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鋒,郝玉偉,李洪衛
(濱州市水利局,山東濱州256600)
?
濱州市構建水文化體系探討
任建鋒,郝玉偉,李洪衛
(濱州市水利局,山東濱州256600)
在分析濱州文化背景基礎上提出了濱州水生態文明城市水文化體系的建設任務,從水利工程生態化與人文化、開展水文化教育、開展水文化活動等方面論述了構建水文化體系的具體建設內容,也為全國開展水生態文明城市水文化體系構建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示范。
濱州;水文化體系;水生態文明城市
2014年,濱州市被水利部列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從而為提升全市生態文明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機遇,構建起豐富并有特色的濱州水生態文明城市水文化體系,對于促進濱州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人水和諧,全面促進濱州水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1傳承大禹治水的悠久水文化歷史
禹疏九河見《爾雅·釋水》,九河指當時黃河下游的九條河,其中五條河流經今天的濱州。當時治河,在禹的帶領下,遵循自然規律,改變原來的“堵水”為“疏水”,疏通河床、開鑿渠道,終于把洪水引入大河,消除了當時的水患。大禹治水體現了有智慧,有奉獻,還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繼續傳承的文化精髓。
1.2弘揚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齊魯文化
濱州地處齊文化發祥地,齊文化開放、重功利、尚革新,魯文化持重,崇倫理、尊傳統,齊魯文化結合互補,以儒家為核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山東人的性格。在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強化生態文明意識的同時,要弘揚儒學的思想,從根上解決意識問題。
1.3彰顯引黃治堿現代水工程建設成就
濱州是依托水利工程發展起來的地區,治水奠定了濱州的根基,水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鞏固和發展治水成果。深刻挖掘現代引黃水利工程的背景、建設歷史與成就,通過多種展示方法,讓工程建設背后的歷史呈現出來。
1.4基于地區文化的水文化系統建設
水生態文明建設,要以齊魯文化為背景,在現有水土資源的條件下,實現水利工程的現代化、生態化乃至人文化,將大禹文化、引黃治堿的文化在傳承基礎上進一步發揚光大。
2.1水利工程生態化與人文化
1)“四環五海”生態與人文建設工程。濱州市中心城區“四環五海”生態水利工程融入“天地人水情”黃河水文化理念。以“五海”水庫為依托,形成城在林中、樓在綠中和水中的景觀特色。五海景觀中東海以“水”為主題,形成水綠交融的景觀效果;南海以“情”為主題,突出“黃河風情”的設計理念,以南海觀音的意象為其設計形態,布局蓮花池、濱河風情帶、黃河科普中心等12個景點;西海以“地”為主題,造景采用取土堆山,創造山水相依的景觀;北海以“人”為主題,突出人與自然相融的設計理念;中海以“天”為主題,突出日月星辰的設計理念,布局以相應的形態將綠化小島散布在寬闊的水面之中。
2)典型引黃灌區生態和人文建設工程。打漁張引黃灌區包括“一個核心,四條風景帶”。一個核心,即以打漁張渠道工程為核心,主要景點包括打漁張引黃閘、渠首分水樞紐等。四條風景帶,即黃河文化風情帶,主要景點為黃河母親、大禹雕像、黃河險工、生態梨園等;引黃濟青思源景觀帶,主要景點為濟表泵站植物園、思源湖、丈八佛等;三合干生態旅游風景帶,主要景點為萬畝魚池、白果園;灌區文化景觀點,主要景點為月牙海、灌區文化展館、楊樹、興河柳、鴛鴦閘及灌區歷史水工建筑物等。
韓墩生態灌區由“一帶五區六湖“總體構架組成。“一帶”是指工程生態觀光帶;“五區”是指渠首黃河文化觀光區、韓墩生態觀光農業區、秦臺民俗風情文化區、沾化冬棗生態旅游景區、沾化沿海灘涂觀光區;“六湖”是指依托韓墩灌區供水、建設標準較高的6座平原水庫。
小開河引黃灌區已形成了沿干渠“引黃灌區水文化生態景觀帶”;以沉沙池、白楊河、清波河為代表的沉沙濕地公園建設;以黃河、引黃閘、潘季馴雕像、鎮水牛、石碑為代表的“黃河文化景區”;以金爵公園、里則管理所文化墻、西海水庫為代表的“西海風景區”;以徒駭河、土馬沙河、禹王雕像、廣濟橋遺址為代表的“兩河水文化區”;以秦口河、陽信鼎民俗風情園、東魏虎頭鞋、千年古城為代表的“民俗風情區”。
3)古城小鎮水系重建與文化建設工程。惠民在古城河水利風景區的開發建設過程中,初步形成了以發展水利為根本,以生態、環保為基礎,集文化、旅游、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靚麗水系工程之一。古城墻保護區建有古城墻展示臺,其上面的展示牌上記載了古城墻的悠久歷史和滄桑巨變,歷經千年風吹雨蝕,依然規模宏大。古城河東、西、南、北四處共建有13座各式各樣的花崗巖浮雕橋涵,寓意《孫子兵法》的13篇計謀,取因地制宜、包羅萬象之意。在古河景區的建設中,既保護好了歷史遺跡,又注重人文理念的結合,使得古城河水利風景區古跡特色鮮明、文化底韻淵源悠長。
2.2開展水文化教育
1)完善濱州水利文化館。濱州市水文化館于2009年建成,建有中心展館區、治水名人雕像區、黃河民俗風情區、龍湖景觀區。水文化館主館周圍按照“和諧與自然相統一”的原則,建成生態園。館中從四面八方收集而來的水利文物從不同程度折射出水文化。
2)建立打漁張灌區國家水教育基地。打漁張引黃灌區興建于1956年,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建立打漁張灌區國家水教育基地,對打漁張引黃工程在國家建設中的作用、引黃灌溉工程技術“零”突破的認識、工程的建設歷史再認識、水工程生態化建設示范等內容進行教育推廣,教育形式靈活多樣。
2.3開展水文化活動
通過各種宣傳渠道積極倡導“飲水思源”“惜水如金”“積水成淵”等先進的水文化,引導公眾形成和諧的水文化觀念。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契機,開展知識競賽、問卷調查等加強水知識、水文化宣傳;充分利用廣播、影視、網絡等途徑,把治水實踐和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新認識、新作法、新經驗凝練提升為共同的文化認知,促進社會公眾對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支持。
濱州水生態文明城市水文化體系的構建立足于濱州當地實際情況。隨著濱州一批水生態文明建設項目的有序實效推進,深厚的水文化內涵被不斷地挖掘和體現,人們對水文化的自覺、自信、自強的觀念進一步增強,水文化對濱州水利事業發展的支撐力進一步顯現,濱州人愛水、節水、珍惜水的生活方式進一步形成,有力地促進了濱州水土相宜、河海共融、產興物豐、城潤鄉秀的水生態文明總體目標的實現。
[1]陳雷.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努力譜寫水利發展與改革新篇章[R].在水利部傳達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大會上的講話,2007-10-24.
[2]魏文達,彥櫓.廣西水生態文明城市水文化體系構建探討[J].人民珠江,2015(4).
[3]詹衛華,李峋,俞孔堅.現代水利工程要注入文化血液[N].中國水利報,2006-03-09.
[4]陳雷.大力加強水文化建設為水利事業發展提供先進文化支撐[R].在首屆中國水文化論壇上的講話,2009-11-13.
[5]于開寧,孫平,孟亞明,柴艷.水文化傳播與水利風景區建設[J].江南大學學報.2010(2).
(責任編輯張玉燕)
TV213
B
1009-6159(2016)-07-0005-02
2015-12-24
任建鋒(1973—),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