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南通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江蘇南通 226019)
?
關注“整、零關系”的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模式研究
陳婷婷
(南通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江蘇南通 226019)
房屋建筑學課程中“整”體知識體系的構建與“零”散知識點的掌握,以及兩者之間的聯系,一直是教學的難點所在。因此從課程教學實際出發,提出了房屋建筑學教學改革的思路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具體教學方法。
建筑學; 整零關系; 教學改革
房屋建筑學是土木工程專業和工程管理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它主要講授民用與工業建筑設計的原理和方法,涉及到建筑美學、建筑物理、建筑構造、建筑經濟等多個領域,綜合性強。長期以來,房屋建筑學的教學一直是以教師和教材知識點為中心,“零”散知識點與“整”體知識體系難以構建聯系,學生應用能力較差一直是教學的難點所在。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嘗試探討既能扎實掌握“零”散知識點,又能建立“整”體知識體系的教學模式,以期能對當前的教學難點有所突破。
1.1 教學方式單一
房屋建筑學課程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一直存在著“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具有線性進程、單一媒體、交互性差等不足,整體上缺乏靈活性、適應性和有效性。一直以來,房屋建筑學教學是以章節“零”散知識點為中心,每章講解結束之后布置對應章節內容的思考題,而這些思考題之間并沒有關聯性。房屋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聯性和整體性沒有強調和突出,學生學到的知識難以系統化。這種以教師和教材章節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缺乏通過自己的思維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更缺少認知以外的其他素質的發展, 其主動性、積極性難以發揮。
1.2 理論與實踐脫節
當前社會對學生的知識應用和實踐能力越來越重視,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要求的提出,城市社會發展對建筑人才的培養也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國家對土建類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建筑企業的用人標準也不斷提高,普遍要求土建人才能夠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也能夠有靈活的應用能力。
由于該課程涉及到許多內容龐雜的建筑設計規范、抽象枯燥的設計理念及煩瑣復雜的構造做法等問題,學生常常會感到無從學起。此外,實踐中往往也會出現學生所有的“零”——知識點都懂,但是碰到具體問題或者進行設計時無從下手的局面,理論環節對設計實踐環節的指導意義不明顯。
1.3 教學內容陳舊,更新較慢,無法滿足當前社會要求
建筑工程是發展中的學科,新材料、新工藝層出不窮,而這些內容在現有教材中體現的并不充分,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也無法針對學生的個性和興趣給以必要的補充和延伸。在新的人才培養形式下,教材內容已是遠遠無法滿足當前建筑行業發展的需要。
面對新形勢,房屋建筑學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化改革勢在必行。
2.1 教學理念
房屋建筑學教學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能創造性地完成一個房屋的建筑設計,掌握常見建筑構造的相關知識。教學過程應是圍繞如何完成一個房屋的設計來展開, 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都是在問題情景中進行, 實現主體性的參與。培養學生運用批判性、建設性的方式來討論觀點,提出合理的設計方案,并學會如何運用不斷掌握的技能和知識, 創造性地完成整個房屋系統各組成部分的關系,心中建立起一個房屋“整”體性的概念和框架。
房屋建筑學的理論較為枯燥,所反映的知識和問題又是切實地存在身邊的每一棟建筑中,因此在教學中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在理論講解中激發學生的主體性,主動觀察身邊的建筑構造,在實踐中加強對理論的深入理解。
2.2 課題中心——促進整體知識系統的構成
對于房屋建筑學來說,課題主要是完成一個小型民用建筑設計任務。此次教學模式改革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我院以期末的課程設計為導向,把課程設計任務中的民用建筑設計課題分解為每一章節的知識和內容。它就是該教學活動的核心, 整個教學始終圍繞如何完成這個小型課題而展開。課題的研究主要從3個方面展開: (1)該項目的建筑方案設計。(2)完成該建筑的6 個構造專題設計,即基礎、墻體、樓板、樓梯、屋面、門窗構造設計。(3)方案設計和部分的構造設計反映在課程設計圖紙中。
2.3 學習小組
把以往各個學生獨自進行學習和設計變為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 4~ 5人1組), 每組分別進行不同構造細部知識分析。分組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與他人的協作能力, 而且使他們有更充裕的時間進行方案的構思和創作, 各小組成員可以各取所長, 為小組的研究作出各自不同的貢獻。分組設計還可以使得各小組之間存在著一種互相競爭的設計氛圍, 這種競爭氣氛更增加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在設計過程中, 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設計的主體, 教師只是作為他們的一位成員出現。教師和各小組成員一起探討方案的可行性, 教師只是在某些關鍵問題上對學生加以引導。通過和學生的交流, 教師可以了解每個成員所承擔的具體工作, 對于個別表現后進的學生及時地加以引導。
3.1 “整”體性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以小型課題——教學樓設計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強化房屋各個組成部分的關聯性,并在最后的課程設計階段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房屋方案設計、構造設計,體現房屋建筑各個部分的關聯性,使得學生知識系統化,同時學生也能有較強的成就感。
通過建筑設計基本理論知識的講解,學生首先完成單個教室的設計和家具布置,在此基礎上,完成單體教學樓的初步設計,在過程中學生也產生了許多疑問。接下來的教學內容就是依據6個構造專題分別展開。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對新知識興趣油然而生,有了興趣,就會主動探導,深入研究。
教師通過講課分別介紹各專題的構造原理和方法, 每講授一個構造章節,小組根據所學的原理和方法,進行具體設計,并根據需要,從網絡或圖書館學習新的構造方法,如屋頂結構形式、墻面外保溫材料、室內裝修的新材料、新方法等。在此過程中,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延伸學習和拓展。
在專題講解中,時刻緊扣小型課題中心,注重每個構造節點與房屋整體的關系,強化整體感和系統化。
3.2 “零”散知識點的多樣化教學形式
在知識整體化和系統化的基礎上,在為了使學生盡快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鼓勵和引導學生的參與意識,我們在教學內容上,化整為零,針對每個知識點,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強化記憶和理解。
3.2.1 調研分析,學生調研分析身邊的建筑構造細部
對于勒腳、散水、明溝、玻璃幕墻等這些小而較為簡單的構造細部,以組為單位分別進行調研。調研結束后結合書本知識制作PPT向全班同學展示和講解,極大地強化了學生的知識點理解,活躍課堂氣氛,也促進了學生課后注意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了解書本內容和實際的緊密聯系性,掌握細部構造的相關知識。同時,每個小組的專題成果匯報既是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也是其他小組成員的一個擴大知識面的機會。在學生講解后,教師再進行點評,并在教材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延伸教學,介紹當前的新構造、新做法。這樣既可以高質量地完成相關內容的教學,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3.2.2 模型制作
對圖片展示也難以理解的構造節點采用制作模型的方式強化理解,例如樓梯模型的制作。樓梯的設計和圖紙的繪制在教學中一直是一個難點,往往在講解和練習多次之后還是錯誤率很高,學生往往也沒有真正理解。因此我們吸收建筑學教學的經驗,讓學生首先以組為單位進行樓梯模型制作,區別在于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制作的重點側重在樓梯的組成部分以及空間的構成。制作過程中學生首先會對樓梯的構成有直觀的空間感受,制作結束后教師再利用模型講解樓梯圖紙的繪制既直觀又容易理解。在后續的樓梯設計環節中,此方法的運用被證明是起到了較好的作用,作業的正確率相比未制作模型的同級學生提高很多。
3.2.3 現場教學
采用現場教學,以工程實例作為學生的第二課堂,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參觀前,為避免學生的盲目性,要對他們提出明確的參觀要求。參觀中,老師還要對重點與難點部位進行深入講解,以防止參觀流于形式。在過去的教學中,筆者就先后組織學生結合課堂內容參觀了校園內的教學樓和辦公樓實例,并比較了之間的區別。同學們通過觀察,獲得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形成了牢固的記憶,進而樹立起正確的建筑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小型課題為中心注重知識結構的系統化和整體性,能將設計實踐課程較好地融入理論課中, 增強了各章節學習的橫向聯系,多種教學形式的結合使用強化“零”散知識點的理解,變教材主導地位為輔助地位, 符合房屋建筑學教學內容的開放性特點,整零關系相互促進。
我院的教學改革剛剛開始嘗試,期間發現了很多值得推廣和深入研究的經驗,也發現了許多需要修改和改善的地方,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將不斷探索,希望能對房屋建筑學的教學有較大的推進作用。
[1] 孫超法. 以課題為中心的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09,18(4):62-64.
[2] 杜高潮,何梅,郭華. 《房屋建筑學》課程開放式教學模式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118-120.
[3] 李震. 面向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房屋建筑學教學法探析[J]. 安徽建筑,2012,19(3):52.
南通大學教學改革課題(項目編號:2014B58)
陳婷婷(1983~),女,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建筑設計及其理論研究。
G424.1
A
[定稿日期]2016-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