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如云
(重慶市銅梁區平灘畜牧獸醫站,重慶 402560)
雞壞死性腸炎的診治
嚴如云
(重慶市銅梁區平灘畜牧獸醫站,重慶402560)
雞壞死性腸炎是由魏氏梭菌A 型或C 型產生的毒素所引起的一種急性消化道傳染病,以小腸粘膜糜爛壞死、血便為主要特征,又稱為腸毒癥、爛腸癥。本文介紹了一例雞壞死桿菌病的診治過程,并通過小結闡述了筆者的個人經驗。
壞死性腸炎;魏氏梭菌;藥敏試驗
雞壞死性腸炎是由魏氏梭菌A 型或C 型產生的毒素所引起的一種急性消化道傳染病,以小腸粘膜糜爛壞死、血便為主要特征,又稱為腸毒癥、爛腸癥。該病全年均可發生,一般在炎熱潮濕的夏季多發,主要侵害50日齡以內的平養雞,特別是肉仔雞多發,發病可持續5~10 d,病死率可高達50%。本病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近幾年,規模化養雞不斷發展壯大,育成雞、青年雞也時有發生。有報道表明,引起雞壞死性腸炎的魏氏梭菌是一種條件性致病菌,外觀看似正常的雞也可能攜帶該菌,當飼養管理不當、環境衛生較差、通風不良,尤其是地面潮濕或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等應激條件出現時,可能誘導發病。該菌在致病菌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對雞群的危害僅次于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葡萄球菌等。在雞生產過程中,應對其產生足夠的重視,提高生產效益。筆者現將經歷的一例雞壞死性腸炎的診治情況報告如下。
平攤鎮萬橋村2社唐萬勇養殖場,飼養5000只蛋雞,35日齡時發病,雞群中大部分雞突然表現為精神不振,羽毛蓬亂、逆立,離群呆立,不愿走動,側臥于地,排出褐色糞便,有的排血樣糞便,養殖戶發現排除的糞便中有腸粘膜,自行剖檢見腸管出血嚴重,應用抗球蟲藥進行治療3d,效果不明顯。
有的雞突然死亡,沒有表現任何癥狀,在幾天內死亡的雞表現為營養不良,偏瘦,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扎堆,翅膀下垂,運動或站立時均表現為共濟失調,部分病雞排出紅色或黑色似煤焦油樣稀便,有的混有紅色血液、脫落的腸粘膜。部分病雞因全身衰竭而死亡。進行雞的病理剖檢,打開腹腔可聞到腐敗的尸臭味。病變的部位主要在小腸,空腸和回腸部分明顯增粗,大約為正常腸管的3倍左右。腸管變脆,打開腸管,見有大量氣泡,腸壁增厚明顯,腸內容物混有血液的褐色,腸粘膜充血,有出血點,粘膜上有麩皮樣壞死點,有的病死雞腸管內有偽膜,容易剝離,其他腸粘膜也表現為充血、出血等病理變化。有的病死雞肝臟、脾臟腫大,漿膜面有出血斑點,腎臟腫大,顏色變淡。
(1)使用經過高壓滅菌的手術刀片刮取病變腸粘膜,進行組織涂片,經革蘭氏染色,油鏡檢查發現大量成對或短鏈狀的兩端鈍圓的革蘭氏陽性粗大桿菌。
(2)無菌采集病變部位腸粘膜接種于葡萄糖血液瓊脂平板培養基上,經培養后見有圓形、光滑隆起、邊緣整齊的白色菌落。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病理剖檢和實驗室檢查,初步確診為雞壞死性腸炎。
(1)在藥敏試驗為出結果之前先使用青霉素進行飲水,按10 萬IU/kg進行飲水,不能飲水按5萬IU/kg進行肌內注射,2次/d。
藥敏試驗表明,高度敏感藥物為青霉素、林可霉素、強力霉素,中度敏感藥物為硫酸慶大霉素、泰樂菌素、紅霉素。
(2)經藥敏試驗后,調整治療方案。按原方案進行使用青霉素飲水或肌內注射給藥,連用5d;同時飼料中按每1000kg飼料添加200g進行混飼,連用5d。
經過治療,沒有新發病例,效果顯著。
雞壞死性腸炎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傳染病,該類菌可形成芽孢,具有很強的抗藥性,治療時應先進行常規治療,同時盡快進行藥敏試驗,根據藥敏結果制定藥物治療方案。由于在臨床上,壞死桿菌病與球蟲病經常混合發生,故在進行診斷時,經確診是否已經混感球蟲。
做好預防措施是防治本病的根本。為了預防本病的發生,應加強雞群的飼養管理,科學的飼養密度,良好的通風,按計劃進行消毒并及時清理糞便,搞好衛生消毒工作。同時應選擇優質的配合飼料,嚴格按規定程序進行更換飼料,以免產生換料應激。在飼養過程中,應嚴密注意雞群的應激及該病的誘因等情況,做到“防病于未然”,使用敏感藥物提前進行預防性投藥,降低疾病的發病率,降低雞群的損失。同時,除了使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治療的同時,還可以在飼料中適當添加微生態制劑,通過調整胃腸道菌群,抑制病原菌的繁殖,提高飼料利用率。
[1]艾地云,張騰飛,汪宏才,等.一起雞壞死性腸炎與球蟲病混合感染的診療[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21):5345-5347.
[2]宋有進.肉種雞壞死性腸炎的防治[J].中國禽業導刊,2012,(6):43.
[3]魏玲玲.雞壞死性腸炎的鑒別與防治[J].農業災害研究,2012,2 (2):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