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元 麟, 何 順 賓, 王 壽 根
(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
?
長河壩水電站樞紐布置設計
郝 元 麟,何 順 賓,王 壽 根
(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610072)
摘要:長河壩水電站規模大。結合工程所處川西高原氣候區、高山峽谷地區、高地震烈度區等復雜基礎建設條件和建設開發背景,圍繞電站樞紐布置涉及要素,系統概述了長河壩水電站樞紐布置設計的相關情況及其設防重點和難點,旨在為類似工程設計提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長河壩水電站;樞紐布置;調整及優化;設計
1工程概述
長河壩水電站是以單一發電為主的大型水庫電站,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境內,地處大渡河上游金湯河口以下約4~7 km河段,為大渡河干流“3庫22級”開發的第10級電站,壩、廠址上距丹巴縣城約85 km,下距康定縣城和瀘定縣城分別為51 km和50 km,距成都約360 km。
電站壩址控制流域面積56 648 km2,占全流域面積的73.2%,多年平均流量約843 m3/s。電站采用攔河大壩、首部式地下引水發電系統的開發方式,為一等大(1)型工程。攔河大壩采用礫石土心墻堆石壩、最大壩高240 m,壩壅水高約213 m,水庫正常蓄水位高程1 690 m,正常蓄水位時大渡河干流回水長度為36.4 km、水庫面積12.54 km2、庫容10.15億m3,校核洪水位高程1 694.6 m、相應總庫容10.75億m3,水庫最低死水位高程1 650 m,調節庫容4.15億m3,具有季調節能力。電站最大水頭216.2 m、最小水頭166 m,額定水頭200 m,發電引用流量1 458 m3/s,安裝4臺、單機容量為650 MW的混流立軸式水輪發電機,總容量2 600 MW,保證出力615 MW,多年平均年發電量為110.5億kW·h。
2樞紐區水文及工程地質條件
2.1水文條件
大渡河流域的徑流主要來自降水,其次為地下水和冰雪融水補給,徑流具有豐沛穩定和年際變化小的特點。洪水主要由降水形成,洪水具有量大、峰不高、緩漲緩落、歷時較長的特點,洪水過程多呈復峰型且漲落緩慢;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10月,其中又以6~9月最多。大渡河上游地區因地勢高且遠離水汽源地,降水量較少,降水日數一般為100~170 d,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僅為600~700 mm左右且很少出現暴雨,最大日降水量一般為30~70 mm。
長河壩水電站壩址區多年平均氣溫15.4 ℃,極端最高氣溫36.4 ℃,極端最低氣溫-5 ℃,多年平均年蒸發量1 526.9 mm,多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6%,最大風速15 m/s,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42.9 mm,歷年最大日降水量72.3 mm。壩址處多年平均流量843 m3/s,汛期(5~10月)多年平均流量1 366 m3/s,枯期(11月~翌年4月)平均流量316 m3/s,多年平均年徑流量265.85億m3。壩址處多年平均懸移質年輸沙量 910萬t,多年平均含沙量351 g/m3,年平均推移質輸沙量確定為31.2萬t。
2.2工程地質條件
(1)區域地質與地震。
該電站地處鮮水河斷裂帶、龍門山斷裂帶和安寧河~小江斷裂帶所切割的川滇菱形塊體、巴顏喀拉塊體和四川地塊交接部位,處于川滇菱形塊體東緣外側,區域地質構造背景復雜,區域構造穩定性較差。工程場地的地震危險性主要受外圍強震活動的波及影響,其中鮮水河地震統計區康定8級潛在震源對場地地震危險性起主要作用。工程場地50 a超越概率10%的基巖水平峰值加速度為172 gal、相對應的地震基本烈度為Ⅷ度,100 a超越概率2%的基巖水平峰值加速度為359 gal,100 a超越概率1%的基巖水平峰值加速度為430 gal。
(2)庫區地質條件。
水庫地處高山峽谷區,屬河道型水庫,兩岸基巖裸露,河谷兩岸支流、沖溝發育,偶見零星的Ⅰ~Ⅲ級階地分布。水庫由大渡河主庫及金湯河等支庫組成,正常蓄水位高程1 690 m時大渡河主庫回水長約36.4 km,金湯河支庫回水長約5.1 km,其余沖溝庫容小、回水短。庫區無區域斷裂通過,物理地質作用不強,規模較小,主要以巖體風化、卸荷、小型崩塌、泥石流為特征。
(3)壩址區地質條件。
①地形地貌。
電站所處部位的大渡河由南東轉為南西流向形成一個90°的河灣。壩軸線附近河谷相對開闊,呈較寬的“V”型,兩岸自然邊坡陡峻,臨江坡高700 m左右,左岸1 590 m高程以下坡角一般為60°~65 °,1 590 m高程以上坡角一般為40°~45 °;右岸1 660 m高程以下坡角一般為60°~65 °,1 660 m高程以上坡角一般為35°~40 °;枯水期河水面寬110~120 m,水深3~5 m。正常蓄水位高程1 690 m時對應谷寬459 m,兩岸沖溝較發育,溝谷走向基本垂直岸坡,規模較小,切割較淺,除左壩肩棒棒溝和右岸下游沙場溝有常年流水外,其余沖溝均為季節性溝谷。
②地層巖性。
壩址區出露巖體為一套晉寧期-澄江期的侵入巖,其巖性以花崗巖(γ2(4))、石英閃長巖(δ02(3))為主。河床覆蓋層厚60~70 m,局部達79.3 m,自下而上(由老至新)可分為3層:第①層為漂(塊)卵(碎)礫石層(fglQ3),第②層為含泥漂(塊)卵(碎)礫石層(alQ41),第③層為漂(塊)卵礫石層(alQ42),第②層中有厚度為0.75~12.5 m的②-C砂層分布、砂層頂板埋深3.33~25.7 m。
③地質構造。
壩址區無區域性斷裂通過,地質構造以次級小斷層、擠壓破碎帶、節理裂隙(裂隙密集帶)、巖脈為特征。斷層測年活動時間為14.2±1萬年~21±1.5萬年,主要活動期在中更新世,晚更新世以來不具活動性。
④風化卸荷特征。
壩址區巖體主要為花崗巖,次為輝長巖和石英閃長巖。巖石致密堅硬,抗風化能力強,風化作用主要沿裂隙進行,局部可見球狀風化,其風化強度、深度和分布規律明顯受構造、地形、巖體卸荷和地下水等因素控制。兩岸河谷深切,谷坡陡峻,天然地應力較高,在河谷強烈下切導致谷坡向臨空方向產生較強烈的卸荷。
⑤水文地質條件。
壩址區地下水賦存可分為第四系松散堆積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兩種類型。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河谷地帶的松散堆積物中;基巖裂隙水分布于裂隙巖體和斷層帶附近,受斷層或巖脈阻水而局部富集;地下水均由大氣降水補給,向河床排泄。
⑥地應力特征。
壩址區地處深山峽谷,新構造運動總體表現為以整體性、間歇性強烈抬升為主,區域構造應力作用方向表現為近東西向擠壓。花崗閃長巖致密、堅硬、較完整,抗變形性能強,易蓄集較高的應變能,應力相對集中且地應力較高。左岸水平埋深200~450 m山體內最大主應力σ1方向大致為N60°~80°W,傾角為-20°~-54.98°,最大主應力σ1量級為16~32 MPa;右岸水平埋深250~360 m山體內最大主應力σ1方向大致為N40°~60°W,傾角為6°~68°,最大主應力σ1量級為18~20 MPa。
3樞紐布置設計
3.1工程等別及洪水、地震設防標準
該工程為一等大(1)型工程,擋水、泄洪、引水及發電等永久性主要建筑物為1級建筑物,永久性次要建筑物為3級建筑物,臨時建筑物為3級建筑物。
各主要建筑物的洪水設防標準為:①擋水、泄水建筑物按1 000 a一遇洪水流量7 650 m3/s設計,可能最大洪水(PMF)流量10 400 m3/s校核;②電站廠房按200 a一遇洪水流量6 670 m3/s設計,1 000 a一遇洪水流量7 650 m3/s校核;③泄水建筑物消能防沖按100 a一遇洪水流量6 230 m3/s設計并考慮在低于該洪水標準時可能出現的不利情況。
各主要建筑物的地震設防標準為:壅水建筑物抗震設防類別為甲類,按Ⅸ度抗震設防,設計地震工況下,壅水建筑物基巖水平峰值加速度取100 a超越概率2%的值,即0.359 g;校核地震工況下,壅水建筑物基巖水平峰值加速度取100 a超越概率1%的值,即0.43 g。非壅水建筑物抗震設防類別為乙類,按Ⅷ度進行抗震設計,基巖水平峰值加速度取50 a內超 越 概 率 5%的值,即0.222 g。
3.2樞紐布置設計及優化
3.2.1壩址選擇
按照所審定的大渡河流域梯級開發原則和規劃,長河壩規劃壩址區位于大渡河上游金湯河口下游響水溝至蒙子壩之間長約7 km的大渡河干流河段上,工程場址上游受限于金湯河,下游受限于金湯河最末一級梯級——金康電站廠房。根據長河壩工程開發任務和基礎建設條件,在規劃河段擬定了上、下兩個壩址進行樞紐建筑物布置和方案比較,上壩址位于響水溝至大奔牛溝長約2 km的河段上,下壩址位于大奔牛溝至蒙子壩長約2 km的河段上,兩壩址相距僅2 km、水位差7~11 m。
兩壩址間流域面積和水庫淹沒補償相差甚微、徑流基本相同、水量利用和環境影響程度基本無差別。所確定的壩址選擇原則為“相同特征水位、相同裝機規模、相同機組臺數”。綜合考慮壩體兩岸接頭條件、壩基防滲與壩體工程量、泄洪及引水發電建筑物布置條件、導流建筑物布置條件、施工條件、河段水頭利用、工程經濟指標等要素,確定下壩址為工程代表壩址。
3.2.2壩軸線選擇
長河壩工程規模大,所選定的壩址(下壩址)由于左岸壩前的卸荷松弛巖體、壩后的大灣溝及金康電站,右岸壩前的筆架溝、壩后的花瓶溝限制了樞紐布置,可供樞紐布置的河段長度較短。從地形、地質、水工建筑物布置考慮,壩軸線布置的范圍基本局限于橫Ⅰ勘探線上游80~120 m范圍內。為此,擬定了上、下兩條壩線進行樞紐建筑物布置和方案比較。上壩線位于橫Ⅰ-2勘探線,下壩線位于橫Ⅰ-1勘探線位置,兩壩線相距約50 m、夾角7°。
鑒于兩條比選壩線距離較近,從工程地質條件、樞紐布置條件、施工組織、投資等方面進行比較,兩壩線差異不大。相比較而言,上壩線具有地質條件略優,樞紐布置(取水口、壓力管道、廠房及附屬洞室等)的適應性、協調性較好,工程投資少等優勢,故最終確定上壩線為工程選定壩線。
3.2.3壩型選擇
鑒于壩址區地震基本烈度為Ⅷ度、河谷寬高比約為2.1、壩基覆蓋層最厚達80 m、深覆蓋層上擬建的最大壩高為240 m等復雜筑壩條件以及壩址附近有足夠儲量滿足高土石壩要求的防滲土料和壩殼堆石料可以利用,初步考慮該攔河大壩宜采用當地材料壩。從已有工程成熟經驗、壩體結構、投資和工期等方面分析,較適宜的壩型為礫石土心墻堆石壩、礫石土斜心墻堆石壩和瀝青混凝土心墻堆石壩等三種壩型。
三種壩型的壩坡穩定、平面滲流和壩體應力應變計算分析成果等均滿足高土石壩修建的各種技術要求,工期安排差異不大。瀝青混凝土心墻堆石壩雖然投資最省,但因心墻與基礎防滲墻接頭結構復雜,基礎防滲墻應力高,瀝青心墻的應力和變形復雜,防滲體結構可靠性差,基礎防滲墻施工難度大,總工期保證度低,最大壩高遠高于目前已建同類型之最大壩高(約130 m)、可借鑒經驗少等缺點不宜采用。礫石土直心墻堆石壩抗震性能和抗滲透穩定性均好于斜心墻,投資也略低于斜心墻方案,工程區氣候條件也適宜土質心墻的施工填筑,故最終確定礫石土直心墻堆石壩為工程選定壩型。
3.2.4樞紐布置方案比選
(1)樞紐布置格局。
壩址區大渡河河道為由南東轉為南西流向的一個90°河灣。為了充分利用河灣地形裁彎取直,節省工程量,使建筑物布置順暢,設計單位將所有泄水建筑物進口均布置于象鼻溝上游側、出口布置于花瓶溝下游,形成“平、直、順”一坡到底的無壓泄水隧洞,同時結合地質條件和各泄水建筑物運行、出流情況,擬定了泄水洞按“大斷面、短洞線及小斷面、長洞線”的排列布置原則,使各泄水出口水流順河道、歸槽條件較好。根據引水發電系統位置的不同,研究了右岸廠房和左岸廠房兩大樞紐布置格局。
鑒于該電站壩址位于高山峽谷地區,山體雄厚,岸坡陡峻,無較寬闊的階地分布,不具備布置大型地面廠房的條件,故發電廠房宜采用地下式。在綜合考慮了大型地下洞室群對地質條件的適宜性、工程量省、運行管理方便等條件,左、右岸廠房宜采用首部式地下廠房型式。左岸廠房布置方案研究了無溢洪道、小溢洪道(1孔,寬15 m、高16 m)、大溢洪道(3孔,單寬11 m、高15 m)三種不同泄洪方式組合及相應的尾水布置方案;右岸地下廠房方案研究了開敞式溢洪道組合長、短尾水洞,開敞式泄洪洞組合長尾水洞、尾水利用導流洞等4個方案。比較而言,將地下廠房洞室布置在左岸,圍巖穩定條件較好,以開敞式泄洪洞代替岸邊溢洪道避免了大面積高陡邊坡穩定問題和對花瓶溝堆積體、大灣溝堆積體的不利影響。該方案兩岸建筑物布置較均衡,施工干擾較小,不可預見的地質問題相對較少,施工工期短。
從工程的技術可靠性、電站運行風險、施工干擾、施工工期及其保證性等方面進行綜合權衡后確定該工程采用泄洪建筑物布置于右岸、引水發電系統布置于左岸的樞紐布置格局。
(2)泄水建筑物布置。
長河壩屬高壩大庫,壩址處河谷較寬、兩岸岸坡陡峻,樞紐泄量大(10 400 m3/s)、水頭高(最大約200 m,泄洪功率約21 000 MW),結合當地材料壩的運行特點和水庫調度要求,該泄水建筑物需順應地形、地質條件、具有良好的進流歸河條件,具有較大的超泄能力,宜布設多層泄流通道以合理控制水位的升降,在中小洪水時具有較大的運行靈活性并盡量與其他建筑物和周邊環境相協調。據此,所擬定的工程泄水建筑物由泄洪洞和放空洞組成,泄洪洞的主要任務是下泄大、中、小洪水,具有一定的運行靈活性,泄洪洞由1條深孔泄洪洞和2條開敞式泄洪洞組成。單條開敞式泄洪洞在校核洪水位時下泄流量為3 138 m3/s,設計洪水位時下泄流量約為2 140 m3/s,具有很強的超泄能力;深孔泄洪洞最大下泄流量約為3 692 m3/s。放空洞的主要任務是放空水庫以檢修大壩及其它相關建筑物并兼做后期導流洞用,不參與泄洪,最大下泄流量約為1 970 m3/s。
(3)導流洞的利用。
為滿足工程施工期導流需要,該工程共布置了兩條初期導流洞和一條中期導流洞。三條導流洞均布置在右岸,兩條初期導流洞進口緊鄰象鼻溝的上游側,出口緊鄰花瓶溝的上游側;中期導流洞進口布置在初期導流洞上游側、深孔泄洪洞進口前沿低高程處,出口緊鄰花瓶溝下游側,與初期導流洞隔花瓶溝布置。
為達到工程靈活運行并降低投資的目的,設計單位還研究了永久泄水建筑物與導流洞相互結合利用的可行性與合理性,組合方案包括:①泄水建筑物和初期導流洞結合利用;②深孔泄洪洞和中期導流洞的龍抬頭結合利用方案;③放空洞和中期導流洞的全結合利用方案;④放空洞和中期導流洞的龍抬頭結合利用方案;⑤中期導流洞不結合方案。綜合工程布置、結構、水力條件、施工導流、金屬結構、生態環保、投資、工程安全風險等方面的分析比較,確定該工程永久泄水建筑物不與初期導流洞結合利用,深孔泄洪洞、放空洞均不考慮與中期導流洞結合利用。
(4)樞紐布置方案。
樞紐主要建筑物由礫石土心墻堆石壩、引水發電系統、3條泄洪洞和1條放空洞等建筑物組成。壩軸線位于橫Ⅰ-2勘探線,方位角N82°W。引水發電系統布置在左岸,進水口布置在倒石溝下游側附近,廠房軸線平行于壩軸線,尾水洞下穿大灣溝后在1#泄洪洞出口上游歸河。泄洪、放空和施工導流建筑物均布置在右岸,自河道往山里依次布置了2條初期導流洞、1條中期導流洞,3條泄洪洞和1條放空洞;所有泄水建筑物進口均在象鼻溝上游側,除初期導流洞出口布置在花瓶溝上游側外,其余泄水建筑物出口均布置在花瓶溝下游。
3.2.5樞紐布置的調整及優化
工程實施階段,在維持可行性研究設計樞紐布置總格局不變的前提下,依據新的基礎資料和條件,重點對樞紐泄水建筑物的布置和型式進行了調整和優化:鑒于泄洪洞、放空洞、中期導流洞等泄水建筑物進、出口開挖洞臉和側坡地形陡峻,邊坡最高達300 m級,開挖和支護工程量大,提前形成施工通道非常困難;此外,工程實施階段,由于低高程2條初期導流洞已提前完工并開始導流度汛,泄洪洞、放空洞、中期導流洞高邊坡開挖棄渣客觀上不允許下河。因此,合理而有效地減低泄水建筑物進、出口開挖坡高,對降低工程風險、保障工程工期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樞紐布置調整優化的情況主要有:進出口邊坡采取高清坡、強支護、低開口,1#、2#泄洪洞軸線微調;1#泄洪洞進口塔體長度由52 m減為49 m,2#、3#泄洪洞進口塔體長度由40 m減為36.5 m;1#、2#、3#泄洪洞總長略有增加,坡度略有變緩,斷面略有減小;對出口挑坎體型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優化,增設了補氣洞;對放空洞洞身斷面尺寸進行了調整;中期導流洞增設了弧形閘門。
4主要樞紐建筑物
4.1攔河大壩與基礎防滲處理
大壩采用礫石土心墻堆石壩,心墻與上、下游壩殼堆石之間均設有反濾層、過渡層,防滲墻下游心墻底部及下游壩殼與覆蓋層壩基之間設有水平反濾層,心墻與兩岸岸坡接觸部位設有協調變形的高塑性粘土。壩體建基面最低高程為1 457 m,最大壩高240 m,壩頂長度為502.85 m,壩頂寬16 m,上、下游壩坡均為1∶2;在上游壩坡1 645 m高程處設置了一條5 m寬的馬道,下游壩坡布置“之”字形上壩道路。
河床壩基面以下覆蓋層采取全封閉混凝土防滲墻方案,覆蓋層以下及兩岸基巖基礎防滲均采用灌漿帷幕,帷幕深入3 Lu基巖以下5 m。防滲墻采用一主一副兩墻分開、端部采用帷幕搭接的聯合防滲布置,兩墻之間凈距14 m;主墻最大墻深約55 m、墻厚1.4 m,位于壩軸線平面內,采用廊道式與心墻連接;副墻最大墻深約50 m、墻厚1.2 m,布設于上游側,采用插入式與心墻連接。
4.2泄洪、放空建筑物
樞紐永久泄水建筑物均布置于河道右岸,由三條泄洪洞和一條放空洞組成,從左至右依次為1#泄洪洞、2#泄洪洞、3#泄洪洞和放空洞。泄洪洞的主要任務是下泄大、中、小洪水,放空洞的主要任務是放空水庫以檢修大壩及其它相關建筑物并兼做后期導流洞,不參加泄洪。三條泄洪洞下泄校核洪水(PMF)時洪水峰值流量為10 400 m3/s,其最大泄洪功率約為21 000 MW。
1#泄洪洞由岸塔式短有壓進口段、無壓隧洞段和出口挑流鼻坎段組成。進水塔長49 m、寬27 m、高52 m,工作閘門孔口寬14 m、高11.5 m,無壓城門洞斷面寬14 m、高16~19 m,洞身長1 362 m,隧洞縱坡i=0.102 79,最大泄量3 692 m3/s。
2#、3#泄洪洞由開敞塔式進口段、無壓隧洞段和出口挑流鼻坎段組成。進口塔長36.5 m、寬28 m、高37.5 m,工作閘門孔口寬17 m、高17.564 m,無壓城門洞斷面寬14~17 m、高15~18 m,洞身長度分別為1 508 m和1 540 m,隧洞縱坡分別為i=0.108 48和i=0.105 52,單洞最大泄量為3 138 m3/s。
放空洞由岸塔式短有壓進口段、無壓隧洞段和出口挑流鼻坎段組成。進水塔長49 m、寬22 m、高114 m,工作閘門孔口寬9 m、高7 m,無壓洞斷面寬9 m、高13 m,洞身長1 711.65 m,隧洞縱坡i=0.058 77,最大泄量為1 970 m3/s(對應高程1 658.5 m水位)。
4.3引水發電建筑物
引水發電建筑物布置于河道左岸,采用首部式地下廠房布置方案,主要由岸塔式進水口、壓力管道、主副廠房、主變室、開關站、尾水調壓室、尾水洞等建筑物組成。
電站4臺機組進水口呈“一”字型并排布置,進水口塔體尺寸:長137.2 m、寬30 m、高74 m;壓力管道采用單機單管(φ9.5 m)供水,設計引用流量364.5 m3/s,洞內流速5.178 m/s;發電廠房位于左壩肩壩軸線下游約18 m處,最小垂直埋深230 m、水平埋深約200 m,廠房縱軸線方位N82°W,主廠房(長228.8 m、寬30.8 m、高73.35 m)、主變室(長150 m、寬19.3 m、高25.7 m)、尾調室(長144 m、寬22 m、高79 m)三大洞室平行布置,尾水調壓室中心線和廠房頂拱中心線間距為135.2 m,主變室和廠房、尾水調壓室間的巖柱厚度分別為45 m和44.5 m;尾水系統采用“二機一室一洞”布置方案,共設兩個長條形圓拱直墻阻抗式調壓室(總長144 m)、中間采用15 m厚巖柱隔開,1#、2#尾水洞長度分別為1 360.51 m、1 145.34 m,單洞斷面寬12 m、高16 m;地面開關站長145 m、寬30 m,位于左岸壩軸線下游約120 m處,地坪高程1 685 m,與地下洞室通過兩條豎井和一條平洞連接。
5結語
長河壩水電站工程規模大、基礎建設條件復雜,樞紐布置設計在經驗把控的基礎上開展了大量的論證和多方案比選工作,實施階段據實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優化調整。調整后的樞紐布置充分適應了地形、地質與建設條件,樞紐建筑物的設計
不僅形式簡單、布置合理,而且技術可靠、安全經濟。目前,工程已進入施工高峰的關鍵階段,計劃于2017年內實現全部機組投產發電。
郝元麟(1964-),男,安徽蚌埠人,黨委書記,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學士,從事水電水利工程勘測設計管理及科研工作;
何順賓(1968-),男,四川廣安人,副總工程師兼項目經理、設計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工程碩士,從事水電水利工程勘測設計、項目管理及科研工作;
王壽根(1966-),男,四川成都人,副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碩士,從事水電工程建設技術與管理工作.
(責任編輯:李燕輝)
Project Layout Design of Changheba Hydropower Station
HAO YuanlinHE ShunbinWANG Shougen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Limited , Chengdu , 610072 , China)
Abstract :The large-scaled Changheba hydropower station is located in plateau climatic region , mountain canyon area and high intensity seismic region , therefore ,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and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background are very complex. Taking consideration of essential factors involved project layout , this paper summarizes project layout design of Changheba hydropower station and key design standard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to the similar projects.
Key words:Changheba hydropower station ; project layout ; reg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作者簡介:
收稿日期:2015-11-05
文章編號:1001-2184(2016)01-0001-05
文獻標識碼:B
中圖分類號:TV7;TV222;TV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