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晉峰
(太谷縣職業(yè)中學校,山西 晉中 030800)
?
淺談用模塊化教學求摩擦力
冀晉峰
(太谷縣職業(yè)中學校,山西 晉中 030800)
摘要:職高學生學習摩擦力,會出現靜摩擦 、最大靜摩擦、滑動摩擦區(qū)分不清,往往錯誤百出,淺嘗輒止。如果在教學中做大量練習,有時候反而是越練越亂。因此,在教師的指導下,建立物理學習模塊,如水平地面上的物體受力模塊,豎直面上物體受力模塊,斜面上物體受力模塊,分類歸納一些求摩擦力的典型辦法,通過遞進學習,有助于學生提升對摩擦力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確的物理解題邏輯。
關鍵詞:摩擦力;思路;思維能力;分類
0引言
計算摩擦力的大小是職高物理的必備知識;也是學生需要重點掌握的部分,對口高考備考的重點。而在摩擦力的學習中,往往因為靜摩擦和滑動摩擦不同,學生的認識又不到位,導致知識糾結一團。分類整理、模塊化教學就能化復雜為簡單,使學習思路清清爽爽,循序漸進。如何才能掌握好這各個問題。下面從四個方面來闡述:
1從知識上分析、理解
摩擦力是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要發(fā)生或已經發(fā)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我們把定義分解為三部分:第一,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第二,當他們要發(fā)生或已經發(fā)生相對運動時;第三,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
從第一可以看出,摩擦力必備條件是存在彈力,接觸并產生彈性形變;第二,通過過程區(qū)分靜摩擦和動摩擦,“要”和“已經”是關鍵詞;第三解決摩擦力的作用點在接觸面上,方向與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方向相反。
2以模塊概括、歸納摩擦力大小的求法
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求法是不同的。
2.1以靜摩擦力為例
例一、如圖一用水平推力F去推水平對面的重為G的物體,沒有推動。
試分析物體的受力。
解析:從圖中看,和靜摩擦力平衡的是水平推力,在保證靜止的條件下,靜摩擦力隨著推力的變化而變化。

圖一
例二、如圖二,用一水平推力F將重力為G的黑板擦按在黑板上靜止不動。試分析物體的受力。
解析:從圖中看,和靜摩擦力平衡的是物體的重力,在保證靜止的條件下,靜摩擦力隨著重力的變化而變化。

圖二
例三、如圖三,四本書被兩塊木板夾住不動,試分析每本書的受力。
解析:這是上題的延續(xù),分析可以參考例二。

圖三
2.2求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幾個模型
計算滑動摩擦力的公式為Ff=μFN。正確理解FN的含義是關鍵。FN是正壓力,等于支持力。支持力的求法,有幾個模塊。
例四、如圖四所示,水平地面上一個重為G的物體受到水平推力的作用前進,物體與地面的滑動摩擦因數為μ,求滑動摩擦力。
解析:受力分析如圖,FN與G為一對平衡力,因此,Ff=μFN=G。
結論1:FN與G是相等。

圖四
例五、如圖五所示,重為G的物體從斜面上滑下,斜面傾角為θ,斜面與物體的滑動摩擦因數為μ,求物體所受的滑動摩擦力。
解析:把重力進行分解以后,FN與G1是一對平衡力,G1=GCosθG2=GSinθ因此,Ff=μFN=G1=GCosθ。
結論2:FN大于G。它等于重力的一個分力。

圖五
3結語
針對職高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知識技能的傳授和學情結合起來,不再炫自己有多高的解決難題的水平,而是抓住知識的聯(lián)系,建立小小的力學模塊,多次練習,多次重復,讓學生在練習中歸納相同點,辨析不同點,逐漸地把后邊的知識點加進來,難度循序漸進,使學習變得輕松愉快。
參考文獻:
[1]惠和興.物理[M].語文出版社,2011.
[2]李影.對口升學考試復習指導叢書.物理[M].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3.
(編輯趙欣宇)
On the Use of Modular Teaching for Friction
JI Jinfeng
(Taigu County Vocational School, Jinzhong 030800, China)
Abstract:Whe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friction, they will cannot distinguish static friction, maximum static friction, and sliding friction. Do a lot of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and sometimes the more practice, the more mistakes. Therefo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establish physical learning modules, such as the force module on horizontal ground, the force module on vertical ground, and the force module on the slope ground. The paper makes classifications and inductions of some typical methods for friction, which will help students to raise awareness of friction through progressive learning. What more important is to form a correct logic to solve physical problems.
Keywords:friction; thinking; logic ability; classification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碼:1672-0601(2016)01-0057-02
作者簡介:冀晉峰(1972-),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學物理教學。
收稿日期:20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