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張濤,王帥
(1.濟寧市梁濟運河工程養護服務中心,山東濟寧272000;2.濟寧市泗河管理處,山東濟寧272000;3.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山東濟南250014)
?
泗河流域水生態保護對策探析
王燕1,張濤2,王帥3
(1.濟寧市梁濟運河工程養護服務中心,山東濟寧272000;2.濟寧市泗河管理處,山東濟寧272000;3.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山東濟南250014)
通過對泗河流域概況,泥沙特性,水土流失現狀,水利調蓄能力,水生態污染等諸多因素的分析,闡述了泗河流域水生態保護存在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濟寧市;泗河流域;水生態保護;水土流失
泗河發源于泰安市太平頂,全長159 km,流域面積2 357 km2,是山東省南四湖流域最大的山溪性天然河道。泗河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氣息和獨特的風土人情,在防洪安全,水資源開發利用,交通設施,城鎮文化建設,農業產業化建設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因此做好泗河流域水生態保持工作非常必要。
1.1水土流失狀況
泗河流域水土流失主要為水力侵蝕,其次是河段內水流淘刷,還有少量的風力侵蝕。地表植被在暴雨沖刷下,遭到嚴重破壞,從而降低了涵養水源的能力,同時由于攔蓄降雨和徑流的蓄水保水措施不夠完善,也使地表徑流增大、流速加快,土壤入滲量減少,從而地下水得不到及時補給,出現水位下降。而暴雨時山洪爆發,暴雨后又很快河流干枯,造成土壤干旱。據調查統計,泗河流域現有水土流失面積738 km2,占全流域面積的35%。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導致土層變薄、沙化、石化,而且流失的泥沙直接淤積到水庫、塘壩、河道之中,造成這些水利設施調蓄泄洪能力降低,影響防洪安全。
1.2行洪河道水土流失問題
泗河堤防灘地水土流失的形式以面蝕、溝蝕為主,其危害以溝蝕為重。產生水土流失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河道堤防一般高出灘地4 m左右,堤頂寬度平均5 m左右,內外坡一般為1∶3,堤頂、灘地不平整,河口不順直,這些地形特點易于產生水土流失,特別是河內挖沙、采煤塌陷段,水土流失現象尤為嚴重。
1.3水利調蓄能力薄弱
泗河流域當前區域蓄水、調水、引水等水利工程建設欠賬較多,雖建了橡膠壩攔蓄,但普遍蓄水規模偏小,調節能力較弱。同時部分區域坡度大,攔水設施少,缺乏水源補給,導致區域內溝塘水系萎縮、生態系統脆弱,雨水利用效率較低,不符合現階段地表水年內集中、年際豐枯差異大的水環境管理需要。流域內現有排洪溝渠普遍淤積嚴重,缺乏有效管理,養護機制欠缺。
1.4水污染防治面臨嚴峻挑戰
工業點污染依然存在,農業面污染缺乏有效控制,城區排水管網雨污混流尚未徹底根治,污水處理廠超負荷運行,部分大中型河流斷面水質尚未完全達標,水環境質量處于不穩定狀態。采煤塌陷水域治理任務繁重。目前,濟寧市采煤塌陷面積正以每年近2 666.67 hm2的速度遞增,塌陷區域礦坑水與地下水、地表水交融一體,采煤塌陷水域生態修復工作存有較大缺口,地下水資源超采問題嚴重。受經濟發展提速、區域資源短缺等因素影響,優質地下水資源遭受過度開采,致使地下水漏斗長期存在,地面沉降不同程度出現,水生態體系嚴重失衡。
2.1工程措施
泗河流域多年平均徑流量為4.4億m3,而流域水庫現有蓄水總量僅約1.5億m3,除了面上的小型蓄水設施外,整個流域的水資源利用量不高。為此,根據泗河水資源總量合理規劃配置,應實施“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工程,繼續開展“四荒”治理,積極創建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對污水、垃圾、廁所、河道及環境實行同步治理。在泗河全流域內搞好水土保持,通過修建水閘、塘壩等小型蓄水工程,充分攔蓄雨洪資源,同時做好大中型水庫及河道的水量調配工作,讓泗河水資源發揮更大的效益。
2.2生態修復措施
泗河上游為山丘區,要以小流域為單元,以小型水庫為依托,堅持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全面開展山、水、田、林、路、村綜合整治,重點實施以喬、灌、草相結合的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建設;進行坡改梯和坡面水系整治相結合的坡面工程建設,實現青山不老,碧水長流的治理目標。
2.3綜合治理措施
在河道中游的山前沖積平原區,堅持溝、渠、田、林、路、村統一規劃,形成溝成網、地成方、溝渠路旁樹成行,排、灌、路、林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模式。全面開展農村河道、坑塘、溝渠綜合整治。重點實施以開挖、疏浚與溝、河、路、渠的堤岸坡面布設生物或砌護措施,防止坍塌和沖於相結合的農村水網工程建設;進行網、帶、片、點結合的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
3.1實施滿足泗河流域水生態需要的藍線規劃
為保證藍線規劃有效性和合理性,要對河道基本情況開展全面調查分析,還應注重水系整體性、協調性、安全性和功能性,在確保防洪安全前提下,保證規劃可操作性;綜合考慮河道新建、整治、綠化、生態景觀建設等工作。此外,加強與規劃、交通、城建等部門溝通協調,保證“藍線規劃”成為濟寧市城市總體規劃的一部分。
3.2加強組織領導
水生態文明建設涉及政府各個部門、社會各個層面,同時考慮到水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統一規劃和實施,應專門設立水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并下設辦公室,形成多部門參與、協商處理重要水生態文明建設相關事宜的格局,實現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推進。
3.3建立水生態保護制度
在深入調查、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征求社會各方的意見建議,針對破壞水生態文明的不法行為,積極出臺具有操作性的法規條文,利用法律權威為濟寧市的水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3.4全面構建水生態文明建設補償機制
綜合考慮水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保護成本及機會成本,結合行政和市場調節手段,構建多樣化水生態補償機制。對于生態脆弱區、河湖源頭區、水源涵養區、濕地保護區等建設和養護,政府水利部門作為主體,在財政支付部分生態補償費用的前提下,發揮生態補償基金的支付功能。對于重點河流大型水利工程的水生態保護等,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收益誰補償的基本原則,落實水生態保護責任。
3.5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
實施城市內河雨污分流工程,按照雨污分流要求,大力推進濟寧市管道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截污管道,對可能進入排洪溝或截洪溝的污水及時截流,集中收集后排入污水處理廠;加大對所有排水企業的治理力度,一律按照高于國家標準的山東省水污染綜合排放標準執行;積極推動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提高處理標準,保證從源頭上減少污水排放程度。
3.6積極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
積極申報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在創建過程中,應遵循生態平衡的法則和要求,以城市河湖型水利風景區為依托,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生態體系完整、水生態環境優美”為總目標,積極構建集防洪、供水、生態等多功能于一體并覆蓋全市的現代水網體系,全面提高水利現代化水平;結合河道防洪治理、水利風景區創建、生態水系建設,著力打造人水和諧、人水相親的宜居城市,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人、水、城和諧發展。
(責任編輯趙其芬)
TV213.4
B
1009-6159(2016)-07-0032-02
2015-12-09
王燕(1975—),女,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