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律與道德都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法律與道德在社會發(fā)展中,就是一種相互博弈的關系。雙方存在矛盾,并不斷對立法進行檢討中發(fā)現(xiàn)矛盾、解決矛盾,使法律逐步適應社會基本道德要求。中國古代法制不健全,道德成為解決社會矛盾的主體,嚴刑峻法加以輔助。在今天,社會主義法治不斷完善,法律成為解決沖突的主要手段,并用道德對其行為加以評價,使法律與道德規(guī)范作用的相輔相成,共同作用于社會生活。
關鍵詞:法律;道德;教育作用
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對社會進行有效的規(guī)范管理。規(guī)范管理的主要手段有兩種,即法律與道德。法律,在它主要的本質上,是無序社會和專制社會之間的中間量。公民的權利與政府的權力在法律規(guī)制下按部就班的行使,促使法律成為規(guī)范社會主體行為和解決紛爭的利器。各種傳統(tǒng)道德依舊發(fā)揮自身作用,在法律監(jiān)控不到的領域發(fā)揮其應有作用,成為人心靈上的一道思想枷鎖,有利于全社會正確估量道德的社會作用,增強全社會的道德意識。匈牙利的法學家穆爾,把道德規(guī)范概括成下面一段話:
道德規(guī)范并不使用外界的強制方法來威嚇;推行道德準則的外界的保證,對于道德規(guī)范是不存在的。它們推行的保證完全依賴那個有關系的個人的心理。它們唯一的權威是人們的透識,它由他們指出一條行為的正當道路。使道德規(guī)范臻于實現(xiàn)的不是外界的肉體強迫和威脅,而是人們內心的存在的正義信仰。因此道德誡命是誠于我們的性格和我們良心的。[1]
法律與道德的不同其實就是一個約束公民外部行為,一個調整公民內心生活。道德教育的需要如何促使法律教育的完善?如何將法律的教育作用與道德的教育作用相結合?如何充分發(fā)揮各自作用又不相互制約?
1 法律、道德在中國古代教育作用的關系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法律、道德和宗教三者是緊密相聯(lián)的。但是宗教與道德的關系隨著宗教規(guī)條的演變逐漸疏遠,但法律與道德并未分離,主要是形式以儒家的“德治”“禮治”為主,兼采“法制”。儒家的“德治”思想史在吸收了西周“明德慎刑”基礎上提出來的,逐步成為是中國古代社會行為規(guī)范體系的核心。它要求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重視道德的及其感化作用,輕視法律及其強制作用。[2]儒家學者認為道德通過教育起作用,“湖南三人殺師”案[3]中殺師行為,在中國古代尊師重道的道德思想中,完全是不可想象之事。也是對古代禮法的強力沖擊,與統(tǒng)治者的思想完全背離。
古代法律與道德存在著博弈現(xiàn)象。這種博弈被學者總結產生了“法律道德化”與“道德法律化”兩種命題,這可以說是一種合作性的結果。二者都是在探討法律與道德的相互作用,只是研究角度不同。在博弈論中,理性行動者模型,即每個個體都以追求自己利益為目標,并且每個個體從不同手段中做出理性選擇來實現(xiàn)這些目標。[4]卷入博弈的人們通過自己的選擇得到不同結果,古代統(tǒng)治者的選擇是讓道德成為治理社會的主要手段。古人都在法律與道德的博弈中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以行為融入道德化與行為合法化兩種手段居多,但道德化與法律化手段一直影響深遠。
2 法律、道德在中國現(xiàn)代教育作用的聯(lián)系
在法治理想層面上,是應該堅持法律標準。在司法實踐中,如何處理好法律、道德二者之間的關系一直是困擾司法工作人員的一個難題。法律是道德的最基本的要求。但筆者認為法律不像道德一樣有所謂高低之分,它是將道德原則中為社會成員普遍認同與接受的基本道德準則法定化,將其上升一個高度,不偏不倚,為全體社會成員所遵守。在我國送法下鄉(xiāng)的時期,國法、人情世故并重的社會實際告訴我們,在社會發(fā)生糾紛時并不是只是法律在起作用,我們既要保證法的統(tǒng)一性、普遍性,同時又要有現(xiàn)實性和靈活性,法律只有在社會生活中才能發(fā)揮活力,只有不斷豐富才能適應社會變化。同時,避免法律與道德的“工具主義”困境,即割裂了目的與手段的辯證關系,[5]法律與道德都是極有目的性又有手段性。法律通過確定可為與不可為、權力與義務來解決矛盾。法律與道德的規(guī)范作用都對社會穩(wěn)定起著重要作用。
囚徒困境在博弈中具有很強代表性,揭示了個人最佳選擇并非團體最佳選擇。雖然囚徒困境本身只是模型概念,但是諸多方面也會頻繁出現(xiàn)類似情況。因為法律關注的利益和價值是整個社會的利益實現(xiàn)和價值體現(xiàn),因此將法律教育變成囚徒困境調整的手段,更能減少個人為謀求利益最大化而采取非法手段。法律的存在才能真正協(xié)調各方的利益,并不是為了每一方都能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確保均衡利益每一方實現(xiàn)的利益追求。我們同時需要注意到的是道德規(guī)范的傳遞速度沒有法律傳遞快,一項法律生效前,依靠國家強制力通過各種新聞媒體進行公示,僅需幾分鐘便可傳遍大江南北;就像在《刑法》判決中,定罪和量刑的掌握通過一部刑法典就能掌握,不需要廣泛強調各地道德風俗的不同,僅需個別問題個別討論即可。法律就是為了更快地讓人們形成一致預期,達成共識。在利益均衡的條件下,不會有人選擇背叛。
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只用法律規(guī)范或道德規(guī)范來解決。科斯《社會成本問題》中就忽略了這樣的問題,即初始權利的配置或許來自非中心化的社會過程產生的規(guī)范,如道德而非來自法律。[6]社會規(guī)模越小,道德規(guī)范就越有效;社會規(guī)模越大,法律規(guī)范作用就越能體現(xiàn)。在漢德過失公式中,假設B(預防事故的成本)、L(一旦發(fā)生所造成的實際損失)、P(事故發(fā)生的概率)、PL(事故的預先損失),即只有在潛在的致害者預防未來事故的成本小于預期事故的可能性乘預期事故損失時,才負過失侵權責任。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并不是所有的損害都要預防,以刑事犯罪為例,在P不變時,B與L成正比。即犯罪發(fā)生概率保持不變,預防犯罪成本與實際損失成正比,這時我們法律與道德教育的投入保持平穩(wěn)即可;L不變時,B與P成反比,這時我們要加大預防成本,也就是要加大法律與道德教育的投入。我們同時要考慮制度的運作成本,要使制度運作成本保持較低水平,社道德規(guī)范相比法律規(guī)范而言更為有效。波斯納對漢德公式的改進是法院必須研究預防事故的追加收益和追加成本,從邊際成本而不是總成本角度出發(fā)考慮案件中的成本—收益之比。但是,我們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法律比道德規(guī)范更具有穩(wěn)定性,更適宜滿足轉型的需要。
3 總結
法律雖然比重復博弈中的均衡策略更穩(wěn)定,但是我們也從道德規(guī)范中加以借鑒,當社會條件發(fā)生變化,合作或者單干會產生新的不同需求,如果法律依舊可以處理這種新模式,法律規(guī)范也可繼續(xù)施行,反之,新法律的頒布勢在必行。同時,法律適用范圍和條件的要符合社會需要,才能保持法律的穩(wěn)定性。但是法律不能兼顧所有方面,仍有考慮不周的地方,依照洛斯米尼的概念,法律的領域不如其所應有的大,因之他沒有站在準確確定兩種科學界限的路上。[7]還是需要德規(guī)范的約束,需要道德教育分析個人選擇與團體選擇的關系,最終目的是取得團體選擇“福利最大解”,降低法律規(guī)范教育運行成本。道德教育要做到內外部共同協(xié)調,以協(xié)調與合作促成法律教育的完善。
一方面,可以將社會成員普遍接受的道德教育的準則法律化;另一方面,對違反法律但法律不易調整而道德可以解決的事由,法律教育不宜調整的方面進行區(qū)別調整,就是法律與道德分別調整,才能充分發(fā)揮各自作用不相互掣肘,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使立法、執(zhí)法和司法工作人員始終認識到這一點。
參考文獻
[1]博登海默著,潘漢典譯.博登海默法理學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63-64.
[2]張?zhí)K陽.論中國古代法律儒家化[D].吉林:吉林大學法學院,2013.
[3]李青鷹.教育輿情一周綜述:湖南校園“殺師案”引發(fā)社會反思[EB/OL].
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5/1029/c392839-27754409.html
[4]羅伯特·C·埃里克森著,蘇力譯.無需法律的秩序---鄰人如何解決紛爭[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190-193.
[5]廖原.論法律、道德與宗教在調整社會關系中的功能聯(lián)結[J].桂海論叢,2015,31(4):46-50
[6]羅伯特·C·埃里克森著,蘇力譯.無需法律的秩序---鄰人如何解決紛爭[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169.
[7]密拉格利亞著,吳鵬飛、徐百齊譯,李秀清勘校.比較法律哲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174.
作者簡介
李澤民(1992-),男,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q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