病的防疫策略
萬榮坤
(重慶市銅梁區侶俸畜牧獸醫站,重慶402560)
雞馬立克氏病是雞最常見的淋巴組織增生性傳染病,以外周神經以及性腺、虹膜、各種內臟器官、肌肉和皮膚的單核細胞浸潤為特征。在廣泛使用皰疹病毒疫苗以后,本病在養雞業中的危害大大降低。本文介紹了馬立克氏病在雞群的流行特點雞危害,并闡述了以免疫接種為主防疫策略。
馬立克氏病;防疫;免疫接種
雞馬立克氏病是雞最常見的淋巴組織增生性傳染病,以外周神經以及性腺、虹膜、各種內臟器官、肌肉和皮膚的單核細胞浸潤為特征。該病有一種皰疹病毒引起,在全世界所有養禽國家和地區都有發生,在廣泛使用皰疹病毒疫苗以后,本病在養雞業中的危害大大降低,但在部分雞場也出現了免疫失敗現象,并發現毒力增強的馬立克病病毒。由于本病破壞機體的免疫器官,常引起嚴重免疫抑制,被感染的雞群對雞白痢、球蟲病、新城疫等疫病的敏感性增高。
雞群感染馬立克氏病后,最早在3~4周齡的雞有發病的報道,但以8~10周以后發病最嚴重,很難確定雞群感染的時間和條件。一般蛋雞群在4月齡才表現臨床癥狀,少數直到6~7月齡才發病。也有報道,14月齡時雞群爆發馬立克氏病。一般在飼養期難以觀察到典型的馬立克氏病,該病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對該病沒有足夠的重視,免疫接種沒有達到100%,有的國家和地區商品肉雞沒有進行免疫接種。
馬立克病病毒感染雞群其發病情況有很大差異。有的雞可自行恢復,一般雞群發病率和死亡率相等。使用疫苗免疫后,產蛋雞群的損失可降低5%以下,肉雞群可以把死亡率控制在0.5%以下,可把廢棄率控制在0.2%以下,并在很多雞群可發生免疫抑制,導致雞群發生免疫失敗。
馬立克氏病主要引起雞的皮膚、肌肉和內臟器官病變或腫瘤,都會在雞的屠宰過程中導致廢棄率上升。另外,隨著全社會對食品安全的重視,養殖業中生物安全體系的逐步完善,由馬立克氏病導致的雞的肉制品廢棄率進一步升高。馬立克氏病對雞群的生物安全影響十分復雜。感染該病后常導致淋巴組織、骨髓組織等免疫器官受到損傷,常造成較長時間的免疫抑制,降低其他免疫接種的效果,增大其他疫病的發病率,增高對雞群的危害程度。另外,隨著集約化雞場的不斷發展,養殖規模不斷壯大,為該病的發生和流行提供的有利條件,感染雞的不斷排毒,通過氣源性造成病毒的散播,對所在區域的雞群存在嚴重的生物安全隱患。
該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腫瘤性傳染病,一旦發生疾病,沒有特效藥進行治療、控制,沒有有效的方式控制該病的蔓延。使用疫苗進行有效防制的唯一腫瘤性疾病,因此,疫苗接種是防制本病的主要措施,制定以防止出雛室和育雛室的早期感染以及減少雞群雞群污染強毒為中心的綜合性防疫措施,是保證和提高免疫接種和降低馬立克氏病引起損失具有重要意義。
用于制造該病疫苗的病毒有3種,一是人工致弱的1型MDV(如CV1988),二是自然不致瘤的2型MDV(如SB1,Z4),三是3型MDV(HVT)(如FC126)。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是HVT疫苗,在雛雞1日齡時進行免疫接種,為了提高對雛雞免疫的效果,應加強對出雛前后的環境消毒,如設置適合的孵化場位置,種蛋入孵前和雛雞出殼后使用福爾馬林溶液進行熏蒸,育雛舍應遠離其他階段雞舍,入雛前進行徹底清掃、消毒,對發過病的雞舍應進行嚴格消毒、空舍后方可使用。另外,對孵化廳、孵化機、出雛機、運輸工具、日常用具進行徹底消毒。進雛后的前兩周應每天進行帶雞消毒一次,以抑制和殺滅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為雛雞經免疫接種后建立馬立克氏病的免疫應答提供保障。為了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正確選擇疫苗,并對購入的疫苗正確儲存,尤其是儲藏的溫度;選擇的HVT疫苗是凍干苗,購買疫苗時應獲取專用的稀釋劑,使用時按正確的方法進行稀釋,一般情況下,稀釋疫苗的半衰期為4~6h,要求稀釋后1~2h用完;雛雞接種疫苗后,一般15d以上才能產生保護作用,同時,該疫苗并不能阻止馬立克病病毒強毒株的感染;免疫接種后還應結合加強飼養管理,加強對其他易發疫病的控制,避免干擾馬立克氏病免疫力的產生,如傳染性法氏囊病、呼腸孤病毒和雞傳染性貧血等。
另外,由強毒株引起的馬立克氏病爆發,經常在使用HVT疫苗免疫的雞群中造成較嚴重的經濟損失,一般使用1型CV1988疫苗和2、3型毒組成的雙價苗或3價苗進行控制。不同品種或品系的雞,免疫接種后的免疫效果不一樣,因此,選擇生產性能好的抗病品系的雞,是防制馬立克氏病的重要內容。
[1]沈學寧,王榮祥.馬立克氏病免疫失敗的原因及防控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08,(2):193.
[2]史學波.一例散養雞馬立克氏病的診斷與病因分析[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3,(12):93.
[3]王賀民.商品肉雞馬立克氏病的防疫策略[J].中國禽業導刊,2007,(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