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報道
消息報道
中德簽訂足球合作協議 助力青少年足球發展
本刊報道
柏林時間11月25日上午,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德國總理府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會晤。中德雙方在總理府簽署了有關足球領域合作的三項協議。這是中國和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國家級足球合作協議。
在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和德國總理府部長阿爾特邁爾的共同見證下,中德兩國簽署了三個不同層面的足球合作協議,分別由國家體育總局與德國內政部、中國足協與德國足球職業聯盟、中國教育部與德國足協簽署。
中國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登峰透露了中國教育部與德國足協所簽署協議的內容,發展校園足球是該協議的主旨。據王登峰主任所言,中德在校園足球計劃中合作的最核心內容,歸根結底在于教學及課余訓練、比賽。
第一,改善教學,首先涉及到教師培訓。中國將請德國的足球講師來中國培訓體育教師。培訓對象不任職于中國的俱樂部,而是在學校里擔任體育教師。目的在于,他們在日常教學中能夠培養青少年踢球的興趣,并能訓練青少年的足球基本功。
第二,在競賽和選拔領域學校需要有一套競賽體系。每個區域里選拔出優秀的孩子,將參加校內、校際直到全國性的賽事。中國需要德國在包括競賽組織,尤其是選拔培訓方面提供支持,由德國專業團隊訓練通過初步選拔的青少年球員,并對球員做進一步評估。
第三,中德合作落腳于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教練員的培訓。中國計劃在2025年建成5萬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目前已經有1.4萬所),計劃配備至少5萬名特色學校教練員。這5萬名教練員的培訓目前分兩條道路:一是由中國國內的足球講師來培訓,二是直接從國外聘請講師團隊。外聘講師團隊方面,中國將與德國加強合作,同時在培訓過程中將優秀教練員送至歐洲深造。
第四,加強與德國足協、德國足球俱樂部的合作。中國可以將一些優秀的青少年足球選手送至德國進行短期集訓,組織一些中德青少年之間的足球比賽。
王登峰表示,中國的校園足球計劃立足長遠,注重打基礎,與德國合作的前景廣闊。“我們曾經說,校園足球培養的人才,絕大多數都會成為會踢球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律師、法官等各行各業的人才,另外可能有一小部分能成為具備扎實文化根基的優秀足球人才。”此外,校園足球計劃還培養了大量的青少年足球人口。按照每一所特色學校1000人來計算,未來中國青少年足球人口可以達到5000萬。
在劉延東副總理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親切會見后,由中國大學生體協和德國足協(簡稱DFB)聯合主辦的中德校園足球座談會在德國首都柏林開幕。中國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登峰、教育部學生體協副秘書長薛彥青及北京、上海、內蒙古、四川、青島等地領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東華大學等高校領導,DFB秘書長、副主席等高層、德國大學生體聯高級顧問、德中校園足球促進會會長等中德兩國60多名專家與會。
王登峰表示,這場座談會是中德從事青少年足球工作的專家、學者和官員探討加強合作的良機,中國教育部與德國足協將重點在足球教師培訓、青少年足球運動員選拔體系方面展開合作。他強調,中國發展校園足球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樹立尊重對手、尊重裁判、遵守規則的意識,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DFB秘書長弗里德里希·庫爾提烏斯表示,中國有上萬個中小學在積極開展足球運動,這足以體現中國對足球運動的重視。此外,2014年觀看巴西世界杯德國隊對阿根廷隊決賽實況轉播的中國人比德國人還多,這充分表明了中國對德國足球的關注,而這也正是兩國在足球領域開展全面合作的基礎。
來自中方的足球教育界人士和官員先后在座談會上發言,向德方介紹了各自所在地區校園足球的開展情況,表達了合作意愿。德國足協媒體負責人斯特凡·路德維希介紹了德國足協用軟件對各級俱樂部及其球員進行管理的經驗。柏林赫塔俱樂部的財務主管英戈·席勒介紹了赫塔俱樂部的青少年球員培養工作。
曾在20世紀90年代初成為中國足球國家隊首位外籍主教練的施拉普納也參與了研討會,并對中德足球合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施拉普納表示,中德足球存在多年的合作關系,加強這種合作對中國足球是有利的,現在關鍵在于切實落實兩國簽署的合作協議。施拉普納說,中國足球起起落落,沒能給“足球金字塔”打好基礎;而與德國合作能夠為中國校園足球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通過本次座談會的對話交流,多家相關單位代表就中德兩國在校園足球教學、訓練、競賽等方面的進一步合作達成共識,在會后簽署并交換了相關協議。本次座談會的圓滿召開,成為中德在校園足球領域合作的新起點,將為中德關系深入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