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金 山, 劉 永 波, 唐 世 明, 曹 建 平
(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
?
長河壩水電站樞紐區工程地質勘察與評價
胡 金 山,劉 永 波,唐 世 明,曹 建 平
(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610072)
摘要:長河壩水電站為高地震烈度區、深厚覆蓋層上建造的世界上最高的礫石土心墻堆石壩,國內外尚無成熟經驗可供借鑒,其地質勘察與評價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介紹了長河壩水電站樞紐建筑物主要工程地質問題與評價,包括區域地質與地震及水庫大壩、地下廠房大型地下洞室、泄洪放空系統進出口邊坡、環境邊坡主要工程地質問題與評價。闡述了主要工程地質問題的處理及取得的效果,總結了長河壩工程地質勘察經驗,可供類似工程借鑒,尤其是深厚覆蓋層超高土石壩。
關鍵詞:長河壩水電站;工程地質問題;勘察;評價
1概述
長河壩水電站規劃階段的勘察設計工作始于1977年,至2003年7月編制完成了《四川省大渡河干流水電規劃調整報告》。經相應的地質、勘探和試驗研究工作論證,在初步查明和揭示壩址區工程地質條件與主要工程地質問題的基礎上,于2004年10月編制完成了《壩址選擇及樞紐布置初步研究報告》并進行了咨詢。根據咨詢意見,設計單位又對地下廠房、兩岸壩肩、河床覆蓋層、導流洞進口、左岸壩前卸荷松弛巖體等部位進行了補充勘探和地質調查研究工作,并針對壩區次級斷層進行了補充取樣和測齡研究工作,于2004年12月完成了《四川省大渡河長河壩水電站預可行性研究報告》并通過審查。設計單位在可行性研究階段相繼完成了壩址選擇研究、壩線與壩型選擇以及樞紐布置專題研究和針對查明水工建筑物工程地質條件等的地勘試驗工作,同時,對樞紐區高邊坡穩定性開展了專題研究。為進一步研究河床深厚覆蓋層的顆粒級配和力學性能,又進行了專門的、較大口徑(φ130)取芯鉆探和現場原位旁壓試驗等工作,于2006年6月完成了《四川省大渡河長河壩水電站可行性研究報告》,2007年10月通過審查。在招標技施階段,進行了工程地震及斷裂活動性補充研究、防震抗震專題研究、壩基河床覆蓋層補充勘察、壩址左岸及基坑涌水水文地質條件專題研究、工程邊坡以外天然邊坡調查、礫石料場深化復勘(分區分層及分級儲量評價)及料場邊坡勘察、泥石流溝補充專題研究及綜合治理設計。
長河壩水電站為高地震烈度區、深厚覆蓋層上建造的世界上最高的礫石土心墻堆石壩,國內外尚無成熟經驗可供借鑒,其地質勘察與評價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工程區河谷深切、谷坡高陡、沖溝發育,工程高邊坡穩定、崩塌、滑坡、泥石流問題較突出,深厚覆蓋層建壩工程地質問題包括壩區深厚覆蓋層基礎承載及不均勻沉降、壩基抗滑穩定、滲漏及滲透穩定、砂層液化等問題突出,高地應力區特大型地下洞室群穩定也是工程地質勘察與評價的重點。
2樞紐區工程地質勘察與評價
2.1區域地質與地震
該電站地處鮮水河斷裂帶、龍門山斷裂帶和安寧河~小江斷裂帶所切割的川滇菱形塊體、巴顏喀拉塊體和四川地塊交接部位,處于川滇菱形塊體東緣外側,區域地質構造背景復雜。工程區外圍區域斷裂帶規模宏大,發育歷史悠久,北西向鮮水河斷裂帶和北東向龍門山斷裂帶南西段具有發生7.5~8級潛在地震的危險性。經地震地質背景和地震危險性分析得知:工程區不具備發生強震的地質構造條件,工程場地的地震危險性主要受外圍強震活動的波及影響,其中鮮水河地震統計區康定8級潛在震源對場地地震危險性起主要作用。
工程場地50 a超越概率10%的基巖水平峰值加速度為172 gal,100 a超越概率2%的基巖水平峰值加速度為359 gal,相對應的地震基本烈度為Ⅷ度,區域構造穩定性較差。“5.12”地震后,長河壩水電站不需要進行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復核。地震后區域地震地質環境有一定變化,故進行了斷裂活動性及工程地震補充研究,補充論證了100 a超越概率1%的基巖水平峰值加速度為430 gal。
2.2水庫主要工程地質問題評價
水庫由大渡河主庫、金湯河等支庫組成,屬高山峽谷河道,兩岸岸坡基巖多裸露,覆蓋層分布零星且主要集中分布于庫尾段。庫區兩岸出露地層為元古界澄江~晉寧期花崗巖(γ2(4))、石英閃長巖(δ02(3))、閃長巖(δ2(3))及庫尾出露的元古界前震旦系石門坎組(Pts)變質流紋巖、變質石英砂巖夾千枚巖;震旦系上統(Zb)中厚層狀白云巖、結晶灰巖、千枚巖。
庫區出露基巖以堅硬巖為主,少量中硬巖夾軟巖,谷坡變形破壞形式以巖體卸荷拉裂、局部小型崩塌、墜落為主,除庫中段下索子上游約1.2 km左岸卸荷拉裂巖體和金湯河支庫左岸小型花崗巖塌滑體外,其它庫段均未發現大的滑坡和潛在不穩定體,庫岸整體穩定。
兩岸第四系松散堆積物多位于正常蓄水位
1 690 m高程以下,在下索子溝下游右岸分布有較厚的冰磧堆積物(一柱香堆積體),岸坡高陡,厚達數十米,水庫蓄水后會產生一定的塌岸,但對水庫的正常安全運行影響甚微。
庫區兩岸山體雄厚,未發現通向庫外的構造透水帶分布,加之無深切鄰谷,水庫蓄水后不存在向庫外及下游產生永久性滲漏問題。
庫區兩岸基巖裸露,第四系松散堆積物不豐,植被覆蓋較好,塌岸規模總體不大,兩岸除有兩處礦山泥石流、響水溝泥石流及野牛溝古泥石流發育外,沖溝泥石流活動不發育或規模不大,松散固體物質來源有限,水庫淤積問題不突出。
水庫區耕地林地稀少,多分布在正常蓄水位以下,水庫蓄水后,絕大多數庫段無水庫浸沒問題。只有庫尾正常蓄水位附近的菩提河壩有少量的耕地存在浸沒問題,但其高程高于正常蓄水位3~5 m,水庫浸沒影響較小。
庫區無控制性區域性斷裂通過,兩岸平行水庫發育的斷裂如昌昌斷裂、紅鋒斷裂距庫岸均在2~5 km以遠,斷層多具壓扭性質,未被庫水淹沒,水庫沿斷裂誘發地震的可能性小;庫區大部分庫段為典型的花崗巖、閃長巖峽谷區,壩前水深可達215 m,表淺部巖體卸荷松弛。經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預測評價認為:水庫蓄水后花崗巖庫段存在卸荷型誘發地震的可能,發震能量最高的壩前花崗巖庫段存在發生4級誘發地震的可能,震中烈度小于Ⅶ度(低于場地基本烈度),故其對水工建筑物不會造成破壞性影響。
2.3大壩工程地質問題評價
壩址區兩岸地形陡竣,基巖出露且以花崗巖及閃長巖為主,無區域性斷裂通過,壩區斷層測年成果表明其主要活動期在中更新世,晚更新世以來不具活動性。
兩岸巖體地應力較高,大部分屬高應力區,最大主應力達31.96 MPa。壩區巖石致密堅硬,抗風化能力強,風化作用主要沿裂隙進行,局部可見球狀風化,淺表部為弱風化,未見強風化,具集中卸荷和夾層式風化特點。
兩岸巖體淺表部位局部形成松動巖體。兩岸崩塌較發育并發育多處崩塌堆積體,壩址區沖溝發育,易產生小規模泥石流。
河床覆蓋層深厚,壩區河床覆蓋層厚度為60~70 m,局部達79.3 m。根據河床覆蓋層成層結構特征和工程地質特性,自下而上(由老至新)可分為3層:第①層為漂(塊)卵(碎)礫石層(fglQ3),第②層為含泥漂(塊)卵(碎)砂礫石層(alQ41),第③層為漂(塊)卵礫石層(alQ42),第②層中有砂層分布。覆蓋層以粗顆粒為主,局部為砂層透鏡體。
綜上所述,大壩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包括壩基深厚覆蓋層基礎承載及不均勻沉降、壩基抗滑穩定、滲漏及滲透穩定、砂層液化等以及左右岸壩肩邊坡、料場勘察與邊坡支護等。
目前國內外在覆蓋層上所建造的最高壩均未超過200 m。而長河壩水電站壩高達240 m,已超出了現有工程經驗,其勘察與評價難度較大。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包括:
(1)覆蓋層壩基承載及不均勻變形問題。
河床覆蓋層地基具多層結構,總體為漂(塊)卵礫石層,粗顆粒基本構成骨架,結構較密實,其抗變形能力和強度均較高,可滿足基礎承載變形和抗滑穩定要求。
由于②-C砂層分布廣、埋深較淺、力學強度較低且在Ⅷ度地震工況下為可能液化砂層。在經方案比選后最終決定采取挖除處理。
壩基持力層為第②層含泥漂(塊)卵(碎)砂礫石層(alQ41)、第③層為漂(塊)卵礫石層,壩基還有最大深度為53 m的覆蓋層。為提高壩基覆蓋層的承載力和土體密實度,增加壓縮模量,減小壩基的不均勻變形和沉降,最終決定對心墻建基面底部的覆蓋層壩基進行固結灌漿處理,深度為5 m。
據武漢大學三維應力應變分析,挖除②-C砂層后大壩發生的不均勻沉降變形不大,壩體變形較平順。
(2)覆蓋層壩基抗滑穩定問題。
壩基第②、③層土粗顆粒構成骨架,結構較密實,力學強度較高,現場大剪試驗表明:其內摩擦角φ=28°~32°,能夠滿足堆石壩壩基抗滑穩定要求。壩基下砂層抗剪強度低,不能滿足壩基抗滑穩定要求,需進行挖除處理。
挖除砂層后,采用極限平衡法圓弧滑動分析壩坡穩定性,經計算,各種工況下壩坡穩定安全系數均滿足規范要求且最危險滑弧均不經過壩基覆蓋層,說明挖除壩基砂層后,壩基覆蓋層能夠滿足堆石壩壩基抗滑穩定要求。
(3)覆蓋層壩基滲漏及滲透穩定問題。
壩基覆蓋層除砂層外均具強至極強透水性,抗滲性能差,存在壩基滲漏及滲透穩定問題。兩岸巖體及河床覆蓋層下的基巖強卸荷巖體一般具強~極強透水性;弱卸荷巖體具中等~強透水性;微新巖體具弱微透水性,沿兩岸及河床下的基巖存在繞滲問題。
經研究決定,壩基采用兩道全封閉防滲墻及墻下帷幕防滲,防滲墻深入基巖1 m,主副防滲墻厚度分別為1.4 m和1.2 m。兩岸山體及河床下的基巖采用鉆孔孔內壓水試驗,查明基巖小于3 Lu的防滲線,設計帷幕深度超過此防滲線。另外,右岸為凸岸,大渡河在壩址處的流向由南東轉為南西,形成一個90°的河灣,庫水易沿右岸滲漏,故右岸防滲帷幕需適當延長。
壩基處理后,通過滲流計算,壩基內的各層覆蓋層滲透坡降均小于0.1,小于其允許滲透坡降,滲漏量也小于規范允許值。
施工過程中,由于壩基砂層的開挖,其上的覆蓋層20~30 m被挖除,施工中基坑涌水較多,最大時達12 000 m3/h。為此,設計單位與中國地質大學聯合進行了大壩基坑涌水滲流場專題研究,查清了基坑涌水的來源,認為在防滲體系完成的情況下施工期涌水對大壩永久運行影響不大。由于大壩的兩道防滲墻與基巖組成了相對封閉的水文地質體,該電站開創性地采用水文地質方法宏觀檢測了防滲墻的滲透性(此法獲得兩項實用新型專利)。通過在主、副防滲墻之間進行多組多孔抽水試驗,綜合利用解析法、GMS模型參數反演和水力層析法計算分析得出兩防滲墻體的滲透系數在0.01~0.02 m/d之間,防滲體的滲透性與設計值接近,即大壩防滲墻總體效果良好。
(4)砂層液化問題。
河床覆蓋層中分布較廣的②-C砂層厚度為0.75~12.5 m,埋藏深度為3.3~25.7 m,厚度較大,為飽水的少粘性砂土。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了初判(地層時代、顆粒組成、剪切波速)、復判(標準貫入、相對密度、液性指數、振動液化試驗)均認為其可能為液化砂,需進行挖除或采用專門的工程措施予以處理。開挖后進行了原位復核,包括相對密度、液性指數、標準貫入試驗,同時進行了現場大剪試驗,查明了其力學性能。
經初判、復判及施工復核認定其均為液化砂。下游砂層不處理時,在設計地震工況下,下游壩坡穩定安全系數不滿足規范要求。經綜合比較后決定采用全挖除方案。
(5)左右壩肩邊坡穩定問題。
壩肩邊坡開挖坡比為1∶0.5 ~1∶0.95。右岸開挖高度為343 m,左岸開挖高度為300 m,最大水平開挖深度約40 m。壩肩邊坡穩定具有以下特點:
①均為弱至強卸荷巖體邊坡,部分淺表部分為松動巖體;
②坡高達300多m,其中240 m壩體范圍內為臨時邊坡。支護按臨時穩定進行設計,但需要臨時穩定3~5 a,施工期安全問題突出,任何一個小掉塊都會造成下方出現較大的安全事故。
在前期勘察過程中,進行了壩肩邊坡穩定專題研究,壩肩無規模較大的順坡控制性軟弱結構面分布,邊坡整體穩定,但節理裂隙的不利組合、局部松動巖體邊坡控制了邊坡的局部穩定性,遂對其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支護設計。同時,每隔30~50 m坡高設置深層錨索支護,以確保邊坡在較長時間內的臨時穩定。松動巖體因卸荷松弛產生了松動變形,穩定性極差,為Ⅴ類巖體,易產生滑塌破壞,施工中予以挖除處理。目前,大壩已順利填筑至170 m,距最終壩高僅剩70 m,開挖支護后大壩邊坡整體穩定。
(6)塊石料場邊坡穩定問題。
兩大塊石料場邊坡高度均超過300 m,料場邊坡穩定問題較一般工程突出。
在前期料場勘察時查明了料源質量及儲量,但對料場邊坡勘察較少。施工階段,重點進行了料場邊坡勘察,查明了料場邊坡的主要變形破壞模式,進行了穩定性評價,也查明了料場松動巖體分布情況,提出了料場支護的建議,如避開或挖除松動巖體,開采坡比隨地質條件變化而變化,對強卸荷巖體和斷層帶采用緩于1∶0.75、弱卸荷巖體1∶0.5、微新巖體1∶0.3的開采坡比,同時根據不利結構面組合形成的塊體穩定問題隨機增加支護,條件許可時將斷層帶挖除,并根據開挖后變形破壞模式進行有針對性的支護設計等。隨著大壩填筑高程的上升,料源富余系數越來越高,在料場開挖下部可以將開挖坡比放緩。
(7)土料場勘察與邊坡穩定問題。
超高土石壩對防滲土料要求高,既要達到防滲要求,同時也要滿足土料力學特性的要求,甚至超出現有規范要求。一般要求土料中粒徑大于5 mm的顆粒含量(簡稱P5含量)范圍為30%~50%(建材規程規定宜為20%~50%),因而對土料場的勘察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除了根據現有土料勘察規程查明土料級配和物理力學特性、進行質量及儲量評價外,還須提出不同P5含量(包括P5<30%的偏細料、P5=30%~50%的合格料、P5>50%的偏粗料)土料在平面及深度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分級儲量,為土料場的合理開采及土料利用提供地質依據。據此,我們創新地提出了超高土石壩防滲土料勘察與確定的方法并獲得了發明專利。
土料場前期勘察以料源勘察為主,重點放在料源質量及儲量評價上,但對土料場邊坡進行勘察的較少。施工階段進行了土料場邊坡勘察。長河壩水電站礫石土有兩個料場,分別為湯壩土料場和新蓮土料場。湯壩土料場為先期填筑時唯一的土料場。料場開采時,由于開采邊坡高陡且無支護,料場后邊坡出現了蠕滑變形,危及料場開采安全及大壩的順利填筑。施工階段進行了擴大范圍地形測量、地質測繪、鉆孔和井探、物理力學試驗等勘察工作。根據試驗成果及工程地質類比法提出了巖土體的力學參數,對變形區進行了現狀調查、變形機制分析,對邊坡進行了穩定性分區,提出了基于宏觀判斷及分析計算的穩定性評價,分析研究并確定了邊坡支護設計方案,將已出現蠕滑變形土體邊坡覆蓋層予以挖除,沿覆蓋層較淺部位開口從上至下將覆蓋層挖除,如覆蓋層不能完全挖除,則采用抗滑樁和錨索等強鎖口措施,或在地形允許時采用穩定坡比進行開挖。為確保料場安全、同時不影響大壩填筑,邊坡處理分應急及永久支護兩期進行。應急處理措施包括巡視、監測、預警等應急管理措施和開口線外截水溝的施工、裂縫回填、削坡減載、開口線附近鋼管樁應急鎖口等應急工程措施等。通過應急及永久處理措施的實施,有力地保障了料場開采安全及大壩順利填筑。
2.4地下廠房大型洞室主要工程地質問題評價
經可行性研究階段勘察,地下廠房三大洞室水平和垂直埋深均大于200 m,巖性單一,以花崗巖為主,巖體新鮮堅硬,完整性較好,多呈塊狀~次塊狀結構,以Ⅲ~Ⅱ類圍巖為主,整體成洞條件和圍巖自穩能力較好,具備修建大跨度地下建筑物的工程地質條件。洞室頂拱局部穩定性受緩傾角結構面控制,邊墻局部穩定性受NWW向陡傾角結構面(與邊墻小角度相交)控制,三大洞室均存在局部不利結構面組合形成的塊體穩定問題。洞室水平埋深350 m以里最大主應力σ1量級為25.68 ~31.96 MPa,屬高應力區,易產生巖爆。地下廠區的地下水活動微弱,洞壁以滲滴水為主,局部呈線狀流水。此外,金康水電站引水洞距地下廠房僅255 m(直線距離),其水位高于地下廠房,分析預測廠房開挖過程中地下水活動將加強,可能產生較大的涌水,因此,需要加強地下廠房內側的防滲和排水措施。
招標階段,進行了左岸地下廠房水文地質專題研究,在金康水電站引水隧洞充水現狀的影響下,分析了左岸壩區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和排泄以及金康水電站引水隧洞滲水對左岸壩區地下水動力場的影響,分析預測了廠房開挖時可能產生的最大涌水量、施工開挖期及運行期地下水動力場變化對工程安全的影響,為防滲和排水處理措施的優化提供了水文地質依據。
開挖過程中,由于廠房邊墻避開了最大主應力方向,巖爆現象不突出,僅局部存在片幫脫落、劈裂等現象,支護后洞室穩定。由于該地下廠房斷面大,長228 m,最大高度為73.35 m,最大跨度為30.8 m,開挖時卸荷回彈明顯,通過聲波測試及全景圖像顯示洞室松動圈厚度為2.8~4 m。在母線洞距廠房邊墻約6~8 m處最深達12 m處出現裂縫,方向與廠房邊墻近平行、直立。針對母線洞裂縫,在廠房邊墻處有針對性地增加了錨索支護。針對頂拱緩傾結構面及較大不利組合塊體,增加了錨索支護或錨筋束支護。總體而言,廠房洞室穩定性較好,未出現大的塌方及塊體失穩現象。
2.5泄洪放空系統進出口工程地質問題評價
泄洪放空系統布置于右岸,沿線岸坡山體雄厚,谷坡陡峻,岸坡沖溝較發育。巖體主要為晉寧期~澄江期的侵入巖,其巖性以石英閃長巖(δ02(3))、花崗巖(γ2(4))為主,局部侵入少量細晶花崗巖脈(γl)。
其進口邊坡強卸荷水平深度為20~35 m,弱卸荷水平深度為64~78.5 m。巖體發育mj5裂隙密集帶,帶內小斷層及擠壓破碎帶較發育,其產狀與自然邊坡呈小角度相交,與洞軸線呈大角度相交,對洞臉邊坡、洞室穩定、塔基穩定均不利。可行性研究階段將其挖除。
由于谷坡陡竣,在挖除mj5裂隙密集帶后,開挖邊坡坡高達300余m,施工難度大且工期長。技施階段采用“高清坡、強鎖口、低開口、早進洞”原則將邊坡優化,部分保留mj5裂隙密集帶,將開挖邊坡降低至100 m左右。調整后將泄洪洞延長,塔體外移,使mj5裂隙密集帶的大部分處于洞身進口段。由于mj5裂隙密集帶產狀與洞軸線呈大角度相交,雖然其巖體破碎,但在采用預灌漿及管棚施工后洞室保持穩定。調整后的洞臉邊坡整體穩定性主要受與洞臉斜交的、傾向坡外的長大裂隙控制,同時,局部碎裂結構巖體邊坡易產生塌滑。經邊坡穩定性計算后在自然邊坡進行了系統錨索支護以確保地震工況下穩定,開挖邊坡中對破碎巖體增加了框格梁支護。開挖過程中,雖然局部由于支護不及時在破碎巖體中出現小規模垮塌現象,但總體邊坡穩定。
出口邊坡下部巖體強卸荷深度為16.5~27 m,弱卸荷深度為42.5~60.5 m,無控制性軟弱結構面分布,邊坡整體穩定。開挖后邊坡穩定受長大順坡裂隙控制。可行性研究階段按1∶0.5坡比開挖,坡高達300 m以上,施工難度大且工期長。在按上述原則進行優化后,將坡高降至100 m左右,同時經穩定性計算,對自然邊坡采用系統錨索強鎖口,目前大部分邊坡已開挖完畢,邊坡穩定性良好。
2.6樞紐區環境邊坡的勘察與防治
長河壩水電站為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邊坡高陡,工程區左右岸坡基巖多裸露,植被差,巖體裂隙較發育,卸荷較強烈。工程邊坡開口線以上至第一級谷肩的環境邊坡高達700~800 m,其淺表部發育有較多可能失穩塌落的危巖體,分布范圍較廣,包括危石、危石群、孤石、孤石群、松動巖帶等。
環境邊坡(工程開口線外的自然邊坡)危巖體對工程、施工安全影響較大。隨著水電工程的不斷建設,工程開口線外環境邊坡的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因此,對環境邊坡危巖體進行有針對性地勘察與防治就顯得尤為必要。目前水電工程危巖體勘察、穩定性評價及防治尚無統一的標準。長河壩水電站危巖體穩定性評價遵循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分析為主的原則,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考慮到地層巖性、地形坡度、結構面特性、結構面組合特征建立了一套半定量快速評價方法,以快速評價危巖體的穩定性。對中小型危巖體以定性分析為主;大中型危巖體可采用半定量快速評價方法,按危巖體穩定性影響因素快速評分表進行評價;大型、特大型危巖體宜采取定性與定量結合的評價方法,考慮危巖體影響對象,結合《水電水利工程邊坡設計規范》穩定性標準,確定危巖體的穩定性。危巖體危害性評價首先根據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及人員工程活動情況進行危害對
象分級,然后綜合確定危巖體的危害程度,其危害程度從高到低分為Ⅰ、Ⅱ、Ⅲ級,最后綜合確定其防治措施。
3結語
筆者主要介紹了長河壩水電站樞紐建筑物主要工程地質問題與評價,簡要介紹了主要工程地質問題的處理及取得的效果,簡單總結了長河壩工程地質勘察經驗,可供類似工程借鑒,尤其是深厚覆蓋層超高土石壩。
參考文獻:
[1]胡金山,凡 亞,閔勇章,劉永波,曹建平.“超高礫石土石心墻壩防滲土料勘察與確定方法(以長河壩水電站為例)”.高壩建設與運行管理的技術進展(中國大壩協會2014學術年會論文集)[C].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14:592-599.
胡金山(1973-),男,江西余干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注冊巖土工程師,學士,從事工程地質勘察、巖土工程設計與研究工作;
劉永波(1981-),男,河南許昌人,工程師,學士,從事水電工程勘察技術工作;
唐世明(1958-),男,四川西昌人,高級工程師,從事水電工程勘察技術工作;
曹建平(1957-),男,云南曲靖人,高級工程師,學士,從事水電工程勘察技術工作.
(責任編輯:李燕輝)
作者簡介:
收稿日期:2015-12-21
文章編號:1001-2184(2016)01-0006-05
文獻標識碼:B
中圖分類號:TV7;[221.2];TV221;TV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