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琴
(山東水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東 濟寧 272021)
淺析生態水利工程設計
王翠琴
(山東水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濟寧272021)
通過對生態水利工程的含義進行分析,在結合其設計的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對發展生態水利工程設計在水利建設中的作用展開了詳細的論述和分析。
水利工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物質與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傳統的水利建設方式已無法滿足水利工程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為此,一種新型的水利工程,即生態水利工程應運而生,如何在準確把握生態水利工程概念、內涵和設計原則的基礎上,將其充分應用到水利建設當中,進而有效促進水利建設事業的發展,已成為當前水利部門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
生態水利工程是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產生的,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設合理利用水資源和滿足人們各類需要前提下,統籌兼顧生態健康及可持續發展,保證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和諧共存的系統工程。
2.1水體的自我恢復原則
生態水利設計要遵循因地制宜,科學設計。不同的地理環境具有不同的河流形態以及生態系統,要做好設計前充分的調查分析,按照不同的地理特征環境,針對性的進行設計。樹立科學的設計理念,以自然變化的平衡規律為中心。生態工程相比與傳統的水利工程要突出體現對自然河流的特性,運用自主設計的生態系統規律,有效把握河流各河段的自然屬性,將人文科技與自然屬性有機的結合到一起。實現人文需求與自然發展規律和諧共存。
2.2整體性原則
生態水域是一個動態的水域系統。主要特征是自然規律、水文要素、降雨量三者的變化。因此,在構建生態水利工程的規劃時,要充分考慮到自然修復問題和生態結構。以生態為主體,掌握各生態因素和生態系統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提出一個完整的、綜合性的對河流生態系統的修復方法。
從人與自然互相協調的科學發展觀出發,將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資源保護進行有機結合,進而對水利工程服務于社會的基礎地位做出較為詳細的探析,并通過體制、觀念的轉變,實現安全水利資源的持續供給,達到水資源持續利用。
4.1適應自然發展規律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水生態生物的生存與繁殖空間。包括自然地形、地貌的配置與功能的改進以及基于河道的水利資源分布的改進等,要保障所建立起的集土壤、生物,陽光以及水和水環境等各因素相互協調共存的生態系統。保持原有的河道自然系數,包括自然水情系數,動植物自然生態系統等。
另外,在進行生態水利工程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各自系統的自然發展規律。
4.2增強水體自凈作用
水體自凈是有機污染物受到氧化作用,從而轉變為無機物的過程。水體中的細菌和真菌通過攝入營養物,將有機物分解成為無機物,無機物可以為藻類植被提供營養,藻類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氧可以為其他水生生物利用。
4.3水體循環作用
生態水利工程,不僅能削減洪峰,凈化水質,還能涵養水源,促進水體良好循環。在水資源豐富時期,生態工程體開始蓄水,極大程度減少了發生洪災的可能性,而在淡雨季時,其儲存的豐富的水資源便開始逐漸滲透入河道之內,有效的對河道水資源進行補充。
4.4基于環境工程的生態水利設計
在對生態水利工程進行設計時,應將環境科學技術的理論進行充分借鑒和采納,以達到水質、水量同步的目的,在充分了解工程所在地水環境污染情況的基礎上,把水污染防治工程和生態治理工程有機的結合起來共同設計,既達到水污染防治目的,又突出了生態治理的功能。
隨著經濟水平發展進程加快,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人們對生存環境的要求也再進一步提高。生態水利工程得到人們高度重視,相關的科研、設計人員要打破傳統思維,開拓創新,采用全新生態型的設計理念,建設出精品的生態水利工程。同時,伴隨著更多更加先進的施工工藝和合成材料,將會應用于水利工程中,逐漸實現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和可持續性發展。
[1]左會玲.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生態水利工程分析[J].科技展望,2014,06(09).
[2]林獻偉.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生態水利工程建設[J].科技展望,2014,09(11).
(責任編輯遲明春)
X321
B
1009-6159(2016)-08-0043-01
2016-02-22
王翠琴(1977—),女,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