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黨和國家系列重大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實施,財政支農資金在支持農業增產增收、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此同時,財政支農資金流失現象較為普遍,涉農職務犯罪開始滋生、蔓延。近期夏津縣某些二級單位也發生了類似挪用、冒領、違規使用專項資金的種種現象。深入研究該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對于更好地發揮財政支農政策的導向作用,保持農業農村發展良好勢頭,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1 我縣財政支農專項資金使用和管理現狀
從歷年來強農惠農資金清理檢查和財政支農資金落實使用的情況來看,夏津縣財政支農資金的規模呈逐年增長趨勢,財政支農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縣(鄉)鎮兩級財政部門從建制度、抓創新入手,建立健全支農資金使用管理長效機制,對適合項目管理的全部實行縣(鄉)鎮兩級財政報賬制核算和管理,對涉及農民補貼的資金,嚴格堅持“政策透明、農戶認可、財政直補、一卡到位”的原則,由財政部門直接把“一卡通”存折送達到農戶,保證了資金安全。從成效上看,農業資金管理機制不斷完善,支農專項資金管理逐步規范,惠農政策嚴格落實到位,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業生產持續發展,農村改革不斷深化,農業發展活力明顯增強。
2 開展財政支農資金使用和監管工作面臨的共同性困難
(一)管理部門多,辦事效率難提高。以我縣為例,粗略統計下來,直接管理和分配支農資金的有發改委、財政、科技、水利、農業、國土、交通、民政、衛生、社保等十多個農口部門和涉農單位,管理部門多必然造成統籌協調難。主要表現為項目申報各自為政,多頭申報;項目資金管理方式方法多樣,政出多門;計劃下達形式各異,既有發改委或財政直接下達的,也有發改委或財政先下達到行業主管部門,然后由行業主管部門下達到地方的,還有由發改委、財政與有關部門聯合下達的或由行業主管部門直接下達的。由于資金管理部門較多,各自為戰,缺乏溝通,管理層次和撥付環節煩瑣,導致支農投資盲目投放,重復支持,資金到位難,辦事效率低等現象屢屢發生。
(二)地方配套難,項目實施難推進。中央下達許多支農投資項目,規定省、市、縣都要資金配套,省下達的支農投資項目,也大部分規定市、縣、鄉鎮要資金配套。這種方法對調動各級政府投資農業的積極性,多方籌集資金增加農業投資有積極的作用。但是,目前地方尤其是相當部分市,縣(區)和鄉鎮財政困難,無法承受太多的資金配套要求。一些地方為爭取國家更多的投入搞配套空頭承諾,搞“釣魚”工程的現象時有發生。
(三)資金使用散,整體效益難發揮。由于支農項目是條條管理,支農資金安排時往往發生“灑秧田水”現象,顧及方方面面。此外,少數領導個人支配使用的隨意性大,搞人情項目、關系項目,造成支農資金使用分散、農業項目點多面廣、單個項目投資額小等現象。如國家出臺的相關“陽光工程”項目有“新型農民培訓”、“農民技能培訓”等,各塊專項資金的性質和具體的用途相同,大部分培訓活動都是應付了事。
(四)權責界定不清,監督力度不夠。專項資金來源渠道多,一個項目涉及多個主管部門,這樣就造成了權責界定不清,以至于推諉扯皮,都不愿意承擔監督監管責任。就無法對項目的前期論證、資金使用、建設進度、工程質量等進行監督,無法保證項目規范、合法和有效實施。
3 鄉鎮財政在項目資金監管工作面臨的特殊性困難
鄉鎮財政由于業務繁重、人員較少等多種因素,長期存在賬務、資金監督不到位等問題,是財政監督工作的薄弱環節,在資金監管工作上也存在的特殊性困難。
(一)監管體制機制不順。
一是部門利益沖突問題。鄉鎮涉農財政性資金來源渠道多,有各自的主管部門,且管理辦法各異。鄉鎮要介入,必須要有各級財政和主管部門的配合,但部門利益促使項目資金不易被納入鄉鎮財政監管。二是行政級別問題。鄉鎮財政只是鄉鎮的一個部門,而資金的具體支配部門往往是縣直部門或是鄉鎮政府。鄉鎮司法、公安、國土、計生等部門基本上都是副科級單位,而鄉鎮財政所是股級單位,由鄉鎮財政所來監管存在著“下級監管上級、部門監管政府”的矛盾,使鄉鎮財政工作人員不便開展工作。
(二)監管信息傳遞不暢。
鄉鎮財政資金監管信息傳遞包括向上和向下兩個方面。一是向下信息傳遞有難度。縣級財政部門和各主管部門負責政策信息收集和整理,并及時將下達的資金管理辦法和撥款文件傳達到鄉鎮財政所,是鄉鎮財政開展資金監管工作的前提。但縣級主管部門和鄉鎮政府,由于部門利益,往往有抵觸情緒;二是向上信息反饋傳遞不暢,一方面是因為向上反饋的內容不深刻不具體,另一方面則是反饋信息的利用機制不完善。
4 采取的相應措施及新的做法
(一)實行財政支農資金績效評價,完善監管體系。開展財政支農項目的績效評價工作,不僅是對已完工項目進行整個項目績效評價,也要從項目的申報開始,進行調查研究和必要的可行性論證,參與整個項目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
(二)資金實行國庫集中支付,統籌安排結余資金。經過上級部門的同意,我縣2014年度農業專項資金支出全部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將專項資金直達項目實施單位或提供商品、勞務供應商,減少專項資金的滯留環節,切實做到專款專用,專戶管理。對于歷年結余資金,2014年根據《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地方財政結余結轉資金管理的通知》(魯財預(2013)80號)文件的精神,對上級專項資金連續結轉兩年及以上的,一律收回資金重新統籌安排,以此防止資金滯留及挪用現象的發生。截至目前,已經將水利、農業、林業資金進行了統計上報縣政府,經縣政府批準,水利歷年結余資金125萬元,已經統籌使用,并上報結余資金的實施方案。
(三)項目采取個人責任制。自2014年起,凡財政扶持項目采取級級負責制。主管部門從項目的申報、項目的實施、項目的驗收,全部由主管部門跟蹤審查、驗收。驗收時,由主管部門誰驗收誰簽字,驗收合格后準備資金上報財政撥款,財政部門會從中挑選項目,二次進行經常性或突擊式抽查。在項目的抽查過程中,堅持有錯必糾原則,充分發揮責任追究的警示、震懾作用。發現弄虛作假的單位,及主管部門,列入財政內部“黑名單”在申報項目中不再優先考慮或上報監管部門,重點對違規管理和使用資金等行為進行責任追究。
(四)進一步建立健全涉農資金監管制度。通過實踐探索,我縣及時研究出臺了《關于成立規范財政資金管理領導小組的通知》、《農業專項資金縣級報賬制補充規定》和《夏津縣財政投資項目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在報賬手續方面我們在報賬手續中新增了《財政投資項目管理責任書》、《報賬承諾書》等要件,為監管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使監管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最大限度地保證了項目實施及報賬資料的真實性。
(五)樹立法制觀念,加強風險意識。進一步提高基層管理干部的政策水平和項目管理能力,加強法制宣傳和警示教育。在實際工作中,會計人員要時刻以財經法規和紀律約束自己的言行,依法對會計業務進行處理,做到廉潔自律,知法守法,堅持依法照章辦事,正確認識把握財務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不做違法亂紀的事,加強內部控制與外部監督,完善制度,深化改革,不斷增強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作者簡介
時紹杰,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