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明
(秦皇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河北秦皇島 066000)
?
以蔡峪村為例談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規劃設計
張永明
(秦皇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河北秦皇島066000)
摘要:根據鄉村規劃整治的相關規范要求,提出了青龍縣蔡峪村的規劃思路,主要從道路交通、民居改造、垃圾清理、村莊特色等方面入手,闡述了具體的規范方案,實現了提升農村面貌的目的。
關鍵詞:村莊,規劃定位,民居改造,景觀風貌
黨的十八大對新農村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強農,富農,讓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打造美麗鄉村、魅力鄉村。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2013年5月,河北省委省政府適時提出河北省建設小康社會,不僅要提高農民收入,更要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于是對茨榆山鄉蔡峪村進行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規劃。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傳承淳樸民風、增設現代化設施、美化村落庭院、傳承民俗文化”要求,對其進行規劃設計。
GB 50445—2008村莊整治技術規范;《河北省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規劃設計技術導則》(2014年1月);《河北省“幸福鄉村”規劃設計編制導則(試行)》(2012年);《河北省村莊環境綜合整治規劃編制導則》(試行)(2012年);冀建村[2010]130號《河北省鎮、鄉和村莊規劃編制導則(試行)》;冀建村[2008]544號《河北省農村民居設計導則》(試行);《關于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農民增收為首要任務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實施“民宅改造、環境治理、生態建設、配套設施、服務提高”各大工程,實現村莊布置格局優化、村莊綠化、民宅美化、飲水凈化、衛生潔化、路燈亮化、道路硬化、服務優化等“八化”目標。建成“生產發展、村風淳樸、生活富裕、管理民主、村容干凈整潔”的社會主義新時代農村。在改造提升過程中,不照搬城鎮建設模式,充分考慮村莊所在地區特點,突出鄉村特色,保持田園風貌,保護歷史文化資源,注重文化傳承,彰顯地域文化。
通過本次改造提升行動,改造提升農村面貌和設施配套水平,促進村莊經濟發展,促進村民素質提升,維護鄉土風情、尊重村莊現狀的景觀風貌,保持農村特色,避免鄉村城市化。
1)劃定合理的產業分區。挖掘村莊經濟的發展潛力,劃定合理的產業分區,引導城鄉經濟良性互動發展。提出產業發展新思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2)明確村莊的整體景觀風貌。在分析本村傳統建筑特點及地域文化的基礎上,提煉具有當地典型的代表性文化特征,確定村莊主色調、建筑立面形式與建筑風格,對村莊民宅、圍墻、大門等進行改造。
3)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包括垃圾處理、飲水安全、污水處理、廁所改造、廚房改造等內容,最終實現改善村莊人居環境。
4)加強村莊綠化建設。扎實開展村莊綠化工作,合理布置村內生產、生活區的綠化,逐步提高,形成綠色家園,在村莊綠化規劃過程中,保護好古樹名木,打造生態美麗村莊。
1)區域位置。
蔡峪村位于青龍縣茨榆山鄉西南部,東、北面與茨榆山鄉相連,南依北山根村,西臨西山村。距青龍縣城10 min車程。承秦高速從村莊西側穿過,且有承秦高速出入口一處,青樂公路從村域南北向通過,直通青龍縣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2)歷史沿革。
據《秦皇島市地名詞典》記載,清康熙九年(1670年)蔡氏建村,初為蔡家峪,后改為蔡峪,90%人口為滿族。
3)村莊特征。
融于自然的原生態村落,地處山區,生態環境優越,山區小氣候宜人;村莊民居依山就勢,伴水而生,與自然相融。
4)建筑風貌。
a.現狀建筑以一條主路為中心,較均質的分布在周邊,形式以圍合式的院落為主;
b.現狀民宅幾乎為一層,近年來民宅新建情況較多,使得村內建筑樣式混亂、特色風貌不突出;
c.老民宅以灰瓦、灰墻色調為主,新建民宅以白色瓷磚貼面和紅坡頂為主要形式。
5)環境衛生。
村內主街道較整潔,巷道、宅間生活垃圾、柴草、建筑垃圾等亂堆現象嚴重,無人清理。
6)基礎設施。
a.現狀道路不成體系,無停車場,局部道路銜接不暢,且有的為土路;巷道上亂堆亂放現象嚴重,大部分道路兩側缺少綠化、路燈和排水溝渠;
b.村內現有變壓器一個,是蔡峪村的供電來源,電網為地上電線桿;
c.村莊北面水質較差,飲水安全得不到保證,村內沒有集中供水網和污水處理設施。
1)自然景觀——資源迥異,生態本底突出。
2)人文景觀——歷史積淀深厚,獨特氣質猶存。
通過改造提升農村面貌和設施水平,提速村莊經濟發展,提高村民生活質量。將蔡峪村打造為以鄉村自然風光、生態鄉村文化為背景,以農耕文化、鄉土文化、民俗文化為特色的,四季皆宜的滿族風情村。
改善村莊自然生態、村民居住、生產生活環境,實現生產發展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創建生態環境優美和諧村莊。
村莊現有的特色文化元素,如傳統民居、石頭圍墻等,且整體面貌較整潔,村莊傳承滿族文化,挖掘滿族特色要素,保留滿族風情民居,培養滿族刺繡、工藝傳人,恢復原有的餐飲文化、風俗儀式等,展現民俗文化。建設手工作坊,出售工藝產品,發展滿族特色旅游型鄉村。
保護農村生態環境,需要制定規劃,建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加強宣傳教育,防治生活污染;調整產業結構,有效治理面源污染;依靠科技進步,推廣農村能源新技術,節能節水。大力發展“溝域經濟”是新型山區發展模式,以自然景觀和產業資源為基礎,對于本村具體的內容包括林果種植和家禽養殖,提出生態垂直發展新模式,最終帶動農民快速增收致富。
延續現有機理路面修整硬化優化道路系統道路等級:村莊為山地村莊,道路等級比較明顯,規劃延續現狀等級,分為主要道路和巷道兩個等級。路面整治:針對不同的道路現狀情況,進行清潔、修復、硬化及鋪裝。并配套給水、排水等設施。路基、路面:通過對現狀道路進行分析,進行道路梳理,對部分道路進行拓寬、硬化。路基可采用3∶7石灰土、天然砂礫。路基底部的路床要求整平碾壓,壓實度應大于93%。主要道路路面寬為4 m~7 m;巷道路面寬度為2. 5 m~3. 0 m。結合現狀用地設置錯車道,滿足通行需求。
引導村民進行垃圾分類,將動物骨頭內臟、菜梗菜葉、瓜殼皮殼、剩飯剩菜、枯枝殘葉等進行垃圾堆肥;斷磚殘瓦、灰渣等建筑垃圾可填坑修路;玻璃、廢銅爛鐵、塑料等可回收利用;廢電池、藥品等有害垃圾集中處理;其他剩余垃圾無害化處理,實現100%有效處理。
本村大多數房屋為具有滿族及地方特色的黛瓦白墻,灰磚坡頂的老建筑形式,對破損地方進行修復,修舊如舊。清理屋頂雜物,太陽能設施排列整齊。
近年新建房屋多數為平頂,一些平屋頂已改造成坡屋頂,為紅色彩鋼瓦,與村莊的整體色調不協調,規劃對紅色屋頂進行風貌整治,結合危房改造和平改坡,逐步實現顏色統一,改為灰色,與村內老住宅相協調。
清除房前屋后雜物,并在房前屋后、庭院栽花種草,農戶大力推廣太陽能、沼氣等潔凈能源。加強農田林網建設,綠化村莊,提高林木覆蓋率和生態效益,墻體材料、村內老住宅的房屋、圍墻應保留原有風格,修舊如舊。清水磚墻、水泥墻面修補表面平整且勾縫;瓷磚墻體應直接清洗。
粉刷墻體以白色、灰色為主。保留現有墻體,對殘垣斷壁進行清理及整改,墻體盡量保留原有的古樸,粉刷部分顏色以灰色為主,在主要道路的村莊入口和村委會附近繪制文化墻,文化墻以滿族風俗、特色為主題,打造具有內涵的滿族風情的現代農村。
在滿足安全、采光、通風等性能要求下,門窗改造要達到節能要求,提高保溫效果,搞好風格設計,注重增加古樸特色,宜采用保溫節能的雙玻門窗,風格應與現狀建筑風格相適應。老民居的門窗改造應體現老民居的特色。
本文給出農村面貌改造提升主要規劃設計的一些方法與思路,通過規劃手段,達到轉變農民生活方式,優化農村生態環境,促進村莊產業提升,增加農戶財富積累,逐步實現農民富起來、農村靚起來、農家樂起來。保留村莊傳統的民居及建筑風貌,新建建筑應與傳統民居相協調,同時加強周邊自然地形地貌的保護。將農村建成“村容整潔、鄉風淳樸、生活富裕、生產發展、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S].
[2]秦皇島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Z].
On reconstruction and promotion of planning design for rural landscapes with example in Caiyu Village
Zhang Yongming
(Qinhuangdao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Qinhuangdao 066000,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regulation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rural planning treatment,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planning idea for Caiyu Village in Qinglong County,and illustrates the regulated scheme from the road traffic,reconstruction of civil building,rubbish cleaning,and village features,so as to promote the rural landscape.
Key words:village,planning positioning,reconstruction of civil building,landscape
中圖分類號:TU982. 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6825(2016)09-0024-03
收稿日期:2016-01-12
作者簡介:張永明(1982-),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