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晶,谷美杰,盧 寧
(1.威海市水利局,山東 威海 264200;2.威海市水務集團,山東 威海 264200)
威海市開展節水工作存在問題及建議
張立晶1,谷美杰1,盧寧2
(1.威海市水利局,山東威海264200;2.威海市水務集團,山東威海264200)
分析了威海市水資源利用現狀及開展節水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措施。
威海市;節水;水資源利用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城鎮人口的快速增長、城市工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威海市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資源可供水量短缺已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解決好節水、用水問題已刻不容緩。
近年來威海市努力創建節水型社會,致力于節約用水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利用行政手段提高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加強宣傳教育,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開展了大規模的節水宣傳活動。但節水工作沒能有效解決全市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離經濟發展要求仍有一定距離。2015年威海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量為3 789萬m3,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居民生活用水有超過30%用于沖廁,將這部分水源用中水替代,全市每年可節約用水約1 100萬m3。再以威海三家較大的熱電企業為例:威海熱電集團有限公司、威海博通熱電有限公司、威海南郊熱電有限公司3家熱電企業2015年用水總量1 130萬m3,日均用水量約3萬m3,約占威海市區日均總用水量的13%,這部分水源也可以用中水或者海水淡化替代,每年僅威海市區3家較大熱電企業就可節約用水將近1 000萬m3。經過調研,熱電企業均有意向取用中水或者海水淡化項目,但項目前期需要資金比較大,希望得到上級相關政策的扶持。
目前,指導威海市節約用水工作的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取水許可管理辦法》、《山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等法律、法規,及《山東省節約用水辦法》《威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水資源集中管理的意見》《威海市節約用水辦法》等規范性文件。這些法律、法規、規章為威海市節水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法律基礎。但這些法律、法規和規章在實際應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由于受立法權限的限制,《威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水資源集中管理的意見》《威海市節約用水辦法》等作為規范性文件,在行政法律措施和法律責任方面不夠有力,條文原則性規定多,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強,與威海水資源緊缺的形式不相適應。從當前實際情況看,水資源的管理體制沒有完全理順,存在多龍治水的實際問題,節約用水的管理工作也存在部門間交叉的情況,為明確責任確保節水工作的連續性和實效性,出臺節約用水條例十分必要。節水是個逐漸發展,日漸成效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相關部門戮力齊心,環環相扣做好節水工作。
3.1合理規劃水資源,限制高耗水產業
首先要積極利用地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充分利用雨水和洪水等不可預測資源,做到多渠道取水,多路徑聯合調度。其次是優化用水結構,生產、生活、生態用水合理安置,遵循“居民生活用水要優先,工農業、環境用水要統籌”的原則,科學的界定使用次序,力爭實現社會、經濟、環境效益的最大化。再者要嚴禁新上高耗水建設項目,對已建成的高耗水行業開展節水診斷、水平衡測試、用水效率評估,嚴格用水定額管理。
3.2開源與節流并重,重視非常規水源的利用
1)推動海水淡化項目發展。威海市三面環海,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水資源,加上當前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迅速,海水淡化的平均成本可控制在5元/m3以內。威海市華能電廠已引進海水淡化技術,海水淡化能力7 200 m3/日,目前日淡化海水2 000 m3。因此,利用地方性法規,將發電企業利用海水淡化標準作為新建電廠水資源論證的強制性標準,出臺獎勵、鼓勵政策,對使用海水淡化的企業進行獎補,將海水淡化利用發展好的企業樹立為標桿,作為水效能領跑試點企業,以帶動節水產業的發展。
2)加大中水回用力度。目前威海市中水主要用于園林綠化、市政道路沖刷等,中水利用率偏低。工業企業、生活用水目前基本沒有成規模的使用中水。先從熱電企業、大型賓館飯店、公共服務機構等用水大戶著手,通過節水立法,推動中水利用。可明確規定單體建筑面積超過一定面積的新建公共建筑安裝建筑中水設施,在城市綠化、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態景觀等領域優先使用再生水。
3)興建雨水收集系統。威海市城鎮雨洪利用程度不高,降雨直接進入城鎮雨污水排水系統。威海市屬起伏緩和、谷寬坡緩的波狀丘陵區,地勢形態適合順勢建造雨水蓄集利用系統,在城鎮規劃設計雨洪利用的同時,新建住宅小區也應建收集雨水的設施,將屋頂、路面、地面等雨水收集再利用。
4)推廣農業節水措施。威海市人多、地少、農業用水不足,要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減少農業用水緊缺的壓力。各級政府要加大農業節水灌溉投入,大力推行渠道防滲、管理輸水灌溉、噴灌、微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提高農業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對于抗旱新技術、新品種的研發出臺獎補政策。
3.3制定完善的節水保障措施
1)節水“三同時”制度。在項目可研階段,建設項目必須向節水管理機構提交建設項目節水評估報告,施工圖設計階段,負責節水的管理機構要與發改部門同步審查施工圖,項目竣工驗收時節水管理機構要參與竣工驗收,并出具竣工驗收意見,同時報送水行政主管部門,作為發放取水許可證或納入城市管網供水范圍的依據。
2)水平衡測試是節約用水和合理用水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對納入計劃用水管理范圍的用水戶定期進行水平衡測試,是加強用水科學管理,加強計劃用水的重要手段。利用節水立法,要求納入計劃用水的企業開展水平衡測試工作,減少跑、冒、滴、漏現象。
3)節約用水立法應明確激勵性措施和約束機制。對節水項目實行投資傾斜和扶持政策,明確節水工作先進典型的獎勵性政策。宏觀上對水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微觀上實行用水定額管理,將節水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實行超計劃累進加價制度。制定合理的水價制度,利用價格杠桿來促進節約用水,建立合理的水價評估機制,并定期公布居民用水成本。
4)完善公眾參與,提高公共節水意識。公眾節水意識不足,容易造成公共用水和家庭用水的浪費。通過節水立法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介,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大力宣傳節約用水,普及節水知識,改變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傳統觀念,增強市民對水的憂患意識,促使全社會對水資源短缺問題高度重視。地方上通過設立“節水月”等形式開展節水宣傳,將節水工作作為工作常態來抓。
3.4理順節水管理體制,明確各級職責
水資源管理涉及部門較多,相互之間存在交叉,但是不同的部門標準也不盡相同,導致了“多頭管水”現象的出現,很難達到水資源的最優配置。多部門的管理給水資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也帶來困難,更不利于節水工作的開展。通過節水立法最有效的手段是實現城鄉水務一體化,將節水工作統一到一個部門來管理,在涉及職責有交叉處明確各配合部門職責,避免部門間的職責不清。明確政府、社會及個人等各方的節水責任和義務,建立節約用水的監督、管理、資金投入等機制,建立完備的節水管理制度體系。
(責任編輯趙其芬)
S274
B
1009-6159(2016)-08-0046-02
2016-03-21
張立晶(1981—),女,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