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華,厲 莎,張仁貢,徐楊花(.臨安市水濤莊水庫管理處,浙江 臨安 07;.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浙江 杭州 ;.浙江雨川教育咨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0005)
論小流域的水土保持與可持續發展
李永華1,厲莎2,張仁貢2,徐楊花3
(1.臨安市水濤莊水庫管理處,浙江 臨安 311307;2.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浙江 杭州 311231;3.浙江雨川教育咨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5)
根據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針對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實際情況,小流域綜合治理具有明顯的優勢。通過水土保持與綜合治理同時開展,小流域內的生態得到明顯的改善,當地的經濟得到發展,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小流域;水土保持;可持續發展;經濟
土地資源最常見的地質災害是水土流失,而山區小流域的泥石流與山洪災害是導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種植糧食是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而種植糧食需要土地。國家要想發展,需要物資,而這些物資大部分來自土地孕育。查找數據得知,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就水土流失的面積高達356萬km2,因此治理水土流失顯得刻不容緩。
水是萬物之源,所有的生物都離不開水[1];土地孕育了植物,而植物是生物鏈的基礎,為人類提供糧食。人類的生產與發展離不開水和土,而土壤需要120~400多年才能生成1 cm的厚度,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而我國存在著年均流失厚度超過1 cm的地區。人為的戰爭、過度耕種、過度放牧、自然災害等讓土地不能耕種,喪失了生產能力。全球每年損失的耕地高達500萬hm2,照這個速度發展,20年就能毀壞現在印度所有耕地的面積。
我國的水土流失已非常嚴重。改革開放后,為加快經濟發展,逐漸增加生產建設與資源開發項目,由于當時開發中對環境、資源缺乏保護,又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河流兩岸水土流失給下游河道造成河床提升,使下游河道的防洪及水庫灌溉、供水、發電存在極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給當地的氣候帶來影響,降水量減少、天氣變干旱、植物將會面臨缺水等等。這幾者之間又相互影響,最終造成環境的惡性循環。
何為可持續發展?所謂“可持續發展[2]”,就是把有限的資源做到細水長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意保護資源。不要以消耗資源為代價來發展經濟,資源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我們子孫后代的。可持續發展從字面上看就是能夠延續下去的發展,其根本目的也是發展,要發展肯定要有資源。這就需要我們愛護好自然資源,在保持大氣、淡水、海洋、土地、深林等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資源獲得到庇護的同時促進經濟成長。而環境也是一種資源,與我們息息相關。需要與規劃需要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需要是指滿足貧苦百姓的基本需求,解決溫飽。規劃需要,主要是指針對將來環境存在影響的需求,人為的進行限制。總而言之就是現在的人們不要把子孫后代的環境、資源等不可再生能源給破壞,讓子孫后代也能擁有現在的能源。
由于我國的人口基數大,而這對整個經濟建設都造成壓力,對農業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會產生壓力。因為人口基數大使得我國耕地、水和礦產等重要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少。我國必須長久實施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減緩人口增長的速度,努力提高人口質量。計劃生育的實施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長的速度,但同時也留下了青年勞動力減少、人口老齡化等問題。2016年1月1號,我國全面放開二孩政策,提倡一對夫妻生養兩個孩子,用以緩解人口老齡化問題。
堅持環境保護是基本國策。堅持資源開發、節約并舉,把節約擺在第一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4]。統籌規劃國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大力改善生態環境,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讓土地退化、林草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礦產資源不合理開發、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破壞環境的現象成為歷史。
我國作為發展中的國家,面臨的是發展經濟、改善環境的雙重任務。就我國的國情來講,可持續發展的首要任務還是發展,在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求的同時為子孫后代的需求考慮。而社會要進步,國家要發展,都離不開經濟。我們都必須毫不動搖地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各項工作都要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來開展。無論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的提高,還是資源的有效利用,環境和生態的保護,都有賴于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是我們辦一切事情的基礎,也是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根本出路。同時,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人以及資源、環境的支持。高素質的人、豐富的資源和優化的環境是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和條件。經濟發展要受到人口、資源、環境的制約,經濟發展必須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否則,經濟發展難以持久,甚至人類生存將受到威脅。因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只有把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起來,把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結合起來,才能使國民經濟逐步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達到可持續發展。
一個區域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尚不能保障人口的基本生存,則無言其可持續發展。保障人口的基本生存,是指滿足現有人口維持生命力和正常繁衍后代在衣食住行諸方面的基本需要,涉及糧食供給安全、飲水需求保障、貧困程度降至最低,以及使自然災害的侵襲不至于危及人的生命生存,而這一切與周圍環境的保護和農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其中水土保持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改善后,流域周圍的生態也能得到改善,耕地土壤得到改善,也就大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為發展多種經營奠定了基礎。農、林、牧、副、漁各業的用地的安排應該合理,如種植林草,為發展林牧果業打基礎;建設池塘大壩,增大集水面積,為發展養殖業開辟了道路,進而促進、發展流域經濟與優化產業結構。水土保持在一定程度上為小流域生態的恢復提供幫助,而小流域生態的恢復是小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環境也在不斷變化,如今資源短缺、水土流失、水質變差等自然環境的惡化,已經遏制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近年我國的基本國策已加上水土保持這一項,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出發,水土保持必定成為山區小流域發展經濟的生命線。不僅是水土保持工作還是工作量很大的生態環境工程。多年的防治水土流失工作經驗,總結出了小流域綜合治理這一理論,為小流域治理打下基礎。以小流域為單元[5],在全面規劃的基礎上,預防治理和開發相結合,合理安排農林牧等各業用地,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優化配置工程生物和農業耕作等各項措施,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達到保護、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統一的水土流失防治活動。在開發中治理,在治理中開發,發展水土保持特色產業,帶動小流域區域的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我國山區農民為了提高產量、增加耕地面積,很早以前就農、林業生產的時候,對小流域實行坡與溝的綜合治理。建國以后,黨中央非常重視水土流失問題。從建國到20世紀80年代,我國治理的重點流域超過3 000個。凡是堅持小流域全面規劃與綜合治理的地方,其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社會經濟、生態環境都有明顯的改善,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當地的農業生產事業得到全面發展。
在正確認識到小流域內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根據小流域所在區域的水土資源現狀及經濟狀況,合理安排水土保持工作,在努力提高土地畝產量的同時,在坡地實施退耕還林,增加森林覆蓋面積,減少泥石流、山洪等災害。既要控制水土流失又要發展
農、牧、林等生產事業,使小流域內的經濟效益隨著生態的改善而提高,真正做到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簡單的說就是,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控制和改善,做到在開發中治理,在治理中開發,發展水土保持特色產業,帶動小流域區域的經濟。
[1]陳忠宇,嚴曉霞.生命之水[J].早期教育,2013(02):15-18.
[2]葛干忠.企業可持續發展相關關系淺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04):17-18.
[3]鄧行舟,肖燕軍.努力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J].前線,2002
(05):48-50.
[4]再 協.國家經貿委制訂2001年資源節約綜合利用工作要點摘要[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01(02):2.
[5]田增剛,孟凡榮,李國會.新時期生態清潔流域建設的機遇和挑戰[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4(04):111-114.
S157
A
1672-5387(2016)05-0041-03
10.13599/j.cnki.11-5130.2016.05.014
2016-04-07
浙江省公益技術研究社會發展課題(2014C33062)
李永華(1966-),男,研究方向: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