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月質量熱點
近日,質檢總局組織開展了智能坐便器產品質量國家監督專項抽查和行業調查。結果顯示,抽查的智能坐便器產品合格率僅為60%,市面上的外資及國內主流品牌樣品均合格,大部分不合格產品由國內中小企業生產。
據悉,本次抽查共抽查了15個省(市)45家企業生產的45批次智能坐便器產品,其中整體式智能坐便器25批次,獨立式坐便潔身器(即智能馬桶蓋)20批次。經檢驗,有18家企業生產的18批次產品不符合標準要求,其中13批次為整體式智能坐便器,5批次為獨立式坐便潔身器(智能馬桶蓋)。質量問題主要集中在耐熱和耐燃、安全水位技術要求、水箱安全水位等項目。相關質檢機構分析指出,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部分企業過于注重產品外觀而忽視安全,在坐圈生產過程中未添加阻燃劑或未足量添加阻燃劑;二是部分企業缺乏完善的采購監督機制,對所采購配件的把關不嚴。
去年,關于中國游客赴日本搶購智能馬桶蓋的消息曾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那么,國產品牌的智能馬桶蓋質量是否真得比外資品牌差一大截呢?對此,質檢總局組織相關檢測機構,對中日品牌的智能坐便器開展比對,結論是,雖然產品工藝設計方面存在差異,但中日主流品牌無論是在功能還是安全性能上,并沒有明顯的差異,最大的差距是品牌實力。
從標準和功能對比來看,中日智能坐便器標準對于產品性能與安全要求沒有顯著差異。此外,在產品具備的功能方面,無論是國產品牌還是國外品牌,一般均具備溫水沖洗、暖風、座圈加熱等功能,部分高端的產品還會增加按摩、抗菌等功能。
從安全與性能對比來看,國產主流品牌與日資品牌差異不大。但是部分國產小品牌產品在防火、防觸電、防虹吸等安全指標上存在不合格現象。目前中日主流品牌產品的差距主要還是集中在品牌知名度、市場占有率等方面,究其原因則與國內產業起步晚、消費習慣等因素有關。

日前,中國商業聯合會在京發布了“2016年中國商業十大熱點展望”。新常態下市場銷售增幅持續放緩、“互聯網+”推動零售業創新、跨界融合服務細分、跨境電商網絡零售持續升溫、抱團結盟取代強力并購成為商業整合新常態、快遞業進入“服務時代”、餐飲業大眾化調整轉型效果進一步顯現、市場競爭秩序持續規范等十大熱點上榜。
據悉,這是中國商業聯合會連續第13年發布“年度商業十大熱點展望”,旨在對我國宏觀經濟和商貿流通行業情況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促進商貿流通業健康、良性發展。
“2016年商業十大熱點展望”的評選得到了香港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該中心將撰寫制作“2016年中國商業十大熱點英文報告”,同期向香港及海外媒體和商界人士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