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宗文 蘇義坤*(東北林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
生態城市建設理論研究綜述★
江宗文蘇義坤*
(東北林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摘要:介紹了生態城市的產生背景,結合生態城市的內涵,闡述了生態城市的建設原則,并探討了生態城市的規劃方法,總結了國內外生態城市理論和建設的經驗,從而實現居住環境中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生態城市,居住環境,能源,城市規劃
城市是人類社會經濟高度集中發展的產物[1]。預計到21世紀30年代,全世界城市人口比率將會超過60%,全世界城市化的腳步正不停向前邁進[2]。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也伴隨著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環境污染,資源缺乏等等的“城市病”[3]。19世紀末英國的霍華德首次提出了田園城市的概念,從此,人們便開始了對生態城市模式的不斷研究。20世紀70年代,“人與生物圈計劃”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并在計劃基礎上提出了生態城市研究的核心框架,自此世界上各國已將生態城市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長期目標。
生態可持續思想的提出最早出現在中國,就是古人推崇的所謂“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作為一種理論基礎,為人們指引了城市建設的新方向。當代的生態城市的理念最早是英國人霍華德提出的,是從他田園城市的思想中提煉出來的。1898年霍華德在其著作中提出未來需要建設城鄉結合、環境優美的“田園城市”。城市化的進程的加速誘發了越來越多的生態環境問題,這些問題也得到了聯合國的特殊關注,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組織發起了“人與生物圈計劃”,其中首次提出了“生態城市”的概念。
1972年,《人類環境宣言》首提“人類的居住環境與城市化工的分布區域需要有規劃地加以劃分,避免對環境造成不可恢復的創傷,同時還應權衡社會、環境和經濟三方面的最大利益”的理念。緊接而來,雷吉斯特美國的建筑學家和他的同伴們以“重建城市和恢復自然的平衡”為宗旨,組織創辦了以保護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機構,并于1990年舉辦了以生態城市為主題、討論環境健康安全問題的會議。此后“生態型城市”這一理念漸漸地被世界各國所接受,由此進行了深入研究,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正式開始投入大量的精力到生態城市的建設研究和實踐當中。
“生態城市”是隨著人類城市的發展和文明的不斷推進和人們在自然關系中不斷學習研究中總結出來的。聯合國“人與生態圈”計劃中曾指出,生態城市是從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個角度出發,創造的一種技術和自然人類活動可以充分融合的最優環境,隨人類創造力及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提升,最終提高城市居民的物質生活方式。隨著時間的推進,研究的深入,生態城市的理論和內涵在未來會進一步的得到深化和補充。
前蘇聯的亞尼斯科基在1987年曾提出,生態城市應該是表達一種理想的城市發展道路,在這樣的城市中,技術、社會以及自然環境能夠充分的融合,人類的創造力和生產力能夠得到最極致的發揮,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以及自然環境的品質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是一種城市中和城市外生態良性循環的理想的居住環境[4]。同年,雷吉斯特在他的研究中指出,生態城市應該是一種具有活力的、可持續發展的理想的棲息地[5]。澳大利亞建筑師唐頓(P. F. Downton)也在研究中指出“所謂生態城市就是指出創建的關鍵是要建設有活力的居住環境、與此同時創建與生態可持續原則一致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平衡”。中國的學者普遍認為生態城市是人類居住模式的理想狀態,具備生態可以良性循環、經濟穩定高效發展、社會和諧美滿的特點。由此提出自然和人成為有機的整體,共同組成一種互利共生的結構,而面對自然界和工業發展的對立狀態,二者互利共存才能實現這種理想的居住環境中人和自然真正的和諧統一。
綜觀“生態城市”這一命題的提出和發展,其內涵的表述在不同領域的學者眼中各有不同。以哲學的角度來看,建造生態城市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從系統的角度考慮,它是一個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的生態系統,并處在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從生態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生態城市”應該是一個城市的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其自然資源的需求達到相對平衡并且其消耗程度維持在生態承載力以及環境容量的允許范圍內;從社會學角度看,“生態城市”是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生態化。由分析可以看出,“生態城市”重點強調生態、社會和環境三者的和諧統一。“生態城市”是一種多元的、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模式。
3.1建設原則研究
在1984年的MAB的生態城市規劃研究報告中,生態保護戰略、生態設施建設、居民生活標準、歷史文化的保護、城市建設融入自然等原則被提出,這五項原則在日后也成為衡量生態城市規劃是否科學有效的一個標準。而后1996年雷吉斯特的生態城市組織在前人基礎上將基本原則發展成為十項,新的準則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使得生態城市體系更加全面而豐富,對生態城市的發展有更為直接有效的指導意義。到了1997年,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升級,澳大利亞的生態協會提出:城市開發生物區域需要相互協調、彼此得到均衡發展;終結城市的無邊的蔓延;實現土地承載力與城市開發相適應;修復退化的土地;優化能源結構;維護社會公平;保護文化遺產;豐富文化景觀;減少對生物圈的破壞行為等[6]。至此,經過不斷的優化完善,對于生態城市的建設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發展思路。
3.2規劃方法研究
生態城市的設計與計劃的實施是建設生態城市的又一核心問題。1987年,亞尼科斯基提出將基礎、應用的研究,城市的設計、建設過程以及形成城市的有機組織作為生態城市設計實施劃分的幾個階段[1]。同年,雷吉斯特指出對生態城市建設階段的規劃不僅應該強調科學劃分更應加強對實踐的重視,爭取做到讓細節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之上,例如沿街種植果樹,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多用自行車和步行等等。此外,在1993年多米尼斯基也提出了三步走模式。澳大利亞設計師大衛也針對生態城市的建設提出了十條可行性的方針。這些方法的提出為生態城市的建設提供了切實而行的方案和建設依據。
3.3實踐方面
從生態城市概念被提出之后,世界上各個國家便將目光更多地聚焦在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上,建設和實踐生態城市的步伐不曾停歇,也卓有成效。巴西的庫里蒂巴通過改變公交導向從而改變城市規劃,對市民加強環境教育,從而成為了巴西地區生態城市規劃的典型案例。城市建設中,澳大利亞的懷阿拉市花費了更多的精力用于解決城市能源消耗大、可用資源少、環境污染等問題,通過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技術真正做到了降低社區能源消耗,提升利用率,切實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而阿德萊德市則主要通過提倡綠色交通、大力發展可持續資源利用,提高廢物的回收利用率,解決了城市資源不足的問題。新加坡全島、印度的班加羅爾、丹麥的哥本哈根等在內的多個城市,將生態城市的基本理論應用到實際建設當中,又在建設的過程不斷總結經驗、完善理論、尋求突破,優化了城市的生態格局,通過切實有效的方案完善城市建設。
綜上總結,對城市生態建設方向來說,注重體現整體性、系統性原則,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但這些研究多數停留在概念化和抽象化的層面,理論宏觀性較強,研究學科也局限在生態學、建筑規劃等領域,缺乏學科間的綜合研究,因此在具體實踐上不具備可操作性,指導作用有限。
根據對國內外生態城市理論和建設的經驗分析,不難看出:
1)國外關于生態城市建設的研究主要強調城市回歸自然,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率,并充分考慮了經濟、社會發展增速的合理性以及城市向外擴張的適度性;而國內目前的研究則尋求“人—自然—社會”系統的整體發展,在建設過程中忽視了環境的承載能力,以環境壓力換生態效益,并不能很好地體現“適度”的原則。
2)國外生態城市建設將研究重點落實在各城市的現實問題,具有明顯的實用性和針對性,通過“提出問題→方案研究→實踐應用→理論提升完善”這種完備的研究模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使得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國內由于實踐經驗的缺乏,過分強調綜合、宏觀、抽象的理論研究,而忽略了實踐經驗的重要性,從而導致實踐和理論的脫節,難以切實解決當前我國城市發展的規劃問題,不能達到所謂“因地制宜”的效果。
由此提出,未來中國的生態城市建設研究應著眼于生態城市的內涵的正確理解,避免“烏托邦”式的理想狀態與實際建設不相適應;在生態城市系統發展的整個實踐過程中,努力探求城市生態化的重要影響因素和有效途徑;加強民眾的生態環保意識,逐步構建一個全方位的生態城市建設環境。
參考文獻:
[1]王如松.高效、和諧:城市生態系統調控原理與方法[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88.
[2]Grimm N,Faeth S,Golubiewski N,et al. Global change and the ecology of cities[J]. Science,2008(219):756-760.
[3]文宗川.生態城市的發展與評價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08.
[4]Yanitsky O. Social Problem of Man’s Environment[J]. The City and Ecology,1987(1):174.[5]Richard Register. Eco-city Berkeley: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North Atlantic Books[M]. USA,1987:13-43.
[6]王祥榮.生態與環境:城市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調控新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7]馬世俊,王如松.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J].生態學報,1984,4(1):1-9.
[8]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理論與規劃設計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The summary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theory research★
Jiang Zongwen Su Yikun*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ty,combining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ity,elaborated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city,and discussed the planning method of ecological city,summarized the theory and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ecological city at home and abroad,so as to realiz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al liv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ecological city,living environment,energy,urban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X171. 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6825(2016)09-0017-03
收稿日期:2016-01-15★:“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2BAJ19B00)
作者簡介:江宗文(1991-),男,在讀碩士
通訊作者:蘇義坤(1972-),男,博士,碩士生導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