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遠基
太極刀又名太極十三刀,它既是太極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兼有太極拳和刀法兩種武術特點,又是太極運動中的最有影響力的實戰兵器之一。練習太極刀需要重點抓住哪些主要的技術特點呢?
一、實戰性強是太極刀一個顯著的特點
太極刀是非常講究實用性的武術項目。正如吳南國先生在《內家拳太極功玄玄刀》云:“夫刀法者,無運用不足以顯其妙,無變化焉能以明其神。”相對于那些嚴重趨向虛華的多數表演性套路來,太極刀單勢和套路,都顯得樸實無華、簡練流暢、講求實用,具有很強的實戰性,凡一刀一勢,都要講究腳踏實地,嚴守規矩、注重內勁與法度。正如宗師云:“刀之利,利在砍。”動作的大小,進退的尺度,全在一定的規定下進行,不允許隨意變化和改變身法。這種近乎刻板的規范,是現代一般武術中不多見的。因此,太極刀一招一勢一進一退,都需要練習者從無數的刻苦練習中才能求得。在明師的正確指導下,勤力練習,功夫到了,刀味便慢慢滲透出來,刀法特有的殺氣也會呈現出來。為此,當練習太極刀做到刀法清楚、動作正確、松沉自然、勁力順達、速度適宜、節奏明顯、動作連貫、連綿不斷、瀟灑飄逸后,就要加強練習太極刀的攻防意識和技擊含義。太極刀畢竟是武術器械類的一種,是百兵之膽,有很強的攻防含義。因此,對于每個動作所用刀法的技擊含義,練習者都要搞清楚、深研究,即使單人演練,也要有強烈的攻防意識。
二、纏繞轉圈是太極刀的重要特點
太極刀與太極拳的運動一樣,強調的都是轉圈。太極刀法的精華之處,也在轉圈。正如《陳式太極單刀總歌》云:“太極刀法妙無窮,旋轉變化身法中。氣定神閑求松圓,彬彬克敵分寸定。閃砍劈剁圈中技,沾連黏隨不丟頂。”怎樣轉呢?主要是刀要關于配合身法、步法、手法畫圈。圈有順逆、有左右、有前后、有上下、有大小、有有形,有無形,但都離不開順逆之圈,要將各種不同的圈交插于各招刀法之中。“圈圈相套無窮變,有形無形盼顧間”。比如刀法運行轉圈的經典招勢“纏頭裹腦”:纏頭刀,即手舉過頭,刀尖下垂,刀背從肩外貼脊背向身后纏繞;裹腦刀是舉刀高過頭,或轉身,或轉刀,使刀從頭頂繞過,但刀背不貼脊背。這招轉圈的“纏頭裹腦“,攻防兼備,在腰功和內勁的支持下,能使出幾倍于手臂的力量,威力極大。由此可見,刀法的妙用,就在轉圈之中,極盡環繞之妙,一圈之中有虛有實,也可以虛實并舉,防則虛,不防則實,靈活變化。正如宗師云:“縱放屈伸人莫知,不丟不頂圈中奇。”
三、剛猛含柔是太極刀的基本特點
從運勢上看,太極刀的基本特點是剛猛含柔。正如宗師云:“自笑學刀已白頭,才識手中殺敵刀。”太極刀常見的刀法有砍刀、劈刀、撩刀、云刀、斬刀、抹刀、刺刀、掛刀、崩刀、格刀、背刀、藏刀、截刀、絞刀、纏頭、裹腦、掃刀、按刀、推刀、架刀、分刀、帶刀、點刀等。這些刀術的特點是發力勇猛、氣勢逼人、力點準確、剛勁有力、不失靈柔、動作迅捷、脆快利落。在劈、砍、斬、剁、截、戳等進攻性動作中,刀速要快、發力要猛、動作到位、力點準確,不能拖泥帶水、力點不清。所謂“刀如猛虎”是也!正如宗師云:“刀走黑,劍走青。”當然,太極刀也包含了太極拳那種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復歸柔、剛柔相濟、剛柔互用的內勁特點。刀術尚猛,但猛并不等于純剛,刀法的運使都強調剛猛含柔。一般說來,刀術中的防守閃避動作宜用柔,進攻動作宜用剛。例如刀術中的纏頭裹腦,繞背的動作是防、是避,宜柔,平掃斬擊的動作是攻,宜剛。同時,在一個動作里,也須有剛有柔。例如劈刀這個動作,起勢時宜柔,落點時宜剛,沒有起勢時的柔,也就沒有落點時所謂的剛。要做到剛中有柔的要求,則應明刀法、知攻守,從而達到剛柔兼用。正如陳長興在《太極拳十大要論》云:“用剛不可無柔,無柔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催迫不捷。”
四、練習太極刀的重要環節是正確調心
心,即意念,是大腦的一種機能。練習好太極刀,要高度重視調心。太極刀的基本刀型定勢是調心即意念的產物。陳、楊、吳、武、孫多家太極刀,都是歷代武術先賢仿效大自然的事物,制造出相應的形象思維,結合實戰或健身需要,形成的比較固定的刀型定勢。比如陳式的“青龍出水”、“蘇秦背劍”、“撥草尋蛇”、“撥云望日”,楊式和吳式的“風卷荷花葉內藏,玉女穿梭八方勢”等等,都是意念想象的產物,是通過意念活動制造出具體的物象刀型定勢。可見太極刀乃人之心靈即意念之物。太極刀的動作需要在調心即意念導引中實現。太極刀中所有的武術動作都是在意念導引下進行的。正如《陳式太極單刀總歌》云:“風卷殘花重一勢,意深精要君自明。”而且,太極刀的用意不是一個簡單的目的和指令,它在動作的整個過程中都要由意念領著軀體進行。正如前輩大師武禹襄所言:“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邊。”練習太極刀關鍵在于意念先行。
五、太極刀非常強調靈活自如
練刀時,特別強調周身松沉有勁,運行敏捷靈活、圓轉自如,身法與刀法協調一致。這是在“神活意先”下實現的,即以意念引導行動,使動作變得靈活敏捷,勁路剛柔相濟,逐漸做到輕靈柔順而不漂浮、從容沉著而不陷于重滯。在意念的正確導引下,太極刀招式將更加靈活多變,其速度、方向、勁力大小和作用點可因勢而變,可輕重、可剛柔、可快慢、可虛實、可忽隱忽現,變幻莫測,來去無蹤。比如陳式太極刀法,動作樸實無華,實用性強,進可攻,退可守,圈圈相套,靈活善變,發力干脆。對刀身、刀刃、刀尖、刀背要滾動運用,不可直來直往,不論練快練慢,都要以松圓為主。正如陳鑫所說:“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轉接靈敏,緩急相將。高擎低取,如愿相償,不滯于跡,不涉于虛,至誠運動,擒縱由余,天機活潑,浩氣流行。”
六、太極刀講究動作連貫流暢順達
在套路演練中,每個動作都不是孤立的,都要連貫運刀。一個動作完成后要為下一個動作留有慣力,或者說借助上一個招式動作的慣力來催發下一個動作,使刀的運行當中始終保有一定慣性,這樣操演起刀來既順達流暢,又節省體力,能為發力動作積蓄力量。太極刀強調“圓則順”,就是指刀的舞花、旋轉、翻身、纏腰、裹脖、云胸、舞背、云、掄、撩、掛等做圓周運動或通過圓弧而銜接的動作,要順達圓活,使刀按照慣性軌跡運行,既實現刀法流暢,又借助慣性的勢能提升刀的速度和力度,從而增強刀的殺傷力。
七、太極刀高度注重身法和步法
太極刀術練習,以身法為要,要做到身、刀、步高度的協調統一。要通過自由多變的身法來帶動刀的運動,以身體的運動助刀的發勁。各種太極刀法都強調用整個身體來帶動刀的活動,實現刀不離身左右前后,手足肩臂與刀同時轉動。肩、肘、腕、足、膝、胯、胸、腰等,都應當與刀法配合,身刀協調。凡刀法所動,就應做到以身帶肩、以肩帶臂、以腕制刀、腰腿助力。例如掄劈刀,須擰腰轉體,右肩前順,肩動而臂伸,腕隨臂的揮動而轉動,使刀的劈法借助于腰、肩、臂、腕的整體活動而將力量發揮出來。如果身腰不活,肩肘腕僵硬,不能形成整體活動,身刀也無從協調,刀法將很難施展開來。
八、太極刀不變的特性是松沉
受地球引力影響,太極刀的每一招每一勢都具有很強的松沉性。“松者,蓬松也,寬而不緊也,輕松也,放開也,輕松暢快也,不堅凝也。含有小孔以容其他物質之特性也”。這是練習太極刀在提起精神狀態之下的松沉,更是令氣機啟動、內氣鼓蕩的積極的松沉。練習太極刀求松沉的法則是“先梢后根”。即要松沉到位,要先手腕、腳脖松開,做到靈活自如,再繼續鍛煉膝和肘的放松,而后至肩、胯等等的放松,從而能讓地球之引力反作用于刀上,威力大也。
九、要符合本門派太極刀的個性特點
比如楊式太極刀具有套路矯健、勇猛,但又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其動作速度柔和平穩,如行云流水,動作勁力內勁飽滿、剛柔相濟,動作氣勢中正舒展、敏捷輕靈,動作銜接進退相隨,開合相接,適合大眾學練和養生健身的需要等特點;陳式太極刀法吸取各家之長,以去蕪存精,結合太極陰陽的變化,以輕沉兼備、剛柔相濟、纏繞疾速、能慢能快、滾身滾手刀法為特點,區別于各派刀法,人稱“太極纏刀”;吳式太極刀具有以腰椎為主動樞紐,刀之進退,腰腿相隨,上下相隨、協調一致、剛柔相濟、連綿不斷,用刀猶如用手,上下、前后、左顧、右盼、周身一致,其間不可稍有斷續,尤不能以力動刀等特點;武式太極刀具有短小精悍、刀法獨特、用法絕妙、刀刀制人、無一虛招等特點;武當太極刀是以道家理論為指導,強調內修其氣、外練其形,包括了劈、掃、撩、勾、撥、抹、纏頭裹腦共7種技法組成,具有刀法清晰、用意明確、勁力到位、剛柔相濟、刀借內勁、人借刀風、刀人合一等特點;等等。
“循序漸進功夫長,日久自能聞真香”。基本刀法的訓練非常關鍵,它是學習太極刀的基礎。練刀的步驟是由淺到深、由慢至快的,待把刀法一招一式學得準確無誤后,方可使刀速逐漸加快,求其緊湊嚴謹。練習者如能緊緊抓住本文所講的九個要點,堅持不懈地正確練功,相信總有一日能達到通曉刀道、見解通達、觸類旁通、通權達變的神明境界。
(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